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蜀國人是這麼評價諸葛亮的:“諸葛丞相制定的法令太嚴酷了,而且,他還很吝嗇釋出赦免令,這讓我們感覺壓力山大啊!”
不巧,這些話傳到了諸葛亮耳朵裡,面對這些抱怨和不解,他竟然沒有生氣,不過,他感覺還是有必要回應一下這個問題的。
他說道:“治理天下應該懷有一顆至公至德的心態,不能隨意施捨不恰當的小恩小惠。”這是第一步,明確表明自己的觀點!
就像《智囊》一書記載的一樣,亮答曰:“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
不得不說,諸葛亮說的這些話非常高大上,如果他與水鏡先生、黃承彥先生說這樣的話,想必,學識淵博的水鏡先生和黃承彥先生能夠聽得懂,但是,他現在的談話物件是一些平民百姓,甚至,這些人當中,不乏一些文盲和半文盲。
而這些文盲和半文盲肯定是聽不懂諸葛丞相的高談闊論,如此一來,諸葛丞相的解釋就失去效果了。
不過,諸葛丞相是一個聰明人,我們不用擔心他的溝通能力,他有辦法讓這些平民百姓理解自己的苦衷。
他繼續說道:“漢朝的匡衡、吳漢你們都知道吧,他們兩位都認為無故豁免罪犯不是什麼好事。”
這在《智囊》中是這麼記載的,匡衡、吳漢不願為赦。這是諸葛亮的第二步!
匡衡和吳漢是何許人也?諸葛亮為什麼用他們的例子去說服大家?
我們先介紹一下匡衡!
很多人都記得“鑿壁偷光”的故事,故事中的小朋友就是匡衡,長大後,他成長為了西漢著名的經濟學家,官至丞相,一度被《漢書》列為一代名相而世代相傳。
至於吳漢更是不得了!
他是東漢開國名將,著名的軍事家,位列雲臺二十八將第二位。
諸葛亮採用這兩位名人的事情,就是為了說服大家,讓大家相信自己的做法是正確的。
我們可能會說,匡衡是西漢時期的人物,吳漢是東漢初期的人物,他們比諸葛亮早了將近200年,用這兩人作為論據,未免太老舊了。
其實,蜀漢的這些老百姓,也是這麼想的,這兩位名人的例子都不足以打動老百姓,那怎麼辦呢?
別急,諸葛亮還有辦法!
為了徹底說服大家,諸葛亮搬出了已經去世多年的劉備。
他是這麼和大家說的:“先帝(劉備)與陳紀、鄭玄交往的時候,曾經談論過這種事情,他們都不認為大赦罪犯是治國之道!”
《智囊》中寫道,先帝亦言:‘吾周旋陳元方、鄭康成間,每見啟告,治亂之道悉矣,曾不及赦也。
這下諸葛亮把先帝劉備都給搬出來了,應該解釋完了吧?不,還不算完,前面說的都是大道理,他還要列舉具體的事例,以便讓大家心服口服。
他繼續說道:“你們都知道劉表吧,曾經的荊州牧,他和他兒子每年都要簽發大赦之令,結果怎麼樣呢?身死國滅啊!大夥兒說說赦免罪犯有什麼好處呢?”這是諸葛亮的第三步!
這在《智囊》中也有記載,若劉景升父子歲歲赦宥,何益於治乎?
諸葛亮講完後,大家是心服口服,理解了丞相的一片良苦用心!
事實證明,在當時的蜀國,諸葛亮制定嚴格的法令、不輕易赦免罪犯的做法是正確的,他“知蜀本弱而危,故持重以鎮之”,才得以“積功興業,事得其機,入無餘力,出有餘糧”!
對於諸葛亮“制定嚴格的法令、不輕易赦免罪犯”的做法,我們暫且不論,今天,我們總結一下諸葛亮的溝通藝術,主要表現在3個方面:
1.率先明確自己的觀點。與人討論某件事情的時候,一定要明確表達自己的觀點,第一時間讓對方捕捉自己所要闡述的資訊。這樣大家才能談得下去!
2.引用名人名言提升自己論點的可信度。名人名言可以作為論據,增強論證能力和說服能力,縱然諸葛亮聰明無比,假使他在表述的時候,只給大家講道理,也只是紅口白牙,沒有任何說服力,這個時候,拿出一些名人名言,就能提升自己論點的高度和可信度。讓人聽得下去!
3.擺事實突出個性化亮點。最好的論據就是舉例子,力能舌戰群儒的諸葛亮對於這一點非常熟悉,他深知要想說服大家,就要拿出具體事例,為自己的論述增加個性化亮點。這樣大家才能信得過!
這3點也可以適用在我們當今的職場中,尤其是在召開辯論會的時候,我們可以按照諸葛亮的這3個步驟去提升自己的溝通技巧,從而讓大家心服口服!
在這裡,我們不妨介紹一下《智囊》。
這是一本篇幅龐大的智謀錦囊,收錄了1200餘則智慧故事,反映出了古人排憂解難和克敵制勝的聰明才智。
在清朝,康熙和乾隆稱這本書為“國之利器”。
曾國藩更是說道:“每當夜深人靜,我都會反覆品讀《智囊》,從中汲取入仕以及為人處世的道理”。甚至,他還一度將這本書放在頭枕上,作為自己的枕邊書。
紀曉嵐更是日夜捧讀、倒背如流,時刻用書中的智慧故事,提升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
總之,這本書可以告訴我們,為什麼讀智囊,怎麼讀智囊,讀之後怎麼用!
來吧,我們一起讀一讀《智囊》中的小故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