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定了,確定了,神舟18號飛船返回時間確定在11月4日凌晨時分,神十八即將從400公里外太空回到東風著陸場,這可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將牽動著國人的心,那麼,神十八航天員將會經歷哪些考驗?
隨著神舟19號飛船成功對接中國空間站,新一組航天員乘組進入天和核心艙,兩組6名航天員齊聚太空,中國空間站艙內再次出現了熱鬧非凡的場面。
中國空間站噸位雖遠不及國際空間站,不到國際空間站的1/4,但同時駐留6名航天員是完全沒有問題的,天和核心艙內設有三個“臥式”睡眠區,問天實驗艙內設有三個“立式”睡眠區,後期隨著空間站的發展,可增加睡眠區。
神舟18號乘組與神舟19號乘組進行了工作交接,移交了最重要的中國空間站鑰匙,空間站鑰匙是一種特殊的扳手,可開啟艙門,象徵著空間站責任的交接,是空間站航天員的傳承。
工作交接意味著神舟18號航天員的在軌生活進入了尾聲,即將乘坐神舟18號飛船返回地面,神舟飛船由軌道艙、返回艙和推進艙三個模組組成,每個模組都至關重要,缺一不可。
軌道艙除了擁有對接功能,還是航天員工作學習的場所,返回艙是航天員返回的艙段,負責將航天員帶回地面,裡面配備了座椅,推進艙專門用於提供動力,裡面裝有推進劑和發動機,為飛船調姿和制動。
神舟18號返回過程可細分為4個階段,制動飛行階段、自由滑行階段、再入大氣層階段和著陸階段。
當地面向神舟18號發出返回指令後,意味著飛船進入制動飛行階段,首先是推進艙主推發動機啟動,調姿和制動,先離開空間站軌道,接著分離軌道艙,然後進入返回軌道。
當完全進入返回軌道後,關停主推發動機,只使用姿態發動機調整姿態,飛船做自由落體運動,地球引力和稀薄的大氣阻力使其嗯高度下降,這就是自由滑行階段。
當高度降至距離地面140公里時,分離推進艙,你可能覺得可惜,為何不把推進艙帶回地球,因為推進艙不具備返回條件,高速飛行時的大氣摩擦能將其化為灰燼。
當飛船高度低於100公里,意味著進入再入大氣層階段,飛船速度越來越快,返回艙與大氣摩擦產生巨大熱量,形成高溫等離子氣體層,擾亂和阻隔訊號,這就是大家所說的“黑障區”,返回艙無法通訊,只能透過地面測控站來跟蹤位置。
“黑障區”是對返回艙技術的最大考驗,艙外是數千攝氏度高溫,出現紅色火焰,艙內卻溫度適宜,這也是對航天員內心的一次巨大考驗。
楊利偉在首次飛天返回時,曾在“黑障區”看到舷窗上有“裂紋”,頓時緊張起來,趕緊看向其它舷窗,也有“裂紋”,楊利偉這才安心,證明“裂紋”其實是一層防燒塗層,目的是給舷窗降溫。
離開“黑障區”後,飛船很快來到距離地面約10公里高度,進入著陸階段,依次彈出引導傘、降速傘和主傘,為了再次降速,在距離地面1米時,返回艙底部四個固體反推發動機點火,著陸速度降至1至2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