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訊息網12月6日報道 針對中國的一系列手段包羅永珍:出口管制、關稅、產品禁令、雙向投資審查、限制資料流動、激勵有關企業轉移供應鏈、限制學術交流和科研合作、提高美國產業政策支出以及推出購買美國貨的激勵措施等。這些措施的目標同樣多種多樣:延緩中國在具有軍民兩用潛力的最先進技術方面進步、減少對中國的過度依賴、拒絕讓中國獲取敏感資料、保護關鍵基礎設施、保護美國產業競爭力以及促進製造業就業。
在特朗普重新掌權之際,其政府的明智做法是反思這一事實。拜登政府將自身戰略稱為“小院高牆”,即對少數關鍵技術實施嚴格限制。“小院”正在擴大,給美國帶來意想不到的負面後果。如果今後特朗普政府追求更廣泛的脫鉤,相關代價將呈指數級擴大。
刺激中國技術進步
儘管限制措施具有破壞性,但不斷收緊的管制也刺激了中國的技術進步。中國一直把加強自力更生作為一個戰略目標,但近年來由美國牽頭的限制措施促使北京加速強化這一使命。
在某些領域,旨在遏制中國技術進步的限制措施反而促進了中方相關技術取得進步。在眾多領域,中國都在研發、製造業產出和出口產品國產化率方面取得進步。我最近參觀了中國電動汽車電池企業和汽車製造企業,發現相關企業對全球競爭格局有清晰認識,在產品和工藝創新方面擁有極強能力,並且擁有向前發展的金融資源。在華外企高層代表對中國的歧視性產業政策感到不滿,但他們現在一致強調,他們的主要挑戰是能力極強的中國競爭者隊伍不斷壯大。
在半導體行業,中國企業正在逐步建立國內生態系統和供應鏈。中國國內企業在增加國產晶片的使用。中國研究人員正在材料、晶片架構和計算方法方面探索新突破,這種突破有可能會讓中國半導體制造商超越外國競爭對手,就像中國電動汽車製造商超越西方在內燃機領域的主導地位一樣。
中國如今在清潔技術方面也超越了美國和世界其他國家。中國在電動汽車上的押注已經得到回報,其在原材料加工、電池、遠端資訊處理、車型和充電設施方面取得令人印象深刻的成果。太陽能、風能、水電和核能領域亦是如此。最近,中國企業在自動駕駛汽車和相關基礎設施開發方面取得實質性進展。在西方跨國公司把目光轉向中國之外謀求多線發展之際,在東南亞、歐洲和拉丁美洲,一些最大的新投資者是中國企業。旨在阻止中國企業獲得西方技術的限制措施,正促使這些企業比原本更快地走向全球以及建立廣泛跨國網路。
限制美國自身創新
美國政策制定者必須斟酌,美國的經濟安全措施如何既延緩但又加快了中國的科技發展。除此之外,他們還必須評估這些措施如何影響美國自己的技術發展之路。在這方面,結果也是喜憂參半。
美國的 主要立法(如《晶片與科學法》和《通脹削減法案》)已經為基礎科學、半導體行業、清潔技術和其他投資劃撥超過6000億美元預算。這些措施也是為了調動私人資本和外國投資。美國在半導體工廠、電動汽車電池和其他技術方面的投資也確實出現激增。
但華盛頓限制中國之舉也對美國的創新產生限制,這些限制超過了相關投資帶來的好處。出口管制減少了美國半導體企業的商業機會。營收減少意味著研發投入和創新減少。特定的限制措施,疊加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加劇所產生的負面效應,已經導致美國企業的機會和收入減少。
美國司法部對與中國的學術合作實施限制,導致美國科技學者的勞動生產率下降。美國很大一部分人工智慧科學家來自中國,其數量減少意味著美國創新能力下降,而包括中國在內的其他國家則有更多機會加強創新能力。華盛頓還對在美國攻讀科技相關專業學位的中國學生施加限制,導致美國大學失去許多才華橫溢的學生。
“去風險”給美國經濟安全帶來一些改善,但也產生了許多意想不到的後果。如果今後政府採取更為激進的措施讓中美經濟脫鉤,那麼美國面臨的經濟和國家安全方面的負面影響將更加明顯。
華盛頓應該採取措施,確保美國繼續在科學和技術方面取得開創性進展。即將上任的特朗普政府和美國國會需要認識到,經濟繁榮目標(例如增強創新和提高財富)與經濟安全目標(例如提高經濟韌性和防止技術洩露)之間存在潛在的平衡點。美國政策制定者必須設定可衡量的目標,對各種政策選項和方案進行成本效益分析,並仔細評估各種政策的實際效果。(編譯/杜源江)
本文由美國《外交》雙月刊網站11月26日發表,原題為《美國對華科技戰為何適得其反》,作者是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中國商業和經濟事務專家甘思德(斯科特·肯尼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