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二戰期間,日本可以說是為我國帶來了極為深遠的災難。甚至不僅是在二戰期間,早在甲午戰爭之後,日本就是我國國家安全的最大威脅。
然而,令人唏噓的是,日軍的實力在二戰期間,甚至很有可能是幾個主要參戰列強之中,最弱的一個...
(日軍)
一、稀少的兵力
在二戰末期,日軍大本營曾經不停的叫囂所謂的“一億玉碎”。而這也為很多人帶來了一種錯覺,那就是在二戰期間日軍的兵力似乎很多的樣子。但是事實上,日軍的總兵力從來沒有,哪怕一秒鐘,是超過自己的盟友德國的。
在二戰爆發的1939年,日軍的總兵力大約為142萬左右,然而德軍的兵力卻極有可能已經達到了驚人的314萬之多!1940年,德軍由於發動了法國戰役以及準備巴巴羅薩行動,德軍的兵力已經上升到了560萬人。
但是此時,已經在中國戰場作戰整整三年的日軍,其總兵力依然僅僅只有157萬人。1941年,已經發動了巴巴羅薩行動的德軍,總兵力已經達到了720萬人。但是同年已經準備發動珍珠港事件的日軍,其總兵力也僅僅只有242萬人!
(珍珠港事件)
而日軍這些年擴軍的主要目的,其實也只是由於不斷擴大的中國戰場所帶來的需求所導致的。這也能夠從側面看出日軍的一個特點,那就是沒有絲毫的遠見與戰略性。日軍在發動諾門罕戰役,準備對蘇作戰之前,沒有任何的相應擴軍。
在1941年準備發動珍珠港事件的時候,日軍也沒有進行任何的擴軍。日軍只有在已經和敵人開戰之後,才會想到準備擴軍,準備戰爭物資。反觀德軍,早在行動之前就已經會做好相應的準備,這就是二者戰略眼光的不同。
當然,我們也不能忽視日本的小國寡民,日本本身的國家實力的確也無法支撐日軍擴張到德軍的數量水平。畢竟每一名士兵的軍餉,裝備以及補給都需要國家提供。但是日軍在侵華戰場上本質上是在賠錢的,這一點就和德國有非常大的不同。
(軍事)
說回兵力本身,1942年德軍總兵力為860萬人,日軍總兵力為285萬。1943年德軍為950萬左右,日軍則是380萬。1944年,德軍的總兵力為700萬-900萬之間,日軍則上升到了500萬-700萬之間。1945年,雙方兵力基本持平,大約均在700萬左右。
之所以1944年-1945年日軍的兵力開始大幅度上升,是因為美軍正在一步步的逼近日本本土,日本不擴軍不行了。如果說日軍的兵力連德軍都比不過,那自然更不可能比得過蘇軍了,畢竟蘇軍是能夠在數量上,壓倒八百萬德軍的存在。
而美軍僅僅一年就能夠向蘇聯一個國家提供500萬噸的物資,而且其同時還向中國,英國,法國等國家提供物資援助,美國的國家物資動員能力更不是日本能比得了的。甚至就連英國,日本都比不了,畢竟英國的背後是印度這個人口第二大國。
(日軍)
其實二戰期間,日軍的兵力僅僅比已經本土淪陷的法國要高。但是,本土淪陷的法國比,其實也挺丟人的。尤其是在法國還有著數百萬的本土反抗軍成員,事實上法國的兵力並不見得就要比日本更少。更別說自由法國的戰鬥力,那是真的一點都不低。
二、“蝗災”
在中國戰場上,日軍經常會被本地百姓稱之為“蝗災”。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稱謂,則是因為日軍的部隊補給經常需要依靠“就地徵繳”。所謂的就地徵繳,換句話說其實也就是補給供應上不來,如果部隊的後勤是到位的,其實根本不需要在當地徵集補給。
(日軍)
就像是英軍和美軍,其後勤補給永遠都是從後方供應上來的。畢竟在法國,既沒有口香糖,也沒有斯帕姆午餐肉,更沒有駱駝香菸和英式火腿。包括感恩節的“烤火雞大餐”,全部都是美軍從後方運上來的。
而在二戰期間,德軍的主食其實也是後方提供的罐頭。在《兄弟連》中就有著一個橋段,就是吃膩了肉的美軍士兵特別喜歡德軍罐頭,因為德軍罐頭中有很多的蔬菜。而德軍罐頭都能“多到給美國佬繳獲”,其本身也說明德軍物資的富裕。
日本的戰後歷史學家,同時也是親身經歷過侵華戰爭的藤原彰,就曾經在自己的著作中表示,日軍,尤其是日本陸軍是非常“漠視後勤”的。當時的日軍非常迷信“精神力量”,就好像是無論是否沒有飯糰和子彈,但是隻要有一顆必勝的心,那戰爭就不會輸。
(日軍)
藤原彰甚至表示:“二戰期間日軍的230萬死者中,僅僅有一半是戰死的,其他的人其實全部都是餓死的!”。藤原彰認為,由於後勤補給的缺失,日軍中患有營養失調症的人非常的常見。戰爭後期甚至很多人因此而死,從廣義上來說他們都是被餓死的。
而且日軍中廣泛的存在著作戰優先,輕視補給的傳統,到處都是哪怕沒有補給,也要憑藉力氣打贏的口號。但是沒有飯糰,又哪來的力氣呢?藤原彰還回憶道:“在他出徵中國之前,從手槍,軍刀,望遠鏡,到軍服,皮帶甚至背囊,都是他自己買來的!國家根本沒有提供。”
當然,日軍還是提供了60日元的津貼,但是這些錢根本就不夠,藤原彰甚至需要父母補助才置辦齊了裝備,真可謂是“倒貼錢上班”。藤原彰也回憶道:“在中國的每頓飯,幾乎都是我們自己解決的,但是這也無可避免的使得我們必須從中國農民手裡搶吃的。”
(戰役)
在英帕爾戰役中,日軍的“精神力戰勝一切”的思想更是達到了一種極致。面對前線部隊不斷髮來請求補給的電報時,日軍最高指揮官只是表示:“日本自古以來都是食草民族,你們被雨林包圍,竟然告訴我找不到吃的!這像話嘛!”
而在藤原彰的著作中,也有對美軍強大補給能力的記載。在藤原彰的部隊拿下了華中的一座美軍機場的時候,他們發現到處都是美軍隨意丟棄的剩飯,其中有面包,雞肉,蔬菜甚至甜點。而這些剩飯,對於日軍來說就是一頓饕餮盛宴。
當然,空軍留下最多的是航空炸彈。但是就連航空炸彈都能夠扔了不要,也可見美軍的富裕程度。這種後勤補給上的缺失,以及日軍與美軍的巨大差異,自然也是日軍輸掉戰爭的一個主要原因之一。
(日軍)
當然,日本陸軍後勤補給的缺失,很大程度上也是由於日本大本營在軍費上偏向海軍所導致的。很多年份,日本海軍的軍費甚至可以達到日本陸軍的兩倍。
三、內鬥
而在二戰期間,日軍內部的內鬥情況,更是各國中最為激烈的一個。雖然德軍內也有黨衛軍與國防軍之間的矛盾,義大利軍隊內也存在著法西斯黨徒與軍隊之間的矛盾,甚至就連自由法國內部都有戴高樂派和達爾朗派之間的矛盾。
但是這些國家內的矛盾,永遠都無法達到日本陸海軍矛盾這樣如此的公開,如此的激烈。日軍陸海軍不僅公開的鄙視對方,其甚至已經達到了“所有對方要做的事情,我們都不要做”的境地。例如日本陸海軍戰機上的螺絲釘,都不會向一個方向擰。(日軍)
(日軍)
日本陸海軍採購的戰機圖紙,必須要有不同點。以至於日本的財閥,很多時候一張圖紙都能夠賺兩份錢,只需要稍微改動一下就足夠了。更離譜的是,日本陸軍甚至還有自己的航母,有自己的軍艦。日本海軍相對而言也更倚重自己的海軍陸戰隊,而非是日本陸軍。
這種公開的矛盾與不配合,甚至就連日本天皇都難以根除,其極大掣肘了日本的戰爭潛力。在瓜島戰役中,日本海軍就長期對陸軍瞞報戰場資訊,並且最終導致了日本陸軍在瓜島戰役中的慘敗。
(日軍)
甚至就連原子彈的研製計劃,日本陸海軍都是分開進行的。這也使得這種陸海軍之間的矛盾,甚至已經蔓延到了日本的物理學界。我們常說:“科學是無國界的,但是科學家卻是有國籍的。”但是在日本,科學家甚至還需要分出一個陸海軍之分。
這種前所未有的激烈內鬥,自然也使得日軍在很多時候都會因為各種原因輸給自己的敵人。畢竟有些時候,“魔鬼不是最可怕的,異端才是。”對於陸海軍而言,對方就是異端。在這樣的內鬥、資源之下,日軍的整體實力自然成為在七個列強中墊底。
(日軍)
參考資料
陳洪波.二戰期間德、日兩國兵力對比的考辨[J].宜春學院學報, 2005, 27(1):2.
王諾貝.當代外軍後勤保障及其對我軍的借鑑價值研究[D].武漢大學[2024-01-08].
董為民."蝗災":日軍進攻南京期間的"就地徵繳"——以日軍士兵的記述為核心[J].軍事歷史研究, 2021, 35(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