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告: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註文獻來源,請知悉。
高鐵現在可是中國的驕傲,但可能讓很多人想不到的是,當年中國的高鐵技術,還是從國外“老師傅”那學來的。
他們為什麼要把技術教給中國?難道是他們突然變得慷慨大方,國際主義精神爆棚?
當然不是這樣的,說到底只有一個字,窮。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兒?中國高鐵又是怎麼完成逆襲的?
逆襲之路上的彎道超車
21世紀初世界高鐵“江湖”有“四大門派”各顯神通。
德國是老牌勁旅,技術底蘊深厚,日本川崎重工,以精細化製造聞名,法國阿爾斯通還有加拿大龐巴迪,都是不容小覷的實力派。
這四位“老師傅”手裡都攥著高鐵技術的秘籍,而在這個時候,中國高鐵還是個初出茅廬的小徒弟。
為了學習先進技術,中國高鐵只能放下身段,恭恭敬敬地去拜師學藝。
可這些老師傅們個個都是老江湖,“教會徒弟,餓死師傅”的道理他們都懂,怎麼可能真心實意地把核心技術傳授給中國呢?
那時候西方世界正經歷著經濟的低迷期,高鐵建設這種耗資巨大的專案,在他們自家地盤上很難。
而中國近14億人口是非常龐大的潛在市場,這是相當大的商機,他們特別想立刻把中國市場這塊“肥肉”吞下肚。
於是就出現了這樣一幕,表面上這些老師傅們慷慨地提供技術支援,又是籤合同又是搞培訓,一副“傾囊相授”的樣子。
背地裡他們卻玩起了“藏私”的把戲,只給圖紙不給核心技術,甚至還故意在技術引數上做手腳,混淆視聽,生怕中國學會了真本事。
他們的如意算盤是,先用一些“邊角料”技術換取中國市場的入場券,然後利用“技術代差”,長期賺取高額利潤。
比如當年日本川崎重工的總裁大橋忠晴,在和中國技術人員交流時,就擺出一副“過來人”的姿態。
他語重心長地說道,高鐵技術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掌握的,200公里的技術至少得學八年,想達到350公里,還得再磨鍊八年。
他盤算著等中國高鐵學了十幾年,也只能學到現階段的技術,而到時候他們的技術已經再次升級了,中國的技術上就還落後他們。
他們的目的是,等到那個時候,還得乖乖地掏錢買他們的技術和裝置。
但中國高鐵可不是任人擺佈的軟柿子,從1997年到2007年期間,中國鐵路系統就經歷過六次大提速。
最高運營速度提升到了200公里,這期間積累了大量的經驗和人才。
雖然由於技術和資金的限制,當時的國產動車組“中華之星”等,都沒能在市場上站穩腳跟,但這些努力並不是一點意義都沒有。
正是這些前期的探索和積累,為中國高鐵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基礎,也培養了一批經驗豐富的技術人才。
結果西方老師傅們很快就傻眼了,他們原本以為中國高鐵得花幾十年才能趕上他們的水平。
結果沒想到他們就算這樣設限,中國團隊也只用了三年時間,就研製出了時速200公里的和諧號動車組,並在2007年4月18日正式投入運營。
這速度直接推翻了大橋忠晴的話,更讓他們目瞪口呆的是,僅僅一年之後,2008年8月1日,京津城際鐵路開通運營,動車組速度已經達到了每小時350公里。
他們這才意識到,自己低估了中國消化吸收和自主研發能力,原本想“細水長流”地賺取利潤,結果卻丟掉了未來更大的市場。
硬骨頭難啃也得啃
西方“老師傅”私藏的手段,反而激發了中國高鐵團隊的鬥志。他們意識到核心技術得靠自己,指望別人就永遠吃不飽。
於是一場自主創新運動開始了,不是簡單的模仿或者複製,而是從底層技術開始,一點一點地啃硬骨頭。
IGBT晶片是高鐵的“心臟”,控制著電力的流動,直接關係到高鐵的安全性和穩定性。
之前這些晶片主要依賴進口,價格昂貴不說,還容易被國外限制。中國高鐵團隊決心要攻克這個難關,經過無數次的試驗和改進,終於打破了國外的技術壟斷。
除了“心臟”,高鐵的“大腦”網路控制系統也至關重要,它負責協調各個系統之間的運作,保證高鐵的平穩執行。
這套系統極其複雜,涉及大量的軟體和硬體,需要各個團隊緊密配合,中國高鐵團隊迎難而上,硬是把這套系統給搞定了。
還有牽引動力系統,這相當於高鐵的“肌肉”,提供強大的動力。
執行控制系統則是高鐵的“神經系統”,控制著高鐵的速度和方向,這些核心技術一個比一個難啃,但中國高鐵團隊沒有退縮。
他們夜以繼日地鑽研、試驗、改進,最終攻克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關,掌握了高鐵的全套核心技術。
自主創新帶來的第一個好處就是擺脫了對外國技術的依賴,再也不用看別人的臉色。
價格也更實惠了,成本大幅降低,還能根據自己的需求進行定製,靈活性提高了不少。
更重要的是,自主創新讓中國高鐵在國際舞臺上有了更大的話語權。以前中國高鐵在國際市場上沒有什麼競爭力,只能看著別人“吃肉”。
現在中國高鐵技術已經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復興號更是以安全、舒適、高速的特點,成為一張能代表國家形象的“名片”。
“走出去”戰略的實施,讓中國高鐵在國際市場上大放異彩。
印尼雅萬高鐵全長142.3公里,最高設計時速350公里,這是中國高鐵第一次全系統、全要素、全產業鏈走出國門非常有意義。
中老鐵路北起中國雲南昆明,南至寮國首都永珍,全長1035公里設計時速160公里。
這條鐵路的建成,極大地促進了寮國的經濟發展,也讓中國高鐵的影響力進一步擴大。
還有中老鐵路,這些專案都是中國高鐵在全世界舞臺上亮眼的成績單,也證明了實力和競爭力。
未來要變得更好
回想2004年,中國提出“四縱四橫”高速鐵路客運專線網規劃,那時的中國高鐵版圖還只是紙上的一張藍圖。
如今這張藍圖早已升級換代,變成了更加宏偉的“八縱八橫”高速鐵路網。
截至2024年7月底,中國高鐵運營里程已經超過4.5萬公里,鐵路營業總里程更是超過16萬公里。
中國高鐵現在已經超越了交通工具的概念,它更像是一種現代化的生活方式,改變著中國人的出行習慣。
過去從北京到上海,坐火車得十幾個小時,現在高鐵四五個小時就能到,早上在北京吃煎餅果子,中午就能在上海吃小籠包。
高鐵不僅方便了老百姓的出行,還成了拉動經濟增長的強力引擎。高鐵線路的建設,帶動了沿線地區的經濟發展,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
高鐵的快速發展也促進了旅遊業的繁榮,有更多的人乘坐高鐵出去旅遊,方便舒服又快捷。
從最初的引進技術,到後來的消化吸收再創新,再到如今的全面超越,中國高鐵向世界展示了驚人的中國速度和強大的中國力量。
但中國高鐵的腳步並沒有停歇,速度更快只是其中一個努力的方向,未來中國高鐵還要更加智慧、更加環保、更加舒適。
結語
西方那些老牌強國打著小算盤,到頭來卻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他們當初為了錢,把技術轉讓給中國,想著靠“技術代差”長期吸血。
結果中國高鐵不僅吸收了他們的技術,還自主創新一路狂飆,把他們遠遠甩在了身後。
現在中國高鐵不僅速度快技術牛,還開始走出國門,這些“老師傅”們,是不是腸子都悔青了?
他們還是低估了中國的力量,中國這麼大的市場這麼強的學習能力,怎麼可能一直被他們牽著鼻子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