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隨著俄羅斯不斷加深與朝鮮的合作關係並開始在前線使用朝鮮生產的導彈、炮彈,外界對於俄烏衝突的態度也出現了一些微妙的變化。
不少人開始將俄烏衝突與上世紀50年代爆發的朝鮮戰爭做對比,稱朝鮮戰爭時期的朝鮮是用著蘇聯武器裝備的蘇聯代理人,而到了俄烏衝突時期俄羅斯成為了使用朝鮮武器的朝鮮代理人。
與此同時,由於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集團在冷戰後的去工業化浪潮中大幅縮減了軍工體系的生產能力,導致美國不得不承擔起中介所的職能,從韓國採購大量的炮彈援助烏克蘭。以至於在俄烏雙方都在使用半島生產的武器彈藥的當下,俄烏衝突甚至被一些人戲稱為朝韓代理人戰爭。
事實上,朝鮮與韓國能夠靠著出口武器彈藥在俄烏問題上獲得一定的話語權,與兩國在蘇聯解體後所處的戰略形勢有很大的關係。
正如歷史書上寫的那樣,在上世紀80年代末蘇聯國力逐漸式微時,東烏劇變與阿富汗戰爭的失敗加速了蘇聯內部秩序的崩潰,導致這個冷戰一極在不到2年時間裡就迅速瓦解,成為了15個獨立的主權國家。
而也正是由於蘇聯所代表的“社會主義陣營”在短時間內如雪花般消散,美西方國家普遍認為中國、古巴、朝鮮等其他社會主義國家也不會繼續撐太長時間。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美國的判斷其實並沒有問題。因為除了中國外,古巴、朝鮮等國都高度依賴蘇聯主導的經互會體制維持國內社會經濟系統運作。蘇聯的解體使得這套體制也隨之癱瘓,由此導致的結果就是朝鮮迅速失去了對外貿易渠道,國內經濟衰退嚴重。
與之相對的,韓國在蘇聯解體後乘風而起。經濟上成功配合美國瓜分了日本的半導體產業,大幅改善了國內民眾生活環境。軍事上大量武器裝備進一步朝著美式資訊化方向上發展,與朝鮮的蘇制武器拉開代差。
這些成績不僅也讓朝鮮開始擔心起了自己很可能成為下一個伊拉克,被美國在海灣戰爭中展現出來的強大軍事力量所消滅。
這種擔憂的其中一種體現就是朝鮮在90年代便開始推進自己的核計劃,而為了確保自己在搞定核武器之前能有一戰之力,朝鮮軍工產業並沒有像北約各國一樣馬放南山縮減規模,而是繼續維持高強度生產,並抓緊推進核武器與導彈武器的研發生產,以應對可能出現的半島版“海灣戰爭”。
同理,朝鮮的反常動向引起了韓國方面的注意,這迫使韓國也不得不跟著朝鮮進入這種準戰備狀態。以至於在整個美西方國家的軍工企業都因為缺乏訂單而破產兼併時,韓國的軍工企業依舊活得滋潤,並維持著規模不小的武器彈藥生產線。
這也是為什麼在俄烏衝突爆發,波蘭開始大舉擴軍時,首選採購韓國坦克與自行火炮的原因。因為德國的坦克火炮雖然效能指標滿足波蘭的需求,但由於萊茵金屬的產能常年維持在10-15輛的水平,面對波蘭那份總計980輛坦克與近700輛自行火炮的採購合同,德國實在沒能力在波蘭要求的時限內完成訂單,搞得波蘭只能找韓國買K2和K9。
事實上韓國方面的交貨速度也確實超出外界想象,兩國在22年7月籤的單子,頭180輛到25年就能全部交付,預估平均年產量接近60輛,根本不是德國萊茵金屬可以相提並論的。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國防部曾在2022年9月公開招標能夠月產12萬炮彈的供應商。儘管五角大樓後續並沒有公開相關資訊,但結合到22年11月時,美國就已經在從韓國採購炮彈的跡象來看,中標的是誰不言自明。
可以說,俄烏衝突能夠變成今天這種“朝韓代理人戰爭”,多多少少是有些歷史巧合在的。而隨著前線交戰烈度高地越來越依仗兩國供應的武器彈藥,美俄兩國也勢必需要付出一些除了金錢以外的東西來提高朝韓兩國的生產積極性。
朝鮮能夠在短時間裡就搞定新一代固體燃料發動機,且國內多軸特種運輸車的保有量在最近2年裡持續增加,很可能就是俄羅斯與朝鮮展開深度技術合作的一種體現。
而韓國方面會主動推進美國戰術核武庫進駐半島,核潛艇、航母停靠釜山港,其背後也凸顯出越來越緊密的美韓合作關係。
在這種情況下,就算“俄烏衝突是朝韓代理人戰爭”的說法只是一句戲言,朝韓兩國對俄羅斯與美國話語權增加一事也是不爭的事實。
這勢必會促使兩國進一步增加軍事領域投入,結合韓國單方面宣佈終止《〈板門店宣言〉軍事領域履行協議》,朝鮮在憲法中將韓國定義為“頭號敵國”和“永遠的主敵”兩大因素。朝鮮半島極有可能在未來成為繼烏克蘭之後,美俄兩國對抗的關鍵區域。而整個東亞也有可能在這種緊張局勢下爆發軍備競賽,重新進入到所謂“怪物房”的階段。
唯一值得慶幸的事,作為世界第一大工業國的中國並不怕這些。在中國的坐鎮下,半島局勢再緊張,也很難演變為俄烏衝突那種級別的地緣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