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武帝傳位司馬衷在歷史上一直被人們津津樂道,都說晉武帝明知道司馬衷不是繼承人的合適人選,卻偏偏選擇了他。仔細想了想,晉武帝從小在爺爺司馬懿和父親司馬昭等人身邊薰陶,又怎會不知自己這個寶貝兒子司馬衷根本就繼承不了晉室的江山,卻還要把皇位傳給他呢?
其實在晉文帝時期,司馬氏立儲就是很糾結的一件事。晉文帝在決定立長子司馬炎、還是立已過繼給其亡兄司馬師(諡景帝) 為子的次子司馬攸時也曾一度猶豫。《晉書·齊王攸傳》記載“初,攸特為文帝所寵愛,每見攸,輒撫床呼其小字曰‘此桃符座也’,幾為太子者數矣。雖然文帝最終以司馬炎為太子,但這次立儲的人選之議對以後的政治已經造成了影響,主要表現為司馬炎即位後便排擠、壓制母弟齊王司馬攸。
雖然晉武帝授予齊王司馬攸官職,但是實際上對司馬攸還是心懷戒備。在晉武帝晚年時期,被立為太子司馬衷根本沒有一個儲君的樣子,所以齊王司馬攸在朝中的的聲望越來越高,朝野大臣們中間“傳賢”呼聲又起來了。《晉書·卷三十八》記載“及帝晚年,諸子並弱,而太子不令,朝臣內外,皆屬意於攸”。
這就加重了晉武帝對司馬攸的猜忌和防範,於是聽從大臣的建議,就下詔對齊王進行削藩。齊王司馬攸最終在太康四年(公元283 年) 憂心而死,死時僅三十六歲。其實晉武帝的擔心並不無道理,這件事發生在太康三年,此時的晉武帝四十七歲,而司馬攸三十五歲正當壯年,這時的司馬衷才二十五歲,要是晉武帝此時撒手人寰,結合齊王的年齡和威望,他絕對是君位的最佳人選。齊王一死終於解除了來自宗室皇弟的爭位威脅。但是,由晉武帝立儲人選失當而引起的一系列矛盾卻隨時事的推移而逐漸顯現。
晉武帝於泰始三年( 公元 267年) 立嫡長子司馬衷為皇太子,關於這晉朝繼承人司馬衷是否真的痴呆?關於他的庸愚的兩個著名的例子一個是蝦蟆鳴者“為官乎私乎”另一個就是“何不食肉糜”,這些例子大家都很熟悉了,第一個就是問蛤蟆是官家的還是私家的,第二個就是說百姓既然吃不起粥,那為啥不喝肉羹呢?仔細看司馬衷問的問題的確有些奇葩,但是也不能說他是個白痴,可以說是他站的角度有些不同,身為太子若是隻知道玩樂,自然不會懂得民間疾苦的。要是身在尋常百姓家或許他就不會這麼想了。但是司馬衷身為皇位的繼承人,他有這樣的想法,被後世人稱“痴呆”也就不過分了。
那麼,晉武帝為什麼要堅持立這個痴呆兒子為太子呢?
以的觀點晉武帝之所以立司馬衷為太子看理由如下:
第一,司馬衷為嫡長子,古制立嫡以長;第二,皇孫司馬遹聰慧,晉武帝想著自己聰慧的孫子能早早的打理國事,來彌補他父親司馬衷無能的缺陷。
那麼,這兩條理由真的成立嗎?
第一條理由看起來很有說服力,祖宗定下的規矩在正常情況下是不能破壞,覺得晉武帝固守嫡長子繼承製,也是出於現實政治的考慮。首先晉武帝本人就是嫡長子繼承製的受益者,如果放棄立子以嫡的原則,按照“傳賢”的標準,那麼齊王司馬攸的賢德之名並不遜色於晉武帝。作為嫡長子繼承製度的受益者,晉武帝自然有理由繼續堅守這一制度原則,否則也就不會對齊王削藩了。
其次晉武帝也不希望自己的兒子們陷入到一場無謂的皇位之爭中。因為如果放棄嫡長子繼承製,選擇賢能之人繼承皇位的話,那就另有一套標準了。如果選“賢能”,那範圍未必僅限於他的兒子,晉武帝母弟齊王司馬攸正好是眾望所歸的人選;就算選出的“賢能”之人是晉武帝的親子,而他的孩子眾多,廢長立幼很可能引起大規模的皇位爭鬥,這也是棘手的問題。從隨後諸王紛爭的慘烈程度來看,廢長立幼的確不是穩妥之計。
第二條理由就更加離譜了。晉武帝在位期間,不僅冊立了自己的太子,代替自己兒子,為太子司馬衷預立了其將來的皇位繼承人,也就是下任太子。史料記載皇孫司馬遹自小聰慧,深得武帝喜愛,所以被視為下一輪儲君,“帝知太子不才,然恃遹明慧,故無廢立之心。”
那麼,晉武帝這麼做的效果到底怎麼樣呢? 他究竟是在消弭矛盾,還是埋下了更大的隱患呢?
如果真的是這樣的話,在這個問題上,他又破壞了嫡長子繼承製的原則。嫡長之“嫡”指的是皇帝的正妻、皇太子的正妃所生的兒子。從這一條標準看,司馬遹的母親謝氏不是正妃,只是才人,死後才獲得夫人的贈號,《晉書》記載“愍懷太子遹字熙祖,惠帝長子,母曰謝才人。”所以司馬遹並不是嫡皇孫。再來說說太子妃的情況,晉武帝想要用瞞天過海之術實現權力的平穩交接,但是根本繞不過太子妃與皇孫司馬遹無血緣關係這一道人倫障礙。晉武帝太子的正妃是賈充之女賈南風,她應是未來的皇后,這是制度所決定的。而且從制度上講,只有賈南風的親子才算是下一輪皇位的合法繼承人。而晉武帝既要立悍婦賈南風為太子妃,又不等賈南風的親子出生而先立庶出的皇孫司馬遹,這一做法使兩代儲君的真正臨國變得複雜難測,因為晉武帝之後的政局實際上是由賈后操縱的。所以認為,前面說的第二條理由在現實中很難以成立。
晉武帝所立的太子妃賈氏非但沒有成為惠帝的賢內助,輔助惠帝定國安邦,反而成了西晉後期內亂的禍首之一。但是,如果一直盯著這一點一味責備晉武帝立悍婦賈氏這也和晉武帝當時的想法有很大區別。認為,晉武帝之所以立賈氏為太子妃的用意應和他倚重皇孫一樣。因為太子妃是未來的皇后,擁有相當的事權,如果賈南風能充分而得當地運用她的權力,豈不是能彌補晉惠帝的不足?只不過這些只是晉武帝自己心中的臆想而已。
我想可以用九個字概括晉武帝的立儲的失誤那就得立愚子、立悍婦、立庶孫。在晉武帝的刻意“安排”下,這三人組成了西晉的“奇葩家庭”。結合《晉書》惠帝給人的感覺就是突然提出一個奇論、單純質樸的清談高人;賈氏就是集嫉妒、乖張等缺點於一身;皇孫司馬遹則是母系卑微的孤獨少年。司馬衷人性的弱點、賈氏人情的乖張攪和在一起,怎能指望國家的最高權力由這兩人來分享呢? 晉武帝駕崩後,他立儲失誤就顯現出來了。
晉惠帝繼位,賈氏先與太后楊氏爭權,得勝之後又與太子司馬遹爭權,因為司馬遹不是賈氏親生的,但是聰慧、剛猛,賈氏就將司馬遹視為自己的眼中釘。除此之外,晉惠帝在即位之初就宣佈立司馬遹為皇太子,那時的司馬遹年僅十四歲,第二年年,皇太子加元服———加元服在那個時代就是是成年的標誌,司馬遹從此就可以代父臨國。而賈后作為元康時期的實權人物自然不願讓權,於是,皇后與太子司馬遹和各自的支持者之間就展開了新一輪的矛盾。
賈后在元康九年(公元300年) 廢黜司馬遹後,猶如捅破了馬蜂窩,各種勢力都蠢蠢欲動,強大的宗室集團不甘寂寞終於浮出水面,趙王倫藉著為太子鳴冤的理由率先發難。而司馬遹在這場鬥爭中不僅沒有復位,反而成為無謂的犧牲品,性命不保。賈后被處死後,皇權旁落,晉武帝末期那些出將入相的宗室諸王都想從中分一杯羹,八王之亂也由此展開。
晉武帝一定是想讓晉室江山繁盛下去的,但是人都有私心,他之所以對自己的兄弟司馬攸出手,也是因為這樣原因,他希望的是晉朝江山的繁盛是在他司馬炎嫡系手中繁盛,立司馬衷為太子而後選了賈南風為太子妃本想著能借賈充之力,讓賈南風輔佐晉惠帝,但是沒想到賈氏也是有私心的,由此看來,晉武帝立司馬衷為繼承人真的是一大失誤,因為他立司馬衷為繼承人後的整個計劃,完全偏離了自己的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