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 專題報道
12月14-15日,"2024網易未來大會"在杭州舉行,主題為“看智慧,見未來”。本次大會由網易公司主辦,杭州市經濟和資訊化局(杭州市數字經濟局)、杭州市商務局、杭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委會指導。大會包括人工智慧論壇、智慧汽車論壇、出海論壇等,眾多科學家、企業家、創業者、投資人和行業精英人士匯聚,分享當下最熱門的人工智慧趨勢,智慧汽車未來和中國企業出海方法論,在思想碰撞中捕捉全新的時代機遇。
著名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專家、北京大學國家發展改革研究院經濟學教授、北京大學中國健康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玲發表演講,演講主題是“智慧化賦能健康中國”。李玲在“網易未來大會”上表示,中國在人工智慧與大資料應用領域走在世界前列,這背後是深化改革推動生產關係與生產力等多方面的適配,以應對挑戰,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動力與制度保障。
回顧歷史,新中國成立後透過高度集中計劃經濟,歷經兩代人努力實現從農業向工業的躍遷,為後續發展奠定基礎。1978年改革開放則是“分”的改革,充分調動積極性,經過40多年建成強大工業化國家。如今,在人工智慧等新技術革命背景下,中國新一輪改革呈現全面、全域性、全方位合力特徵,新質生產關係與新質生產力不斷迭代匹配。
在健康領域,中央提出“健康優先發展”戰略。當前醫改雖投入多,但“三醫”不協調,老百姓看病貴、看專家難問題仍存,原因在於醫療保障風險分擔機制缺失。深化醫改成為關鍵,一方面要建立與新質生產關係匹配的治理體系,期望成立相關健康委員會整合醫保、醫療、醫藥;另一方面要發展健康新質生產力,形成新型生產主體、工具、資料與方式,倡導個人成為健康生產者,畢竟生活方式對健康影響佔比達60%。
當前醫院創收模式需改變,應形成醫療、醫保、醫藥協同發展體系,構建健康共同體。“三明”模式正在全國推廣,未來五年將全覆蓋,透過智慧化、資訊化、大資料賦能,改變傳統管理模式。大資料時代重塑生產關係,健康領域消費者與生產者融為一體,整合14億人口健康資料將挖掘新醫療模式等,創造新消費,資料將轉化為資源、資本甚至財政,國家與社會主體積極建立健康大資料平臺,推動形成“智慧健康”模式。
醫保應從鼓勵醫院創收轉變為支付健康,監管考核部門也應從傳統治病模式考核轉向健康質效考核,藉助大資料與人工智慧實現系統綜合考核。中國雖在藥品、醫療器械耗材等方面目前落後,但憑藉中醫藥優勢以及在資訊化應用的領先,未來有望在健康領域相關產品方面走在世界前列。
中國曾錯過工業革命,但經70多年奮鬥已趕上。如今以制度、文化優勢結合資訊化、智慧化賦能,致力於打造低成本、高質量、高效率、可持續的健康模式,不僅將助力中國健康發展,還將為世界和廣大發展中國家提供新的健康模式範例,實現從出生到死亡的全生命週期健康管理,讓整合資料成為經濟與健康保障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