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15攔截CL-44模擬圖
冷戰期間,蘇聯空軍和防空軍執行過無數次的空中攔截任務,在特殊情況下,還出現過戰鬥機撞擊入侵飛機的舉動。例如1973年,蘇軍米格-21戰鬥機在葉利謝耶夫上尉駕駛下,由於機炮失靈,憤怒地撞擊入侵領空的伊朗RF-4C偵察機,雙方同歸於盡。
但是在湧現這種英勇的事蹟同時,也出現過毫無價值的撞擊事件。這件事發生在1981年,蘇聯防空軍的蘇-15截擊機竟去撞擊一架走私飛機。
蘇-15截擊機
行蹤和背景都很詭異的走私飛機
1981年7月28日,蘇聯國土防空軍部隊接到地面雷達警報,一架大型空中目標闖入蘇聯亞塞拜然共和國領空。一架執行戰備值班的蘇-15截擊機(北約稱為“細嘴瓶”)迅速起飛,駕駛員為瓦倫丁·庫利亞平上尉。
但是,蘇聯軍方並不知道,這架大型飛機不是軍用飛機,而是一架私營公司的四引擎螺旋槳運輸機。這架加拿大生產的CL-44運輸機,當時外殼塗有阿根廷航空公司的標誌,但是這一切都是偽裝。事實上,這架飛機正在為以色列和伊朗秘密運送軍火。
CL-44運輸機
這架運輸機背後隱藏的內幕十分蹊蹺,當時伊朗正陷入兩伊戰爭的苦戰,急需武器的補充。但令人意外的是,伊朗軍方竟然找上了表面上的死敵——以色列。要知道,伊朗當局在革命爆發後,就將以色列視為勢不兩立的敵人。但事實上,兩國的深度軍事交流擁有二十多年的歷史,在革命後依然保持了一些溝通管道。
這架CL-44運輸機,執行的就是從以色列向伊朗秘密偷運武器的任務,當時這架飛機已在伊朗卸下貨物,準備前往塞普勒斯。但是由於中途航向錯誤,CL-44運輸機“意外”飛入了蘇聯亞塞拜然共和國的領空。這些解釋都是事後的一些官方說法,由於運輸機乘員全部斃命,真相可能永遠無法被揭開。
攜帶四枚導彈的蘇-15
加拿大製造的CL-44運輸機,在1959年11月首飛,採用了四臺羅爾斯·羅伊斯的渦輪螺旋槳發動機,最大速度670公里/小時,最大航程8990公里。作為民用客機時,CL-44可搭載160名乘客,作為貨機則可運送30噸貨物。
執行攔截任務的蘇-15,是蘇聯國土防空軍專用的高速截擊機,最大飛行速度2.3馬赫,實用升限可達20000米,可攜帶4枚空空導彈(但沒有固定機炮)。蘇-15作為第二代戰鬥機,速度快,機動性好,飛行品質可靠,當時受到蘇軍飛行員的廣泛好評。
蘇-15截擊機
蘇-15截擊機與走私飛機同歸於盡
瓦倫丁·庫利亞平上尉駕駛蘇-15截擊機,很快發現了空中的大型走私飛機。與此同時,CL-44運輸機上的駕駛員也發現了蘇軍飛機,驚恐地發現自己犯下了巨大錯誤!
CL-44並不是一架普通的走私飛機,它揹負著伊朗和以色列私下軍火交易的巨大秘密,一旦曝光,對兩國來說都是巨大丑聞。因此,心裡有鬼的走私飛機拼命逃跑,但是笨拙的機體根本逃不過2.3倍音速的高速截擊機。於是,CL-44運輸機自作聰明地降低飛行速度,試圖憑藉螺旋槳飛機的低速效能,讓自己降到蘇-15的失速速度以下。
K-98空空導彈
CL-44運輸機的這個做法弄巧成拙,反而坐實了“圖謀不軌”的居心,讓庫利亞平上尉下定決心擊落它。但是,蘇-15截擊機只攜帶了K-98空空導彈(北約稱AA-3“阿納布”),該導彈主要用於中距攔截,最大射程比較遠(30公里),但最小發射距離卻需要1.5公里以上。此外,設計為攔截用途的蘇-15同樣受到“機炮無用論”的影響,沒有安裝固定機炮,只能攜帶23毫米的機炮吊艙,但這一次明顯沒有掛載這種近戰裝備。
當時,蘇-15與CL-44的距離已經太近,而且走私飛機即將飛出領空,再加上蘇-15速度無法慢於CL-44,沒有時間拉開距離。因此,被走私飛機激怒,又無武器可用的庫利亞平上尉,駕駛戰機對準CL-44,一頭撞了上去。
蘇-15撞擊CL-44模擬畫面
蘇-15的機鼻撞到了運輸機的垂直尾翼上,截擊機的座艙玻璃粉碎,但是運輸機受損不大,仍然在飛行。被氣昏了的庫利亞平上尉,駕駛18噸重的截擊機第二次撞擊60噸重的走私飛機,這回撞碎了CL-44右側的水平尾翼。
第二次撞擊,給兩架飛機都造成了致命傷害。庫利亞平上尉成功從蘇-15上彈射跳傘,CL-44運輸機則墜入了蘇聯亞美尼亞共和國境內,機上四名乘員(3名阿根廷人和一名英國人)全部在墜機中身亡。
事件發生後,蘇聯政府授予庫利亞平上尉一枚紅旗勳章,以表彰他的“英勇撞擊”行為。
蘇-15截擊機
令人尷尬的蘇聯國土防空
這次撞毀的CL-44,使蘇-15截擊機獲得了服役史中的三個著名“戰果”之一。除此之外,還有1978年4月蘇-15擊傷迫降一架韓國波音-707客機(110名乘客和機組成員裡,有2人喪生),以及1983年9月蘇-15擊落一架韓國波音-747客機(導致269名乘客和機組成員全部喪生)。因此,蘇-15背上了“客機殺手”的不名譽稱號。
從蘇聯空軍和防空軍在歷史上的幾次攔截事件看,蘇方國土防空體系存在不少問題。其中,首要問題就是防空識別能力差,分不清美軍偵察機和民用飛機的區別。其次,截擊機效能和武器存在缺陷,1973年撞擊RF-4C的米格-21,以及1981年撞擊CL-44的蘇-15,都出現了關鍵時刻“無可用武器”的尷尬場面,進而導致憤怒的飛行員做出犧牲式撞擊行為。
1978年蘇-15迫降韓國客機事件
攔截CL-44的戰例就是如此,蘇-15飛行員在憤怒之下用高價值的截擊機,去和一架走私飛機同歸於盡。無論從戰略價值,還是情報價值來看,擊落這架走私飛機其實並沒有太大的意義。除非是完整地迫降,也許會揭開以色列和伊朗私下交易的醜聞。
蘇-15連續擊落民用客機,也導致蘇聯軍方對自身防空系統產生了不自信。特別是擊落韓國客機事件後,在巨大的輿論壓力下,蘇聯防空部門面對的類似空中入侵警報,開始畏首畏尾,不敢再貿然開火。
於是在1987年5月28日,發生了著名的“莫斯科紅場事件”:聯邦德國一名業餘飛行員駕駛一架“塞斯納”C-172小型飛機,突破蘇聯上千公里縱深的領空,大搖大擺地降落在莫斯科紅場。作為超級大國的蘇聯,巨大的防空網竟然形同虛設,進一步損害了蘇聯的聲譽,蘇聯國防部長和空軍防衛總司令也因此下臺。(作者:陶慕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