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歷史上總有那麼多讓人意難平的人物,他們如流星,如曇花,如煙花。
雖然在人世間的日子不長,但是卻能在短暫的日子裡,讓後世的人們牢牢的記住他們。如封狼居胥,成為後人武將典範的,少年將軍霍去病。如留下千古名篇絕唱《滕王閣序》的作者——王勃。
而我們今天要說的卻是一位帝王,一位登基僅僅不足一年就去世的帝王。他就是明仁宗朱高熾。
因為他解決了四大難題,改革措施效果良好,使他成為了一位各界都公認的好皇帝。就讓我們來看看他的具體措施吧。
(影視劇朱高熾圖片)
一、組織內部的改革最佳化
明朝初期,朱元璋認為宰相的權力過於大,就廢除了宰相制度。雖然也成立了內閣學士,但是還是什麼事情都是自己一把抓,導致自己十分勞累。
到了朱棣時期,朱棣實在沒有精力了,也不願意處理一些小事兒,為了給自己減少點工作量,於是就設定了內閣制度。
但是同時怕內閣的成員權力過於大,於是就給內閣的成員做了一些限制,你可以進內閣幫皇帝處理一些小事情,但是你的行政級別不高。
(內閣 影檢視)
這就會導致一個問題,你幫皇帝做一些事情,肯定會涉及到對其他官員的任務派送。但是你的級別卻沒有別人的高,別人肯定是不服氣的。
這就好像一個校長為了不讓下邊的老師權力過於集中,威脅到自己,然後就招聘了一個新的老師,讓新老師去管理有經驗的老師。有經驗的老師肯定是不會服從管理的。
(內閣解釋說明圖片)
這樣問題就顯而易見了,內閣官員發出的命令很難有效的執行下去。即使有人去執行,達到的效果也是微乎其微的。當一個政策只是為了執行而執行,那麼這個政策也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義。
因此,這樣的內閣制度,效率極其低下。朱高熾也就是看到了這一點,所以他就對之前的內閣制度做了一些調整。
首先,必須要提高內閣成員的權威性和級別,所以朱高熾就把所有內閣成員的行政級別提高到了最少是三品及其以上。
其次就是讓內閣成員身兼數職,而不是隻擔任一個官職。內閣成員既是任務的派發者,也是任務的執行者。如此就可以很好的保證政策上下的一致性,也可以保證政策更好的執行下去。
(大臣們商議事情)
然後就是改革官員任命制度,裁撤了一些沒有必要的職位,精簡政府組織機構,把一些工作任務具體到具體官職,不僅節省了國庫的開支,也同時提升了官員的辦事效率。
最後就是加強監察機制,其功能就像是現在的紀委,專門監督各個官員的執政情況,大大減少了官員們為所欲為的情況,起到了實際的威懾和指導作用。
也正是這些組織內部上的最佳化,對其他事情上的改革,就會變得相對容易得多了。
(明朝“三楊” 影檢視)
二、改善民生的改革措施
古代每當一個新王朝建立的時候,都是經歷了很長時間的戰亂。而新王朝建立之初,統治者的政權還不是很穩定,為了穩定自己的政權也都往往採用武力高壓政策。
這樣就會導致一個問題,王朝新建初期,國力衰弱,百姓困苦,社會混亂。所以一般到了第二代,第三代的時候。政權相對穩定,就會開始做一些改革措施。
明朝時期自然不例外。永樂皇帝朱棣雖然是明朝第三代帝王,但是確實是發動戰爭奪取的皇位,這個意義上來說,他也算是一個開國皇帝。
可能是為了證明自己是個好皇帝,為了證明自己奪取政權是正確的,所以朱棣在位期間,一直沒有閒著,把首都從南京遷到北京,派鄭和下西洋,修《永樂大典》,五徵漠北,征服越南。每一件事都是極其浩大的工程
(影視劇朱棣征戰漠北)
所以朱棣期間,確實穩固了政權,也確實證明的明朝的強大,可是這些國家盛況的代價卻是百姓的困苦,每一個事情都需要錢,錢只能從百姓兜裡出。
朱高熾看到了所謂的明朝盛況,是建立在百姓的困苦之上的。而且朱高熾從小就同理心很強,對別人的苦難總是能理解。這一點在朱高熾小的時候就有所體現。
朱元璋對自己的孩子們是非常注重品行的培養的,在兒孫們小的時候,就經常會派他們去皇城各個門口去檢閱。
可是多次朱高熾都是最後一個回來的。於是朱元璋就問朱高熾,為什麼每次你都回來這麼晚?
朱高熾說“因為每次去檢閱的時候,都是清晨,正是守衛們吃飯的時候,而且早上比較冷,我都是等他們把飯吃完了,再檢閱的”。
(朱高熾 影檢視)
從這個事件中。就可以看出朱高熾是有一顆仁愛之心的,非常能體恤他人,這也是他以後被叫“明仁宗”的原因吧。
所以,朱高熾首先是減少之前的一些不必要的開支。叫停了下西洋活動,當時的鄭和下西洋,只是為了宣揚國威,並不是經濟貿易,所以耗資是巨大的。
(鄭和下西洋路線圖)
然後調整跟蒙古少數民族的關係,避免戰爭,並積極展開邊境互助通商。這樣就節省下來了鉅額的軍費開支。
然後就是減輕百姓的賦稅,免除受災地區的賦稅,縮減皇家的日常開支,以身作則勤儉節約,鼓勵流民就近安置下來,恢復到耕地生產中去。
這一系列的涉及民生的改革措施,很好的緩解了當時百姓困苦的情景。
三、安撫民心赦天下
我們都知道古代,尤其是帝王的傳承是很講究名正言順的,雖然朱棣也是朱元璋的兒子,但是朱棣並不是合法的繼承人。所以不管找了多麼正當的造反理由,他都是透過武力來奪取朱允炆的帝位。
(朱允炆畫像圖片)
這一點,不管是廟堂之上的朝廷官員,還是江湖之遠的民間百姓,都是知道。不過是因為迫於武力壓力,人們閉口不談而已。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可能就是,中國歷史上最嚴重的滅族事件。
朱棣武力奪取皇位後,命令當時朱允炆時期的大臣,也是當時在明朝文人中,威望極高的方孝孺,為他撰寫登基詔書。
(方孝孺 影檢視)
並威脅方孝孺,如果不寫就誅他九族,但是方孝孺知道他是武力奪權,而且明朝的文人都是極有風骨的,把倫理綱常看得極為重要。
所以方孝孺拒絕為朱棣撰寫登基詔書,並大罵朱棣是竊國賊,並喊道,你不過殺我九族罷了。朱棣十分生氣的說“我殺你十族”。
就這樣,歷史上唯一一次被滅十族的事情就這樣發生了。同時朱棣也誅殺了很多舊朝大臣。
(影視劇朱棣要求方孝孺寫登基詔書)
這件事不僅在當時文人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影響,在民間也是有很大的影響。儒學大家,錚錚鐵骨,忠心耿耿,卻被滅了十族。這對極其在乎名聲的皇家家族是不利的。
所以朱高熾為了安撫天下民心,也為了自己皇族的名聲。
朱高熾首先追封朱允炆為建文帝,承認了建文帝的合法政治地位,還為方孝孺平反,昭告天下其忠心耿耿的氣節。這一下就獲得了當時文人們的擁戴。
(方孝孺碑)
然後也赦免了之前被罰為奴的官員及其家屬,恢復他們的官位和名譽,併為他們購置土地房屋,解決了他們的生活問題。
最後在對待和自己爭奪皇位的弟弟上,他也是沒有清算。
這些大赦天下,安撫民心的措施,不僅緩和了當時緊張的政治形式,也收穫到了寬容仁慈的政治聲譽。
(朱高熾 影檢視)
四、修法令惜人命
要說最能體現朱高熾“仁”的地方,我想就應該是修改律令了。
歷史上的諸多改革,本身目的都是為了國家的強盛,可以開疆拓土。所以在涉及到司法改革的時候,為了更好的管理人民,都會實行很嚴酷的律令,有的還會株連。
(朱高熾)
就比如說春秋戰國時期的商鞅變法,當時的律令就有極為嚴苛的“連坐法”,就是親戚鄰居犯罪了,你也會被株連。這樣的法令,有時候當然會更好的管理人民,可以起到很好的警惕作用,但是也體現了對人命的蔑視。
明朝時期,不管是朱元璋時代還是朱棣的時代,律法在歷史上都是屬於嚴苛的,動不動就會被殺,被株連,被滅族。
有的時候,在朝堂上諫言,不符合皇帝的心意就會被殺,搞得明朝的官員們如履薄冰,戰戰兢兢,人人自危。
所以朱高熾,對律法也做了一些改革,要求司法部門辦案,必須要依據《大明律》審案判案。如果不能確定有罪的話,是不能濫用嚴刑的。
(大明律圖片)
同時為了防止一些官員,因為個人喜惡影響辦案。要求對於需要法外用刑的案件,要再三向上級表奏,三奏不允許的,要到五奏,然後三公和大臣們要商量後,允許了才可以用刑。
為了減少冤假錯案,要求三法司和地方各級部門,共同審查囚犯,減少失誤。此外廢除了一些嚴苛的刑法,也禁止隨意株連。這些措施在制度和政策上,就可以保證儘量減少冤假錯案和隨意株連的情況發生。
(朱高熾影檢視)
雖然朱高熾在位不足一年,但是就在這不到一年的時間裡,朱高熾的各項改革措施,都為後來明朝更好的發展打下了制度基礎,這是極其重要的。
因為這些改革,朱高熾在後人的評價中,都是比較積極的。他也確實是一位名留青史的好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