第一批收到 Vision Pro 的消費者能從配件上體會到 Vision Pro 的 “物有所值”,罕見地儘可能給滿了配置:一塊外接電池、一個包裹玻璃的 “毛線帽”、一塊擦鏡布、一本厚厚的說明手冊、兩套遮光面罩和頭罩,以及一個 30w 的充電頭和充電線。
專業機構拆解完零部件之後也這麼想,至少能理解它為什麼修起來也那麼貴(沒有 AppleCare+ 的情況下,更換破碎的前蓋玻璃需要 799 美元,其他元件壞了需要 2399 美元)。
在 Vision Pro 正式發售第二天,拆機機構 iFixit 全球首發了一份拆機報告。關於 Vision Pro,此前 《晚點 LatePost》已經有兩篇文章追蹤蘋果這一次極致的技術商業化嘗試,以及它的供應鏈成本為什麼這麼高:《Vision Pro 的 8 年曆程:只有蘋果才能這樣造產品》《誰在製造 Vision Pro》。
以下是 Vision Pro 的詳細拆解:
iFixit 最先取下的是全曲面前蓋玻璃,由中國內地公司藍思科技生產,採用 3D 成型、壓層等方式製造。
外接電池重 353 克,由三塊 iPhone 大小的電池組成,容量合計大約為 iPhone 15 Pro Max 的兩倍多,重量相當於一個半 iPhone 15 Pro Max,生產商為中國內地的德賽電池。外接電池的好處是可以減輕頭戴裝置的重量,衰竭後也可以輕鬆更換。
外接電池的連線線使用的是一個加寬版的 Lightning 介面。
3D 針織的單圈頭帶觸感舒適、編織精細,且有足夠彈性,可以容納馬尾辮,透過一個橙色的綁帶與裝置連線。
iFixit 還解釋了 EyeSight 如何讓外人看到 3D 版使用者眼睛。Vision Pro 會用內部攝像頭和感測器拍攝使用者人臉並渲染在顯示屏上,並透過透鏡、以及將人臉影象切成兩張不同的切片傳遞給外界,達到裸眼 3D 的效果。
Vision Pro 最昂貴的零部件(2 x 350 美元)—— Micro OLED 螢幕,由索尼供應。確實如蘋果所說只有 “郵票” 大小,每一片排列 1150 萬個畫素,超過一臺 4K 電視。
拆解後的主機板,印著蘋果 Logo 的是兩塊自研晶片 M2 和 R1,由臺積電代工。
Vision Pro 的面罩,一共有 28 種不同的尺寸。這也是為什麼使用者購買前需要去門店,讓店員現場配置適合自己臉型的尺寸,如果使用者需要內建蔡司鏡片,面罩尺寸也不一樣。
面罩移除掉針織物後,留下的是一層彈性塑膠薄膜,可以填補針織物縫隙,防止灰塵等微粒進入到裝置內部。
iFixit 還找另一家機構 Creative Election 給 Vision Pro 拍了 X 光透檢視,成本相當於再買一臺 Vision Pro。
這可能是該機構拆過的最複雜的消費電子硬體產品,也是最難的一次拆機。因為太複雜,iFixit 表示這次還沒有拆透,有些內部結構和零部件之後會接著拆。有使用者在拆機影片評論區給了它們一個更難的任務:“把它們裝回去。”(邱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