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腦機介面技術發展到怎樣水平?自上海第一例腦機介面產品NEO臨床試驗植入手術開展以來,患者進展如何?
12月6日-7日,全球腦機介面領域頂級學術會議"BCI Society & Chen Institute Joint Meeting"在上海舉辦。會議由天橋腦科學研究院與全球最具影響力的腦機介面學術機構BCI協會聯合主辦,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國家神經疾病醫學中心)特別支援。
會議現場。(主辦方 供圖)
大會開幕式上,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院長、國家神經疾病醫學中心主任毛穎教授播放了全國第三例、上海第一例臨床腦機介面裝置植入的患者近況。目前,患者能抓起、放下水杯,也可以擰開瓶蓋喝水。而這僅僅距離他完成植入手術不到一個月時間。
據2024年11月13日“上海科技”公眾號釋出的訊息,11月6日,博睿康醫療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與清華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洪波教授團隊合作開發的腦機介面產品NEO在華山醫院順利完成全國第三例、上海第一例臨床試驗植入手術。該產品在上海完成研發和型式檢驗,2024年8月成為我國首款進入創新醫療器械特別審查程式的腦機介面產品。
“上海科技”微信公眾號的訊息還稱,上述產品尚處於臨床試驗階段,預期將透過多中心臨床試驗後取得三類醫療器械註冊證。上海第一例臨床試驗植入手術的患者年齡38歲,因車禍造成頸椎脊髓損傷,手部無法抓握,無法站立,4年康復無改善。患者術後恢復情況良好,第三天已能下床坐輪椅。
據毛穎介紹,在整個手術過程中,這款腦機介面產品採用的是半侵入式設計,僅有硬幣大小,植入位置就在患者顱骨上方、頭皮下方,裝置採用無線微創設計,不損傷大腦細胞。同時,這種半侵入式的腦機介面產品還配有一套體外裝置。外部裝置負責供電、傳輸訊號,並進行實時的演算法更新,另外還配有一個氣動手套,患者透過腦電訊號控制手套,完成抓握等動作。
“我們的整個手術全程僅耗時1小時40分鐘,是3例臨床試驗病例中手術用時最少的,這主要是因為我們使用了自主研發的電極植入精準定位系統,只花了3.3分鐘就準確定位腦表面功能區域,大幅減少同類手術時間。”毛穎進一步介紹,在這款腦機介面產品植入後,這名患者還進行了大量的康復訓練,整個恢復過程很順利,出乎大家意料,症狀改善也非常明顯,“從這一病例,也看到了當前我們腦機介面研究的方向是完全正確的,採用的腦機介面產品NEO在臨床上也是完全可行的,我們把近乎科幻的腦機介面產品真的運用到了病人身上。”
此前有資料顯示,2023年10月24日,洪波教授帶領團隊設計研發的無線微創植入腦機介面,在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成功進行全國首例臨床植入試驗,這名患者因車禍引起頸椎處脊髓完全性損傷,四肢癱瘓狀態已經持續14年。隨後,2023年12月19日,洪波教授團隊又與北京天壇醫院合作,開展全國第二例臨床植入試驗,這名患者為5年前因事故導致頸椎C3-C4節段高位截癱,完全失去自理能力。而在2024年,上述聯合研究團隊宣佈,透過自主研發的半侵入式腦機介面,幫助兩位高位截癱患者分別實現了自主腦控喝水,以及用腦電活動控制電腦游標移動。
未來,這一臨床研究是否還會向更多的患者開放?
洪波在接受澎湃新聞記者採訪時透露,NEO腦機介面裝置明年將應用在全國約10箇中心的30-50例腦機介面臨床試驗植入手術中。“這一腦機介面裝置已經進入國家藥監局創新醫療器械審批通道,未來會與更多醫療機構合作,包括西部地區的醫療機構,讓更多的患者加入到臨床試驗中來,我們也會密切觀察臨床研究的結果,及時將相關資料做好總結,遞交給國家藥監局。”洪波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