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家曾無限接近諾貝爾化學獎,可最終仍以失敗告終,到底發生了什麼,讓唾手可得的自然科學至高榮譽失之交臂?今天,小編為大家扒一扒這段鮮為人知的史實。
化學史上的豐碑
1965年,中華大地上發生了一件驚天地的大事。
9月17日,由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和北京大學生物系三個單位聯合,以王應睞為首,由鄒承魯、鈕經義、季愛雪、汪猷等30多人共同組成的協作組,在前人對胰島素結構和肽鏈合成方法研究的基礎上,實現了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
小白鼠實驗證明了人工牛胰島素的活性
我國合成的結晶牛胰島素,無論在化學結構、生物活力、理化性質、結晶形狀都和天然的牛胰島素完全一致。這是世界上第一個人工合成的具有生命活性蛋白質,為人類認識生命、揭開生命奧秘邁出了可喜的一大步。中國科學家為現代科學發展寫下了輝煌的一頁。
然而,該項成果取得的第二年,我國開始進入十年非正常時期。
1972年:楊振寧提議申請
為紀念合成牛胰島素50週年發行的郵票
結晶牛胰島素的合成,在整個科學界引起了轟動,國內外許多知名科學家都建議申請諾貝爾獎。但是,在當時極“左”思潮的影響下,我國對諾貝爾獎一直持批判和拒絕的態度。有人認為:“諾貝爾獎金本身是資產階級物質刺激辦科學的手段。諾貝爾獎是為資產階級政治服務的,科學家應該無私為國家奉獻力量,我們要的是人民的獎賞,這才是最崇高的。”
1972年,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向周恩來提出,擬向諾貝爾獎委員會推薦我國人工合成胰島素研究成果。考慮到中國當時的形勢,周恩來婉言謝絕。“文革”期間,這項成果最終沒有提到日程上來。
1977年:錢三強出面推動申請
“文革”結束的第二年,1977年6月,以錢三強為團長的中國科學院代表團訪問澳大利亞。在同澳大利亞科學家的一次談話中,有人對錢三強說:“你們人工合成胰島素的工作是應該獲得諾貝爾獎的,問題在於你們願不願意接受。”這次談話後,錢三強認為,中國科學家在基礎研究方面取得這一可喜的重大成就,不管能否獲得諾貝爾獎,應該藉此擴大中國的影響。他願意出面推動這件事。
1978年9月,楊振寧再次向鄧小平提出他準備提名人工合成胰島素的中國科學家為諾貝爾獎候選人。與此同時,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所長王應睞收到瑞典皇家科學院諾貝爾化學獎委員會主席B·烏爾姆斯特洛姆等6位教授的來信,要他在1979年1月31日前推薦1979年度諾貝爾化學獎候選人。
在得到中國科學院黨組書記方毅、副書記李昌的同意後,錢三強便開始運作,向楊振寧發去電報和信函。
1978年12月:鈕經義成為“幸運兒”
1978年11月3日,國家科委黨組與中科院黨組舉行聯席會議。會議認為我國人工合成胰島素的科學家,可以作為候選人向諾貝爾獎委員會推薦。
接下來的難題是按諾貝爾獎的有關規定,從參與人工合成胰島素的眾多科學家中推選出諾貝爾獎的候選人。我國人工合成胰島素研究成果,是3個單位30餘人共同合作的結晶,而為此工作的各級各類人才有幾百之多。為此,1978年12月11日至13日,錢三強主持召開了人工合成胰島素工作總結評選會議。與會的有3個單位參加合成工作的主要研究人員和科研管理人員30人,以及透過協商組成的評選委員會委員17人,評選委員會的任務是對會議最後推出的候選人進行無記名投票。
龐大的工作團隊
會議初步選出在合成工作中4名成績突出者:鈕經義(生物化學研究所)、鄒承魯(原生物化學研究所)、季愛雪(北京大學化學系,女)和汪猷(有機化學研究所)。
會議認為,如以4人申請難以被接受;出3人,矛盾較多,而且聯邦德國、美國在胰島素人工合成方面也取得較好成績,有可能此獎將由兩國或三國科學家共同獲得。據此,我國以一名代表申請為宜。經協商,最終確定推薦自始至終參加B鏈合成、成績突出的鈕經義。評選委員會表示贊同。
錢三強代表中國科學院主持起草了《關於向諾貝爾獎委員會推薦我國人工合成胰島素研究成果的請示報告》,並於12月25日呈報國務院。一週後,請示報告獲得批准。按要求準備了所需的各種推薦材料後,由錢三強具函,以最快速度寄給楊振寧以及也受諾貝爾獎委員會邀請推薦候選人的美籍華裔科學家王浩。與此同時,王應睞也作了推薦。
中國科學工作者的世紀遺憾
1979年,諾貝爾化學獎的最終得主為美國人布朗和德國人維提希。鈕經義未能獲選。
應該說,如果我們再早一些申請,把申報的人數確定為個人而非集體,這塊沉甸甸的諾貝爾獎牌,早就是我們的囊中之物了。當然,在那個時代,由於經濟和科技實力的制約,集體主義思潮的影響,個人的力量顯得十分薄弱。
(來源:金普化學之家 版權屬原作者 謹致謝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