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器官移植是挽救危重患者的關鍵醫療技術,器官移植的最大障礙是可供移植的器官短缺,而以豬作為器官供體的異種器官移植,正帶來新的曙光。
11月22日,由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承辦的國際移植協會(TTS)正式認可的國際性學術會議——亞洲器官移植研討會(TSS)在上海舉行。國內外著名器官移植及相關學科專家,就器官移植領域的熱點和難點問題進行專題演講與討論。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是中國少數具備心、肝、腎、胰移植資質的綜合性醫院之一,在器官移植領域率先開展眾多技術創新。中山醫院供圖
可供移植的器官短缺是全世界共同面臨的醫學難題。公開資訊顯示,中國自2010年啟動器官捐獻試點以來,在制度設計、社會動員和標準流程方面取得顯著成效,實現了器官捐獻與移植數量和質量的雙提升。但是,根據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報告(2021),每百萬人口器官捐獻率為3.73,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仍有差距。
據新華社2024年4月報道,美國非營利機構“器官共享聯合網路組織”的資料顯示,僅美國就有超過10萬人等待器官移植,平均每天有17人在等待的過程中死亡。
研討會上,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長周儉說,中國在器官移植領域取得了顯著進步,但仍面臨著嚴重的器官短缺問題。這不僅需要進一步完善現有的器官捐贈與分配體系,確保公平、透明和高效運作,同時技術創新也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周儉認為,當前,透過採用先進的醫學技術和方法是應對器官短缺的舉措之一。例如,中山醫院實施的全球首例“廢棄肝”肝移植聯合ALPSS術等方法,可有效擴大供體來源,提高手術成功率,從而緩解當前緊張的供需矛盾。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注意到,以豬作為供體的異種器官移植多次在會上被談及。
國際器官移植學會現任主席John Fung認為,中國在器官醫學領域處於領先地位,他曾在中國醫院觀摩過採用中國原創技術開展的肝臟移植手術。“在中國,有許多醫學技術創新,令人印象深刻。”他談到,中國在異種器官移植領域的技術進展也很快。
2024 年3月21日,美國麻省總醫院對外宣佈,其移植中心外科醫生團隊成功將基因編輯豬腎移植到一名62歲男性體內。這是世界上首次將豬腎移植到活體受體中。術後兩個月,這名患者於5月死於心臟病。
中國很快也實現了突破。4月初,空軍軍醫大學西京醫院宣佈,3月25日該院團隊實施“多基因編輯豬-腦死亡受者”異種腎移植手術,成功將一隻多基因編輯豬的腎臟移植到一位腦死亡受者體內。
5月24日,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宣佈,5月17日該院團隊和雲南農業大學團隊合作,在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成功將經過基因改造的豬肝臟移植到了一位71歲患右葉巨大肝癌的男性病人身上。這是世界首例活體人的異種肝移植手術。
以豬作為供體的異種器官移植研究正在快速興起。
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副院長、中山醫院腎臟移植科教授朱同玉對澎湃新聞表示,器官移植的最大障礙是器官短缺,以腎臟移植為例,每個病人大概要等待5~10年才能獲得寶貴的供體。中國人體器官分配與共享系統(COTRS)2023年資料顯示,中國已登記等待器官移植的人數超過14萬人,但每年接受器官移植的患者數量不到2萬例,供需之間有很大缺口。近年來,在基因編輯等新技術推動下,以豬作為供體的異種器官移植取得較大進展。
“現在已經看到了曙光,世界範圍內已經實現了幾例豬的腎臟、心臟等器官移植到人體內,能存活數月。”朱同玉說:“現在全世界公認豬是人類最佳的供給之一,它的作用比過去越來越大。”
同時朱同玉強調,豬作為器官供體仍存在許多要攻克的難題。豬和人的差別大,人類的體細胞染色體數目為23對,豬隻有19對,豬的器官作為供體要透過技術手段進行基因編輯。同時,人畜共患病、免疫排異等都是器官移植面臨的挑戰。要讓移植患者存活更長時間,還需要繼續推進研究。
據新華社報道,1960年代以來,醫學界就開展了多項人類異種器官移植手術,選擇黑猩猩和狒狒等靈長類動物作為腎臟、肝臟等移植器官供體。但由於排異反應嚴重,接受移植者術後存活時間很短。
近年來,豬作為供體走進醫學界的視野,因豬的器官組織結構、生理功能和尺寸與人體器官相近,並且與人類親緣關係較遠,人畜共患疾病較少,因而被視為人類異種器官移植的理想供體之一。科學家透過基因編輯“敲除”豬體內可能引起排異反應的基因,並插入一些人類基因,從而提高接受移植者長期存活的可能性。
器官移植的研究,除器官來源的問題外,周儉等專家還談到移植患者面臨著免疫抑制帶來的隱患。通常,移植患者必須持續服用免疫抑制劑以防止排斥反應,但這同時也削弱了他們對外界病原體的抵抗力,使得這些患者更容易受到感染。如何提高移植後患者的免疫力、減少感染風險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針對這個問題,朱同玉團隊首次提出“器官移植嚴重及特殊感染的創新診療模式”。該模式包括開發新型診斷體系精準診斷病原體,利用噬菌體治療移植後難治性細菌感染,及開展BK病毒疫苗研發預防病毒感染等。這一系列措施,能夠有效提升患者抗感染的能力。
2018年起,朱同玉團隊啟動了中國首個噬菌體治療臨床試驗,取得了78.3%的臨床改善率。在此期間,該團隊發表了國內首篇噬菌體治療案例報告,以及全球首篇關於新冠病毒繼發細菌感染噬菌體治療的案例集和RNA噬菌體治療的案例論文。2022年,朱同玉團隊發起成立了中國噬菌體研究聯盟,併發布了噬菌體治療及噬菌體制劑質量標準的專家共識和團體標準。“隨著這項研究的推進,今後會使器官移植後患者的存活時間更長,生活質量更高。”朱同玉說,噬菌體治療將可用於預防、診斷和治療超級細菌感染,在器官移植領域有很大的應用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