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往的經典清宮劇中,我們經常能夠看到紀曉嵐,和珅,劉羅鍋以及乾隆的身影,他們之間的鬥智鬥勇,曾經包攬了我們童年的回憶。
而且他們之間的“互動”,也一度將劇作達到了一個極高的境界。不過,相比較於紀曉嵐和珅等人的二人轉,劉羅鍋和乾隆之間的互動更加讓人關注。
原因很簡單,因為紀曉嵐與和珅的較量,不過是臣子的鬥爭,而劉羅鍋和乾隆之間的若即若離,卻經常是一種鋼絲上跳舞的刺激感。
在民間傳說以及影視創作中,劉羅鍋和乾隆有過很多精彩的交往,似乎背後都體現著大智慧,似乎背後都有一定的講究。
那麼問題來了,在真實的歷史記載中,劉羅鍋和乾隆到底有著什麼樣的過往呢?真的有電視劇和傳說中那麼大團圓嗎?
在聊這段過往之前,我們先來看一下影視作品中的改編橋段以及民間傳說。
其一,腦筋急轉彎。
話說有一天,劉羅鍋和乾隆以及和珅等人在一起交談國事,等到會議結束後,閒著無聊的乾隆就想找點樂子,他出了一個腦筋急轉彎,說:“問你們一個問題,天底下什麼東西最肥?什麼東西最瘦?”
聽完問題後,劉羅鍋想都沒想,直接就回答:“臣以為秋天最肥,嚴冬最瘦。”
乾隆與和珅都大惑不解,詢問為何。只見劉羅鍋一臉嚴肅地說:“秋天是收成的日子,糧倉都裝滿了糧食,怎能不肥?還嚴冬萬物蕭條,連草都不長,又如何不瘦?”
聽完以後,乾隆連連點頭,但他不想單獨誇讚劉羅鍋,於是就想給和珅一個表現機會,所以他面向和珅又再次詢問:“什麼最大?什麼最小?”
看到機會來了,和珅趕緊搶答:“西瓜最大,芝麻最小。”
這次劉羅鍋假裝不解,向和珅詢問為何。和珅得意洋洋地說:“常言道,撿了芝麻丟了西瓜,明擺著吃虧的事情,自然芝麻小西瓜大。”
乾隆趕忙拍手說,答得頂呱呱。可是劉羅鍋怎麼能夠讓和珅一枝獨秀?於是他也自顧自地回答:依臣看,和大人此人也不一定全對,臣另有一答,萬歲最大,和珅最小。
這話一說完,和珅立刻止住了笑聲,連乾隆也是對此哭笑不得,因為這個答案誰都不能否認,連和珅也只能捏著鼻子認了。
其二,君臣對弈。
在歷史上,劉羅鍋號稱乾隆年間四大書法家之一,在文藝方面可謂登峰造極。而在民間傳說中,他不僅書法極高,而且在下棋方面也頗有造詣。
因為如此,自認為文藝無雙的乾隆皇帝自然喜歡找劉羅鍋下棋,而且時常是開完會就拉著他直接開幹。
對於普通人而言,這絕對是個機會,因為討好了皇帝,自然就能夠步步高昇。但作為一個成熟的政治家,面對乾隆皇帝那熾熱的眼神,內心也不免有些不安。
原因很簡單,因為所有和領導下棋的人,難免會陷入到一個困局中。
一方面,他不能夠碾壓領導,因為會讓領導不爽。另一方面他又不能輸得太慘,因為這會讓領導無聊。
所以,下棋必須要和領導殺得有來有回,讓領導盡興而贏。這就不得不讓下棋的人,有著遠超過領導的實力,否則只會玩砸。
那麼劉羅鍋有這樣的實力嗎?
在諸多記載中,乾隆的下棋水平雖然不是特別高,但也不是一般人,不過慶幸的是,劉羅鍋的下棋水平也不差,時常能夠走一步看四五步,把乾隆皇帝安排的明明白白。
不過,古代的圍棋可不是現在的象棋,其中需要經過精心的佈局,稍有不慎容易出偏差,尤其是這種迎來送往的局,如果對手不配合也容易出問題。
一次偶然的機會,乾隆皇帝又一次找到了劉羅鍋,雙方又展開了看起來殺氣沖天的博弈。劉羅鍋算計得很好,一步步讓乾隆皇帝感到壓力,又一步步埋下伏筆,讓其反殺。
可是下到中途的時候,突然乾隆皇帝走神了。原來,乾隆時期有很多的大事,再加上乾隆的經歷不比年輕時候了,因此下著下著連走幾步無規律棋,結果把劉羅鍋的佈局全部打亂。
這下子直接讓雙方亂了套,結果使得劉羅鍋破天荒地把乾隆一招封死,乾隆一下子從走神中回過神來。
看著面前的死局,再加上思考問題被打斷的苦惱,乾隆一下子就火了。他當眾破口大罵:“你如此落朕的面子,就不怕朕砍了你嗎?”
面對這麼大的場面,眾人都嚇壞了,但劉羅鍋卻不慌不忙,只是緩緩地將棋子收好,然後跪到地上。本來乾隆還只是應激反應,看著對方如此不把他放在心上,當即火起就要處罰他。
就在他把來人這兩個字即將喊出口時,劉羅鍋卻一叩首,然後回了一句:“臣心中只有一盤棋,而皇上心中富有天下,不是臣的棋藝精湛,而是皇上的志向遠高於這盤棋局。”
這句話說完後,乾隆皇帝的火氣立刻消去,原本的惱羞成怒,也一下子變成了被盛讚之後的不好意思。
最重要的是,這番話直接讓乾隆下棋走神,變成了憂國憂民,一下子使得乾隆的臉面有了光。所以乾隆把那兩個字吞了回去,然後高度讚賞劉羅鍋下棋之專注。
看完以上兩個片段,不知大家對劉羅鍋和乾隆的關係作何感想?肯定很多人認為,這不就是紀曉嵐與乾隆的翻版嗎?而且,劉羅鍋的智商非常高,一直拿捏著和珅和乾隆。
然而這個形象豐滿而且足智多謀的劉羅鍋,卻只是一個虛構,在真實的歷史記載中,他與乾隆的過往絕不是這般輕鬆,甚至劉羅鍋可以說是一個悲劇型的晚清重臣。
將時間撥回到清高宗繼位之初,這位皇帝上位之初,雖然年輕,但其足智多謀以及對權謀的把控能力,都讓人歎為觀止。
在他的運作下,前朝老臣基本上被掃除一空,尤其是伴隨著張廷玉的退場,乾隆更是太阿在握,威柄不移。
據史料記載,其人在位60年時間,常常呵斥群臣如奴隸。即使對於朝中之大學士,也貶低他們“備位綸扉,不過委蛇奉職,領袖班聯而已”。
可以說,在乾隆時期,大臣們除了是他的奴才,就是他的寵臣,至於民間傳說的清朝宰相等形象,那純粹是笑話。
不過,乾隆這種自大的心態,卻因為一個人而改變,這個人就是劉統勳。
乾隆曾經如此評價他:漢大學士之足資倚任者,張廷玉而後,有劉統勳 … … 統 勳 練 達 端方,秉公持正,朝臣罕有其比。故凡讞大獄,督大工,悉命往蒞事,無勿治者。
而且在其去世後,乾隆給予了他乾隆朝漢臣最高規格的祭葬,為其賦予了人臣之最高榮譽,文正諡號。
後世學者認為:年長乾隆12歲的劉統勳,憑藉其卓越的才能,以及在前期改革中所取得的成就,深深地折服了志氣凌雲的乾隆皇帝,在他的心中烙下了一個師尊的形象。
也正因為過這樣的往事,乾隆對劉統勳的兒子劉墉給予了高度的重視,這裡提一下,劉墉就是我們常說的劉羅鍋。
在剛一登場的時候,乾隆就給予了這位後輩無限的關愛,乾隆二十一年,乾隆欽點劉墉為安徽學政,並且贈詩一首,以壯其行。
值得一提的是,得到乾隆贈詩的人,往往都是朝中重臣,劉墉一出道就有這樣的待遇,不可謂不讓人羨慕。而且史料記載,劉墉一生得到了乾隆三首詩,相比較於同時期的諸多官員,他算是相當難得的了。
在乾隆的關愛下,劉墉在地方上表現十分出色,很快他就得到了留心政體的點評,旋即將他提拔為太原知府。
在太原任上,劉墉展現出了驚人的才能,在考核上得到了“豐裁峻整習掌故,達政體,於吏事以勤慎著稱”的評價,所以他又被提拔為正四品道臺。
就這樣,從乾隆二十一年的編修七品,不過9年時間,劉墉就如同坐火箭一般,成為了正四品官人,他的升遷速度不可謂不快。
不過,人逢喜事不一定精神爽,有的時候也會樂極生悲。果不其然,在劉墉步步高昇之時,他突然遭遇了段成功貪汙案,因此劉墉受到牽連,直接被髮配帶罪充軍。
但有著皇帝的關照,雖然遭遇了一定的挫折,但是不到一年時間,他又被乾隆召了回來。而且在公開的詔書中,乾隆不僅評價他的才能,而且又一次提到了自己對劉統勳的懷念。
很明顯,劉統勳帶給劉墉的政治遺產是相當豐厚的,所以劉墉前腳還在軍隊裡面吃苦,轉眼之間就成為了手握重權的江寧知府。
吃過一次苦的劉墉自然知道頂戴的來之不易,所以他在江寧知府的任上表現得更加賣力,史書記載:“頗以清介持躬,名播海內,婦人女子無不服其品誼,至以包孝肅比之。”
能夠獲得與包公一樣的榮譽,不得不說劉庸這一次的付出的確做得相當賣力。而他的賣力自然又一次得到了乾隆的注意,有心要培養他的乾隆,直接將他提拔為陝西按察使。
但這還沒完,隨後因為乾隆三十八年的上書奏對中,和乾隆的思想不謀而合,又得到乾隆的看好,所以轉頭將他提拔為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讓其成為從二品高官。
但乾隆越看劉墉越順眼,總感覺劉墉的身上有老師劉統勳的影子,所以他又不顧大家的反對,將其提拔為湖南巡撫,在熬夠了資歷以後,又將其提拔為左都御史,官至從一品。
從這一段來看,劉墉和乾隆的關係似乎相當要好,甚至可以媲美和珅了。但所有的美好卻僅僅止步於此,因為劉統勳帶來的政治遺產被另一個人給消耗了,而這個人就是和珅。
史書記載,在劉墉擔任左督御史期間,曾經查獲了山東巡撫國泰貪汙結黨之案,此舉讓劉墉的能力再一次凸顯出來,他也被提拔暫管吏部尚書和國子監事務。
隨後又被提拔為正式的吏部尚書,其權力在中央已經數一數二了。
然而,他的權力擴張很快與另一位寵臣和珅發生碰撞,因為權力具有很明顯的排他性,而且乾隆的愛是稀缺品,兩人都需要,自然會發生矛盾與競爭。
因此兩人的摩擦不斷,但這種摩擦絕不像傳說裡面的腦筋急轉彎和對對子,而是沒有刀光劍影的陰謀和暗算。
矛盾很快在劉墉釐革糧弊事件中達到極致,劉墉的反腐敗戰爭深深地打擊了以和珅為首的貪汙集團,為此和珅發動所有黨羽全面的攻擊劉墉。
史書記載,從乾隆五十年開始,關於劉墉的各種小問題反饋不斷,大有眾臣群起而攻之之態,所以乾隆的耳邊聽到的越來越多劉墉的負面訊息。
剛好當時乾隆的年齡已經大了,所以他三天兩頭就訓斥劉墉,其中最嚴重的就是劉墉的大學士實授事件,居然被人誣告洩露與皇帝的對話,結果導致劉墉的大學士吹了,而且還被免了好幾級。
而在這種巨大的打擊下,劉墉也進入到了癲狂狀態,他拼了命地與和珅集團做鬥爭。
正如民間的誇張說法:劉墉三天一奏本。雖然這段有些過火,但根據朝鮮使者的記載,劉墉的確不斷上書中央,瘋狂打擊腐敗,針對和珅。
但很明顯,乾隆已經對劉墉失去了寵愛,所以他上書越瘋狂,越讓皇帝感覺不滿。相反,和珅等人透過各種渠道,不斷地給劉墉上“眼藥”。
例如,劉墉在擔任尚書房總師傅的時候,恰好趕上有7位師傅不上班,而恰好有人就把這一訊息告知了乾隆。
同時,又恰好趕上了劉墉一個月的巡查期之外,所以乾隆勃然大怒,指責劉墉上班摸魚,不僅是藐視朝廷,更是對皇子皇孫教育的不上心,是對清朝未來的傷害。
之後經過和珅等人的醞釀,劉墉用一輩子積累起來的剛正不阿和廉潔的名氣,結果卻贏得乾隆“罵其不肖其父之忠勤為不孝,罵其為國不盡責盡職為不忠”的結局,他的一世英名毀於一旦。
就這樣,劉墉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寒冬,他被趕出了南書房,此後長達半年多的時間裡,遠離中央。在與和珅的鬥爭中,他完全輸得一敗塗地......
但有意思的是,就在他以為自己的政治生命要完結時,乾隆突然又把他給叫了回來。不過半年時間,乾隆又換了一副笑臉,不僅讓他擔任禮部尚書,隨後又讓他回到了吏部尚書的職位。
那麼問題來了,為何乾隆又會如此反覆呢?其實原因很簡單。
根據《李朝實錄》的記載:乾隆晚年,和珅集團貪汙受賄,以至於王公貴胄以及滿朝文武都是烏煙瘴氣,乾隆擔心朝廷要完,所以不得不借重劉墉的親德碩望,讓他出來掃一掃這烏煙瘴氣。
但可悲的是,此時的乾隆早已不是當年面對劉統勳時的溫情默默面孔,他再一次恢復了開篇所說的視大臣如奴僕的面貌。
一方面他對劉墉樹典型,但另一方面時不時地就將其叫來一頓臭罵,而且經常對其進行人身攻擊,將其人格侮辱的一無是處。
後世學者多認為:乾隆此時已經陷入到了嚴重的自我矛盾中,就連嘉慶也感慨:劉墉為人峭直,隨事規箴。卻也難逃“行走頗懶”的點評。
關於乾隆與劉墉的關係,我們大體上可以歸類於乾隆對於劉統勳的崇拜,這是一種青少年對於老師的崇拜,一個想辦大事者對於幹練之人的崇拜。
這種崇拜之情,短暫地打破了乾隆的傲慢,也使得他對劉墉的愛延續到了乾隆五十年。
在兩人關係最好的時期裡,我們也不能認為這是劉墉與乾隆的關係好,更多的應該把它看作是乾隆對劉統勳的懷念,以及乾隆單方面的自我感動。
而等到曾經的崇拜淡化後,當乾隆有了新人和珅,他對劉墉的態度就變得十分惡劣了,以至於晚年將其當成了工具人,要用時樹立典型,平時就將其罵得狗血淋頭。
因此,結合真實的歷史來看,劉墉絕不可能在乾隆面前耍嘴皮子,無論是對對子時的聰明才智,以及應對下棋危機時的淡定自若,這些都是民間的傳說。
畢竟在封建體制下,大臣的智慧在帝王權威面前毫無還手之力,這也就是伴君如伴虎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