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新商業派
你的第二張手機卡,正在成為一個養活百萬人的新產業鏈。
這條產業鏈的從業者涉及電信運營商、電商平臺、快遞公司、流量卡代理商、UP主等多個環節。
他們圍繞流量卡形成了新的蛋糕。
對於運營商,流量卡已經成為了實現使用者增長的新手段;在和天貓等平臺上,搜尋“流量卡”,不僅會出現許多第三方商家,也成為了官方自營的一項業務;在物流環節,順豐和京東快遞已經專門的流量卡啟用小哥,帶著裝置和卡片滿城跑,"每天根本忙不過來!”;在嗶哩嗶哩等影片網站裡,推廣流量卡的UP主時常出現在首頁黃金位置。
一塊小小的流量卡能形成如此大的生態體系,即有移動網際網路生態的催動,也有電信運營商運營政策”倒逼“的原因。
不過在這個行業高速增長的同時,伴生著的還有野蠻生長的雜草。
01 被逼出來的第二張卡
以短影片、直播、音樂等為代表的移動網際網路應用的流行,給使用者帶來了巨大的流量需求。
工信部資料顯示,2024年5月,國內手機使用者戶均移動網際網路接入流量DOU(平均每戶每月上網流量)達到18.54GB/戶/月,某些省區的DOU已接近30GB/戶/月。
然而,與使用者對於流量需求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電信運營商在流量方面"扣扣索索“。
新商業派發現,以江蘇地區中國移動、聯通、電信官方APP中的長期大流量套餐為例,這些套餐均費用不菲。
其中中國移動 40G流量套餐,辦理價格為 128 元/月,中國聯通30G流量+500分鐘通話套餐,辦理價格為129元/月;中國電信30G流量+500分鐘通話套餐,原價129元,打折後也高達89元/月。
高昂的套餐費用,使用者們顯然吃不消。
於是在幾年前,許多人開始將目光轉向了一種新的事物——電商平臺上出現的物聯網絡卡,據瞭解,這些卡本身三大運營商提供給共享單車、指紋解鎖等物聯網裝置使用,有商家解釋,“和普通的流量卡不同,只能用流量不能打電話,所以價格相當便宜。“
由於價格便宜,在一段時間內,物聯網絡卡在電商平臺上非常熱銷。
不過運營商們也很快發現了這種現象,開始逐步打擊這種“鑽漏洞”的行為,檢測到之後會直接停卡。
不過,物聯卡這件事兒也帶了一個新的結果,讓運營商們意識到了新的商機。
畢竟隨著手機完成普及,一人一張卡的情況下運營商的業務早已經沒有了增長空間。
唯一的辦法就是向友商要增長,於是紛紛針對新使用者推出特惠套餐,一時間“老使用者不如狗”的呼聲四起,攜號轉網也一度登上熱搜。
不過彼長此消的零和遊戲顯然不是長久之計,所以便宜大碗的大流量卡也開始逐步推出,常見的套餐內流量從80G到188G不等,但月租價格僅在19-29元之間。
但為了防止使用者放棄原來的高價套餐,全面奔向大流量卡,運營商們也是絞盡了腦汁。
首先,這些大流量卡只能透過線上辦理,如果去線下的營業廳和網點詢問,得到的答案是通通不存在。
其次,大流量卡的銷售只通過第三方進行,比如電商平臺和代理商,不會在官方的APP裡找到。
再次,大流量的優惠大部分都很短,通常優惠價格只有1-2年,讓使用者無法長期使用,只能作為備用卡。
透過這樣的設計,確保了流量卡的定期更換,即帶來使用者的增長,還最大程度避免衝擊基本盤。
所以和傳統套餐裡運營商一家通吃不同,圍繞著大流量卡形成了代理商+電商平臺+快遞公司的業務生態,每個鏈條都能分到一杯羹,但也因為這樣的設計,讓一些灰色的產物應運而生。
02 低價流量卡背後的套路
如果你去抖音和淘寶上搜索流量卡,得到的結果可能會重新整理你的認知——在這裡,免費使用一整年的大流量卡、9元月租200多G的流量卡,啟用就送20塊錢的大流量卡……比比皆是,主播們在直播間信誓旦旦唾沫橫飛。
但如果此刻已經心潮澎湃的你能夠開啟一下這些店鋪的評論,就會發現真相沒那麼簡單。
按照一些瞭解內幕的人士透露,目前電商平臺上很多所謂的大流量卡都有很多套路:
第一種是貨不對板。比如商家用一種很便宜的流量卡吸引使用者下單,但隔天就會告之“稽核失敗”推銷其他的卡,這種情況下,商家店鋪的銷量起來了,但消費者白白浪費了時間。
第二種是騙取消費者的個人資訊。使用者下單的同時需要填寫個人姓名和身份證,而商家並沒有發貨對應的商品(實際上也沒有),而是用這些資訊給消費者申請了其他的產品。這些產品費用更貴,而且都有合約期,一旦被啟用,想退就有高昂違約金。
第三種是返費陷阱。很多產品商家承諾每個月會補貼10元或者20元花費,但實際上這些補貼需要使用者每個月主動去問店鋪,如果這個月消費者忘了就補不了了。甚至有些店鋪補了幾個月就不補了,後續消費者退也退不了,只能自認倒黴。
第三種是虛假宣傳陷阱。澎湃新聞曾報道,有消費者在淘寶、拼多多等電商平臺購買的所謂流量上網手機卡,實為“物聯卡”。按賣家提供的教程啟用並預充購買套餐後,遭遇商家跑路,充值費用打水漂的情況。
江蘇公安廳也曾經發佈一個案例,消費者陳某在某音上購買了“月付19元得185G流量”的流量卡,該流量卡被啟用後發現所謂的“月付19元”是個幌子,套餐包含流量和費用都不對,結果致電10086詢問是否可以銷戶,被告知該流量卡歸屬地是浙江寧波,需本人攜帶身份證去當地營業廳辦理,而且該流量卡有12個月協議期,協議期內取消需承擔違約金。陳某想找商家維權,卻發現該某音店鋪已經關閉。
03 “灰色地帶”的流量卡代理產業鏈
由於運營商借助代理模式大力發展流量卡業務,因此流量卡代理產業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比如有平臺宣稱註冊的代理商已經超過了一百萬人。
但是由於缺乏公開監管,這個行業也出現了很多多的亂象。
在網上搜索,可以發現目前有多個不同名稱的流量卡代理平臺,這些代理平臺以非常誘人的條件來吸引普通人加盟。
然而,誘人收益的背後,或許藏著難以防備的騙局。
首先,雖然代理平臺名目繁多,但是真假難辨。
在網路上搜索同一個平臺的名字,結果會出現很多的網站,這些網站網址各不相同,網站也非常粗糙,聯絡人往往是個人手機號,不知道誰是“李逵”誰是“李鬼”。這種資訊的模糊,為各種不法行為提供了空間。
其次,流量卡代理野蠻增長,但也騙局叢生。
“通訊行業可以說現在是一個“群雄爭霸”的狀態,各路“妖魔鬼怪”齊聚通訊平臺分一杯羹!”有行業人士表示,目前
行業存在很多的騙局,常見的比如高傭政策騙局、偷單騙局、虛假宣傳騙局、跑路騙局等。
以高傭騙局為例,有些團隊或者個人隨便買個分銷系統,隨意調佣金價格,以高傭為誘惑吸引小白入行,等到結算佣金的時候,就會10單結7單的形式結算,如果單量大偶遇沒有後臺的資料,而且很難被發現,最終這些團隊吃掉中間的利潤。
而偷單騙局則是將下級代理的單子偷偷算成自己的,“客戶下單成功,就會操作後臺更改,讓下級代理以為申請失敗,然後在偷給客戶髮卡,佣金當然算成自己的”。
跑路騙局則更加惡劣,“有些不良商家忽悠剛入行的代理拉客戶,把佣金調的很高。等到結算的時候直接系統關閉,佣金全部歸自己。”
第三,在模式上流量卡代理模式存在著“傳銷”的風險。
據觀察,由於佣金和層級掛鉤,而且上級還能從下級的佣金中獲得提成,許多號卡代理體系中存在著超過三層以上的組織體系。
比如某平臺的代理商分為金鑽代理、黑鑽代理、一級代理、二級代理、普通代理等五個層級,已經遠遠超過了兩個曾經的合法邊界。
根據2013年兩高一部《關於辦理組織領導傳銷活動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關於傳銷組織層級及人數的認定問題”中表示,組織內部參與傳銷活動人員在三十人以上且層級在三級以上的,應當對組織者、領導者追究刑事責任。”
而這些問題的背後,流量卡始終是一個“灰色”的地帶。
出於利益的考慮,無論是運營商還是代理平臺都不願意公開宣傳這項業務,有從業者表示,“有些代理拿著招牌去營業廳附近推廣手機卡,影響了營業廳的正常業績,從而導致平臺被運營商處罰。”
而從更大的視角來看,流量卡灰色業務也是現階段使用者需求與產業發展不匹配的畸形產物,但產業會向前發展,或許有一天消費者再也不會為獲得一張流量卡而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