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6日訊息,歐洲大陸對SpaceX的崛起及其極具爭議的創始人埃隆·馬斯克(Elon Musk)感到不安,這並不難理解。
在太空探索和安全通訊領域,SpaceX幾乎在各個方面都超越了歐洲航天局(ESA)及其機構合作伙伴。例如,去年SpaceX完成了134次軌道發射,而整個歐洲(不包括俄羅斯)加起來僅有3次。SpaceX目前運營著一個由7000多顆衛星組成的龐大星座,在全球範圍內提供寬頻網際網路,而歐洲則希望在2030年前建成一個規模遠小於SpaceX、僅覆蓋歐洲的衛星網路,預計成本高達110億美元。
歐洲有充分理由對與SpaceX的合作保持謹慎態度。首先,歐洲希望保持獨立的太空進入能力,並構建自主的太空通訊網路。其次,從SpaceX購買服務將削弱歐洲本土航天產業。最後,或許也是最關鍵的一點,馬斯克近期在社交媒體上高舉“讓歐洲再次偉大”的口號,頻繁抨擊德國、英國等歐洲國家的政府,試圖推動右翼強硬派上臺,取代當前溫和的執政聯盟。
綜上所述,歐洲希望對SpaceX的主導地位作出有力回應,這一點完全可以理解。
美國銀行家能拯救歐洲航天業嗎?
然而,歐洲航空航天巨頭空中客車(Airbus)目前採取的策略卻堪稱“最糟糕的主意”。據彭博社報道,空客已聘請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擔任顧問,希望打造一家能夠與SpaceX抗衡的歐洲太空與衛星公司。
報道稱,該計劃仍處於早期討論階段,參與方包括法國的泰雷茲集團(Thales)和義大利的萊昂納多公司(Leonardo S.p.A.),目標是聯合建立一個涵蓋多種航天服務的企業聯合體。萊昂納多公司還聘請了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提供諮詢,這一專案被稱為“布羅莫計劃”(Project Bromo)。(值得一提的是,韋氏詞典解釋,"bromo" 是溴化物的一種,源自希臘語 "brōmos",意為“難聞的氣味”——這個名字或許並不吉利。)
過去15年間,歐洲企業一直在努力追趕美國蓬勃發展的商業航天產業。該行業不僅由SpaceX主導,還包括幾十家活躍的競爭者。歐洲落後的部分原因在於,歐洲航天局在推行固定價格合同和建立公平競爭環境方面動作遲緩,導致新興航天企業難以與傳統機構競爭。此外,相較於美國,歐洲的創業環境較為保守,企業獲取風險投資的機會也較少。
儘管近年來歐洲航天局已嘗試改革,例如推出“歐洲運載火箭挑戰賽”(European Launcher Challenge)等競賽專案,但事實證明,歐洲在商業航天生態系統的構建上仍遠遠落後於美國,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落後於中國。
指望空客與歐洲其他航天巨頭聯合起來,在太空產業中變得更加靈活高效,恐怕不太現實。這些企業長期以來形成了複雜的官僚體系和僵化的企業文化,想要進行根本性變革絕非易事。
會重蹈“聯合發射聯盟”的覆轍嗎?
這一計劃看起來註定會失敗。
20年前,美國軍方曾迫使洛克希德·馬丁(Lockheed Martin)和波音(Boeing)合併各自的火箭發射業務,成立聯合發射聯盟(ULA)。當時的目標之一是透過整合資源減少重複建設,提高運營效率。然而,結果適得其反:發射成本大幅上升,美國商業航天市場長期被外國公司蠶食,直到SpaceX的獵鷹9號火箭實現高頻發射,才扭轉了局勢。
認為高盛和美國銀行的金融家們能夠深入歐洲幾大航天企業的核心,最終打造出一家精簡高效、極具競爭力的公司,這樣的想法未免過於天真。這一目標的實現,恐怕比“在火箭發射臺上看到獨角獸跳舞”還要難。(辰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