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2日,復旦大學研究人員在《自然衰老》雜誌上發表一項重磅研究成果:透過血液標誌物的檢測,可以提前15年預測患者痴呆症的風險。這項研究有助於提升痴呆症診斷的精準性和可及性,且有望加速新療法的開發。
這項最新研究透過對英國生物銀行(UK Biobank)超過5萬名健康志願者收集的血液樣本長達10-15年的研究和分析,最終從1463種血漿蛋白中確定了四種導致痴呆症的蛋白質生物標誌物,分別為Gfap、Nefl、Gdf15和Ltbp2。這些蛋白質在新發全因痴呆、或血管性痴呆患者中以異常的水平存在,警告了疾病的風險。
既往生物標誌物的研究常常集中於一種或少數幾種蛋白質上,缺乏對人類蛋白質組學的系統比較;且多侷限於小樣本橫斷面的病例-對照研究。這項研究首次採集超5萬例個體血漿蛋白質資料,並探究其對多種縱向痴呆結局事件的預測效用,是一項開創性工作。
這項研究的共同通訊作者之一、復旦大學類腦智慧科學與技術研究院馮建峰教授表示:"我們的研究結果證明蛋白質組學是未來精準醫療的絕佳切入點,一滴血預測未來痴呆風險或將真的實現。"
這也是迄今為止全球最大規模的基於社群佇列的蛋白質組學資料,由復旦華山醫院神經內科和復旦類腦智慧科學與技術研究院多學科交叉融合團隊合作,採用創新的資料驅動方法,發現對未來痴呆預測具有高度準確性和特異性的重要血漿生物標誌物,為血液學檢測從研究到臨床的過渡提供了新的理論基礎,對痴呆高危人群的篩查和早期干預意義重大。
研究人員指出,在痴呆患者臨床症狀出現前,存在數年甚至數十年的隱匿期。患者早期表現常常與正常衰老相混淆,而當患者出現顯著認知行為障礙、前往醫院就診時,疾病往往已經進展至中晚期,錯過了干預的最佳時期。
目前對痴呆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法,積極推動痴呆早期識別,從而實現早期干預、早期治療是降低疾病負擔的關鍵。但無症狀期痴呆的早期識別一直是醫療界的一大難題,如何判斷一個健康成年人是否會在不久的將來發展為痴呆目前尚不清楚。
腦部掃描可以在阿爾茨海默氏症痴呆發生前許多年檢測到一種稱為β澱粉樣蛋白的蛋白質的異常水平,但這種影像學測試費用昂貴,相關技術的臨床實施也受到場地等限制,難以普及;而腰穿檢查是有創的,因此尋找快速、方便、無創、可靠的外周血生物標誌物將有助於突破這一瓶頸。
據介紹,研究人員正在與公司進行商業化洽談,目標是把這種目前成本高達數百英鎊的檢測變得更加可及。
這項研究的共同通訊作者之一、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鬱金泰教授表示:"本研究發現血漿GFAP可提前15年預測痴呆發病風險,這對痴呆高危人群的篩查和早期干預意義重大,課題組將積極推進臨床上的轉化推廣應用。"
資料顯示,全球目前有超過5500萬人患有痴呆症,預計這一數字到2030年將達到7800萬。所有痴呆症中約70%是由阿爾茨海默病引起的,其中由血管損傷引起的血管性痴呆佔病例的20%。
鬱金泰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未來課題組將聚焦於如阿爾茨海默病等神經退行性疾病,進一步圍繞蛋白質等多組學資料開展研究,發掘新的生物學標誌物並探究其內在機制,為腦重大疾病早期診斷、預測和進展評估奠定理論基礎。
英國阿爾茨海默氏症研究中心研究主任Sheona Scales對這項最新的研究評價道:"這項新研究增加了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觀察健康人血液中某些蛋白質的水平可以在症狀出現之前準確預測痴呆症,但我們仍然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了解此類測試在更多樣化的人群中的效果如何。"
Scales認為,即使此類研究測試顯示出希望,但仍然需要經過監管部門的批准才能用於醫療保健系統,這意味著將研究變為商業化的產品還有一個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