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森堡是西歐內陸小國,面積2580餘平方公里,略大於北京六環內面積,屬袖珍國度。領地成型在11世紀時的神聖羅馬帝國所屬的盧森堡伯爵時期,後來盧森堡所有權屢次變更,先是被勃艮第公爵菲利普三世吞併,後又轉屬西班牙王國,正是在這種頻繁的變遷更迭之中,盧森堡的地盤逐漸萎縮,成為了現在這個樣子。
16世紀時盧森堡轉歸西班牙是透過數次聯姻完成的,下面的敘述挺複雜,不要糊塗呀。首先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馬克西米利安一世迎娶了勃艮第最後一任公爵查理的獨女,獲得包括盧森堡在內的尼德蘭地區,後來由其子菲利普繼承。而1496年菲利普與西班牙女王胡安娜成婚,他們兒子卡洛斯一世在1518年獲西班牙王位,兩年後又加冕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這樣,卡洛斯一世統治了包括西班牙本土及其海外殖民地,奧地利和盧森堡在內的廣大地區。1556年退位的卡洛斯一世將從母系繼承來的西班牙和尼德蘭地區留給兒子菲利普二世,將從父系繼承來的德意志領地和皇位讓給弟弟斐迪南一世,這就是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和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由來。而盧森堡的身份則轉變為西班牙的尼德蘭領地。
盧森堡南部被割予法國是源自一場戰爭,即1648-1659年的法西戰爭。當時西班牙在法國爆發投石黨運動之際挑起戰事。投石黨運動起初是資產者、城市貧民和農民聯合起來反對專制制度的人民運動,曾迫使王室兩度逃離巴黎,後來發展成以孔代親王為首的貴族叛亂。1658年6月,被譽為法蘭西最鋒利寶劍的杜倫尼在敦刻爾克擊潰了西屬尼德蘭總司令唐胡安和孔代親王的聯軍,這場發生在海邊沙灘的混戰廝殺,可謂徹底打垮了西班牙人的戰鬥意志。次年,西班牙國王腓力和法王路易十四簽署《比利牛斯和約》,西班牙需將西屬尼德蘭所屬的盧森堡南部劃歸法國,同時將西班牙公主瑪麗·特蕾莎嫁給法王路易十四,此次聯姻,為數十年後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埋下了伏筆。
1700年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二世死後無嗣,遺命自己的姐姐瑪麗·特蕾莎和路易十四的孫子腓力繼位,然兼任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和奧地利大公的利奧波德一世卻力主讓其次子查理繼承西班牙王位。就這樣,幾乎蔓延全歐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爆發了,時間是1701-1714年。雖說腓力最終取得王位,但西班牙喪失了本土以外的所有歐洲領土,且不得與法國合併。其中盧森堡隨西屬尼德蘭一起歸屬了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奧屬尼德蘭誕生。
法國大革命時奧屬尼德蘭被併入法國。1797年,第一次反法聯盟失敗,在義大利北部康波福米奧村簽訂的和約中,奧地利承認萊茵河為法國“自然疆界”,放棄了尼德蘭所有權。此種狀況一直持續到了拿破崙帝國的坍塌,1814年10月至1815年6月,戰勝拿破崙的俄、英、普、奧等國在維也納召開了分贓會議,法國被限定在1790年的疆界內,原奧屬尼德蘭的比利時併入荷蘭,成立聯合的尼德蘭王國,而盧森堡則升為大公國,由尼德蘭國王任大公,但需普魯士派軍隊駐守,且盧森堡大公國摩澤爾河、奧爾河-紹爾河以東地區要劃歸普魯士,這就是現今盧森堡和德國邊界的由來。
荷、比合並是以犧牲小國利益換取的大國均勢和維持歐洲舊有秩序,它忽視了法國大革命後興起的民族主義趨勢,更忽視了兩國內部深層次的不滿和敵意。自認經濟繁榮和文化發達的荷蘭妄圖以強制手段消除比利時人的民族性,推廣荷蘭語,插手比利時的天主教信仰等,再加上在聯合王國政府機構和公共服務機構中人員比例分配嚴重失衡,和比利時需支付合並之前荷蘭所欠鉅額外債等原因,荷比關係已處崩盤的臨界點,1830年比利時獨立戰爭爆發。獨立後的比利時幾乎繼承了奧屬尼德蘭的地盤,取得了佔盧森堡大公國1/2以上的西部區。
至此,盧森堡的現代疆界基本成型,但此時的盧森堡仍是由荷蘭國王兼任大公的荷蘭之附庸。1890年,荷蘭國王威廉三世去世,其僅存的後代威廉明娜即位,因盧森堡不允許女性嗣位,所以選了與荷蘭國王所屬的拿騷-奧蘭治家族有淵源的阿道夫為大公(阿道夫屬拿騷-威爾堡家族,普奧戰爭時因支援奧地利被剝奪了在德國的領地),這樣,盧森堡徹底擺脫荷蘭統治而獲獨立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