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致信供應商要求降價10%”的訊息引發廣泛關注。
比亞迪、上汽大通致供應商:降本10%
11月26日,有網友在公眾平臺曝光了一封名為“2025年比亞迪乘用車降本要求”的郵件截圖,署名為比亞迪集團執行副總裁、乘用車營運長何志奇。
郵件截圖內容顯示,2024年11月18日,在比亞迪成立三十週年之際,比亞迪汽車成為全球首家達成第1000萬輛新能源汽車下線的車企。比亞迪方面預測,2025年,新能源汽車迎來重大機遇的同時,市場競爭也將更加激烈,進入大決戰、淘汰賽。為增強比亞迪乘用車競爭力,需要整個供應鏈共同努力、持續降本。因此提出要求——“貴司所供貨產品,從2025年1月1日起降價10%”。
圖源 網路
郵件最後還明確要求相關供應商“切實挖掘降本空間、積極推動要求達成,在12月15日前透過SRM系統將降後價格報給我司(比亞迪)”。
據悉,25日,也向其供應商致信稱,當前汽車市場供大於求的問題突出;隨著新車大量上市,市場供需失衡狀況預計在短期內難以得到根本改善,導致價格戰難以平息。“捲成本”將是2025年汽車行業的主旋律。上汽大通誠摯地邀請供應商夥伴共同參與到成本控制的大專案中。“透過雙方的緊密合作,我們可以共同開發出更具成本效益的解決方案,實現雙贏的局面。進一步加強管理、提升質量、改進服務、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提升複雜形勢壓力下的生存能力,目標降本:10%。”
圖源 上汽大通致供應商的信函
上汽大通表示,2024年初,比亞迪、特斯拉等品牌紛紛降價,拉開了新一輪價格戰的序幕。隨著新能源汽車和燃油車的份額和價格之爭更加白熱化,預計到2025年或2026年,汽車市場企業競爭格局將逐步明朗。
比亞迪最新回應:年度議價是慣例,非強制
11月27日,對於上述郵件內容的真實性,有媒體向比亞迪方面求證,比亞迪方面回應稱:“正在核實”。11月27日午間,比亞迪集團品牌及公關處總經理李雲飛在其個人微博上回應稱:“與供應商的年度議價,是汽車行業的慣例。我們基於規模化大量採購,對供應商提出降價目標,非強制要求,大家可協商推進。”
圖源 新浪微博(@不會武功的武功李雲飛)
對於此事,截至發稿,上汽集團方面還未作出回應。
供應商:強烈不滿嚴正抗議
據中國證券報,11月27日,記者從供應鏈人士處獲得一份供應商向比亞迪的回信。供應商表示:“貴公司關於要求供應商2025年起進一步降本10%的通知我已收到,但我對此表示強烈不滿和嚴正抗議。”
供應商在郵件中,呼籲比亞迪作為行業龍頭,應立足於長期發展的全域性高度,停止以無底線的壓榨模式獲取短期利益,而是應當推動供應鏈良性發展,共建公平、可持續的合作環境。
據某汽車零部件供應商表示,供應鏈中零部件定期降價是行業慣例,由於車企處於強勢一方,供應鏈企業基本都會遵循。但在近年來行業競爭加劇、價格戰肆虐的情況下,供應鏈企業嚴重承壓,有部分車企並不會要求供應鏈企業降價,而是會努力為其保留一定的利潤空間。
頭部汽車零部件廠商博世集團中國區總裁徐大全,今年4月曾在博世中國2024新聞釋出會上公開表示,“去年中國平均車價降低了15%,各大主機廠都在降價競爭,壓力也給到了汽車技術供應商,有些車企甚至表示不答應降價就不付款。”他進一步表示:“博世也將盡力為各主機廠讓出降價空間,但價格戰不應持續下去,如果人人都不賺錢,企業將難以發展。”
新一輪價格戰來襲?
自11月以來,藉著“雙十一”大促之際,不少車企已打響2024年“收官之戰”。特斯拉、蔚來、極氪等多個品牌以下調售價、推出購車補貼、金融政策等方式促銷。此外,近期小鵬、小米等更多品牌新能源車型開始提高產能,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實際上,多家汽車品牌經銷商相繼發出調價及交付週期縮短的訊號背後,一方面是2024年新能源汽車以舊換新等補貼政策臨近尾聲;另一方面,隨著車市競爭壓力加大,不少車企年底面臨嚴峻的衝量壓力。
據相關統計,今年前10個月,車企完成年銷量目標的比例不容樂觀,完成率超8成的車企僅有少數幾家,如比亞迪、吉利、零跑、小米等。隨著臨近年終及2024年國家新能源汽車相關補貼政策進入倒計時,車企都在搶抓最後的視窗期。
持久且激烈的價格戰,對於汽車行業,尤其是上游零部件企業而言,都是一場無盡的征途。
11月27日,某知名汽車主機廠供應商人士表示,汽車價格戰最終傳導到上游後,供應商將不得不採取降本措施,否則將被踢出供應商隊伍。面臨成本壓力,汽車供應商常常採取削減人力成本、降低用料標準等措施;供應商為節約用電成本,白天停工、夜間開工也成為司空見慣的事情。部分汽車零部件企業存在偷工減料、以次充好、摻雜回料等亂象,一些整車廠為價格和生產效率等原因,在質檢和驗收環節“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最終影響產品質量和汽車整車安全,損害消費者利益。
無底線、無休止的“內卷式”惡性競爭,傷害的最終是整個行業。在價格戰愈演愈烈的情況下,供應商、車企們要走出困境,或許還需要經歷一段艱難的路程。
綜合自每日經濟新聞、中國證券報、澎湃新聞、新浪微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