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戰爭中,國共兩黨軍隊的番號,都在隨著戰爭形勢的變化而變化。解放軍在1948年和1949年搞過兩次全軍大整編,國軍也有一個撤銷軍、師,後又恢復的經歷。
到戰爭後期,作戰規模不斷擴大,雙方都組建了兵團編制,解放軍前後有過19個兵團,國軍則更多,番號裡帶有數字的兵團就達到了22個,還有3個西北馬家軍的青海兵團、寧夏兵團、海固兵團。
不過組建得多也沒阻攔不了大勢,國軍這22個兵團因屢次被殲,先後組建了46次,番號雖然一樣,但人都換了幾波,最終也只有6個還能保留建制撤到臺灣。
那麼,這6個兵團的司令分別是誰?後來過得如何呢?
一、第一兵團
中國人對數字還是很講究的,一般能被稱為“第一”的,肯定有兩下子,但是國軍這第一兵團就比較有意思,一年之內就起義了兩次。
首次是1948年10月鄭洞國在長春起義,第二次是1949年8月陳明仁在長沙起義。只不過陳明仁起義的部隊裡有很多受到了特務的蠱惑,沒多久又叛變回國軍,前前後後差不多有4萬人,佔了起義軍將近一半的人數。
白崇禧本來被陳明仁這一手弄得焦頭爛額,聽說還有這麼多人規建了,內心大喜,連忙再次組建第一兵團,由黃傑擔任兵團司令。
黃傑是黃埔一期生,1928年北伐軍光復濟南時,日寇為阻止中國統一,派出軍隊在濟南大肆屠戮,甚至連蔣介石辦公場所都受到了衝擊。
在這萬分危險的時刻,黃傑帶著部隊趕來攔住日本兵,他將自己的馬讓給蔣介石,一路護送至安全地帶,這對蔣介石來說,相當於有救命之恩,因此黃傑往後都備受重用。曾經有人眼紅黃傑受寵去告狀,老蔣根本不信:誰都有可能背叛我,但黃傑他絕對不會。
只不過黃傑的軍事才能在同時代並不拔尖,而且還有蘭封會戰倉惶逃跑導致商丘淪陷、國軍腹背受敵的事蹟,因此有幾年被調到二線,1943年才繼續帶兵打仗。
解放戰爭中,黃傑也是被閒置了一段時間,1948年8月實在無人可用了,才把他抬上來。黃傑這個第一兵團主要力量就是從長沙叛逃過來的人,隨後的覆滅速度也是相當快。
衡寶戰役後,第一兵團麾下的100軍和14軍62師被殲,黃傑率領剩餘的部隊撤到廣西。解放軍隨後跟進,第一兵團的71軍、14軍63師又報銷了。
黃傑只能繼續跑,本來想依靠雲南的地形再搏一搏,結果盧漢起義了,沒辦法,繼續跑吧,黃傑就撤到了越南。當時第一兵團比較完整的只有14軍10師和兵團直屬部隊,再加上其他散兵,只有六千人左右。
後來第一兵團陸續收攏了其他兵團的潰兵、眷屬、百姓、警察、遊雜人員等,總數達到了三萬多人。只不過在越南他們過得也不好,實際統治越南的法國殖民者將第一兵團繳械,隨後集中安置在了金蘭灣和富國島。
直到1952年10月,國民黨才和法國人達成協議,第一兵團分幾批撤往臺灣省。可憐黃傑的部隊中,已有千餘人死在越南。
如此悲慘的遭遇,臺灣省內的國軍士兵無不表示同情,蔣介石趁機造勢,宣傳黃傑為“海上蘇武”,之後黃傑職務非常高,像“陸軍總司令兼臺灣防衛總司令”、“臺灣警備總司令”、“臺灣省政府主席”等臺灣省的重要職務他當了個遍,還被晉升為一級上將。
1996年,黃傑病逝於臺灣。
二、第四兵團
該兵團最初在華北,由李文擔任司令,北平起義後接受解放軍的改編。1949年5月,國民黨在贛州重新組建第四兵團,由沈發藻擔任兵團司令。
沈發藻是黃埔二期生,抗戰時期參加過淞滬會戰和南京保衛戰,不過他長期從事的是二線部隊建設、軍事教育工作,解放戰爭後期才擔任第三編練部司令部司令官,這支部隊後來就直接改為了第四兵團。
比較有意思的是,他因為國軍內部矛盾,本來也有起義意向的,只是陰差陽錯出了點小問題。
當時胡璉到江西重新組建十二兵團,時任江西省主席的方天也是土木系的人,所以將江西的資源大多都傾斜給了胡璉,包括原來準備編入第四兵團的新兵。
這個做法讓沈發藻極為不滿,他私下裡跟黃埔舊識陳賡有過聯絡,準備起義。但是他提了個條件,說讓解放軍先去打江西省政府駐地吉安,幫助他消滅方天。
解放軍有自己的全盤規劃,並且都打到江西了,沒那麼多討價還價的餘地,所以陳賡沒有答應,還是先進攻南昌。
沈發藻覺得自己沒有被重視,心裡不滿,再加上老長官顧祝同的勸說,就放棄了起義的想法。後來第四兵團撤到廣東,再轉赴臺灣,因沒怎麼經歷戰事,還儲存了兩萬多人,建制較為完整。
沈發藻到臺灣後歷任防衛總司令部副司令、陸軍總司令部副司令等職,1973年病逝。
三、第八兵團
這個兵團很神奇,撐過了淮海、渡江兩大戰役,能有這個結果,多虧了兵團司令劉汝明。劉汝明出自馮玉祥西北軍麾下,帶的兵也基本都是西北軍,蔣介石一直將其視為雜牌,劉汝明自己也知道不受重視,所以打起仗來就以儲存實力為第一要務。
淮海戰役時,第八兵團處於蚌埠一線,沒有承受太大的壓力,雖執行過進攻宿縣、救援黃維的任務,但他是出工不出力,部下沒遭遇太大的損傷。
後來黃維兵團被殲,杜聿明集團被圍,老蔣就下令第八兵團撤退,跟隨湯恩伯執行江防保衛任務。劉汝明很聰明,知道長江防線肯定會被突破,所以渡江戰役一爆發他就開始跑。
從江蘇撤到廈門,再從廈門轉至高雄,該兵團還有1.6萬人,除了中途補充的以外,他麾下西北軍老底子55軍、68軍還有5600多人,也算對得起這些跟著他的弟兄了。到臺灣後,他的部隊基本都被撤編,自己也被撤職,之後就鬱鬱寡歡,1975年在高雄病逝。
四、十二兵團
國軍土木系的王牌兵團,最初由黃維率領覆滅在了淮海戰役,後來胡璉又奉命將其重建。胡璉是黃埔四期生,抗戰時的石牌保衛戰讓他名聲大噪,解放戰爭的南麻、曹縣等戰役也給我軍造成過很大麻煩。
本來他出任十二兵團首任司令是最合適的,奈何白崇禧、何應欽等人不願土木系繼續做大,最終就由一個常年未帶兵的黃維來率領十二兵團參加淮海戰役。
胡璉氣得請假回鄉,直到十二兵團被圍才空降到戰場。這時大局已定,任誰也改變不了,所以十二兵團最終還是被殲,黃維被俘,胡璉倒是靠著膽大心細乘坐坦克衝了出去。
後來重建十二兵團,胡璉帶著一群新兵在大陸沒怎麼作戰,倒是金門戰役時碰巧遇上了,這一仗讓胡璉在國軍中聲望更高,後來就長期駐於金門。1977年胡璉病逝於臺北。
五、二十一兵團
該兵團司令員劉安祺是黃埔三期生,也是小蔣蔣經國的親信,擔任過青年軍205師師長、青年軍第6軍軍長。陳明仁打完四平後被撤職,去接替71軍軍長的正是劉安祺,只不過四戰四平71軍慘敗,劉安祺就辭去了這個職務。
本來蔣介石想讓他去濟南,但他看出濟南遲早要被攻克,去就是等死,所以一直推辭不就。蔣經國也不想這麼個軍中嫡系隕落,便建議讓劉安祺去青島擔任警備司令。
1948年9月濟南解放,青島成了國民黨在山東的軍事孤點,當時的青島有美國駐軍,解放軍擔心打起來會生變,所以就一直圍而不攻,劉安祺也得以安穩了一段日子。
1949年4月渡江戰役辦法,解放軍對青島也展開了試探性進攻,美國見共產黨不似國民黨那樣軟弱,於是就逐步撤兵。
美軍一走,劉安祺兵團五萬多人就失去了保護罩,所以也接著撤往海南,蔣介石本想讓他走之前將青島的水電設施、工業裝置等全都炸燬,他沒有這樣做。
老蔣雖然心裡不爽,但眼下情況也不能再責怪了,反而出於宣傳的目的誇獎:此次青島撤退最為完整,不但軍隊及裝備物資毫未損失,並將在青的反共人士及青年均已撤退赴臺,至可嘉慰。
在海南駐紮一個多月,21兵團就撤到臺灣,此後劉安祺歷任臺中防衛區司令、第二兵團司令官、金門防衛部司令等職,還出任過所謂的“陸軍總司令”,軍銜也晉升為上將。
1995年劉安祺病逝。
六、二十二兵團
這是國軍實力最弱的一個兵團,麾下只有兩萬多人,司令李良榮為黃埔一期生。他1948年10月還是福建省政府主席,但因為跟孫科有過節,1949年3月就調為22兵團司令兼廈門警備司令。
同年8月,廈門的防衛轉交給劉汝明第八兵團,22兵團就撤往金門。後來解放軍進攻金門,也是因為收到情報說上門只有22兵團兩萬多人,沒想到胡璉部正好在附近,導致解放軍遭遇大敗。
金門防務被胡璉接管後,李良榮因防守不力被調回臺灣接受審查,最後只給安排了一個閒職。李良榮心中有怨帶著家人去往馬來西亞經商。
1967年,李良榮在馬來西亞因車禍喪生。
更多文章可檢視世界歷史網(shijielishi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