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三國時代,大家第一時間聯想到的,一定是魏蜀吳三國爭霸。不過相對於魏蜀兩國的君主曹操劉備,對自己的政權和國家都有開創之功。而吳國的基業則是由孫權的兄長孫策所奠定,孫權作為吳國的君主只有守成之功,而無開創之功,也因此被視為三國君主之中相對弱勢的一位。
而提起孫策,就不得不提起孫策的英年早逝。孫策死於地方豪族的反抗,原因是他在平定江東時,對豪族採取的手段過於激烈,引起了豪族的反撲。因此才會遇刺身亡,但是孫策在繼承人問題上,卻捨棄了自己的兒子,而選擇了弟弟孫權作為繼承人。
這違背了兩漢以來嫡子繼位的政治規矩,是很不尋常的行為。按照吳國史書的說法,是孫策看中了弟弟孫權的能力,才捨棄了自己的兒子來選擇孫權作為繼承人。這個理由咋看上去似乎十分合理,不過熟悉歷史的網友們,應該都知道一個東西叫春秋筆法。
不是每個朝代的史官,都有崔予弒其君的鐵骨錚錚。所以史官們因為統治者的壓力,歪曲歷史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自然吳國的歷史也不例外,不過看到這裡,也許有網友會認為我在抬槓,如果按照我的這種邏輯,那豈不是所有的歷史都是假的?
雖然可以這麼說,但是本人並不是在否定歷史,也不是歷史虛無主義。而是提倡根據歷史人物的性格,用正常邏輯來推理歷史。本人認為這樣得出的結果,或許會比歷史記載更加可靠。那麼既然孫策因為弟弟孫權有能力才傳位給孫權的記載不足為信,那孫策這麼做的真正原因又是什麼呢?
在我看來與其來分析這個問題的原因,不如反問一個問題,那就是如果孫策不傳位給孫權,孫權會不會選擇奪位呢?畢竟以孫策死前東吳內部的局勢來看,除了一個周瑜死心塌地的保護孫策,其他重臣基本都傾向於孫權,孫權也獲得了江東豪族的擁戴。
而孫策死時,周瑜又恰恰領兵在外,不在孫策的身邊。這種情況下,孫策就算選擇自己的兒子當繼承人,又有什麼用呢?以當時孫策的處境,是撐不到周瑜回來的,派人傳信給周瑜,這封信能不能送到也是個問題。萬一送不到的話,恐怕孫策一家都要死在孫權手裡。
再加上吳國太這個東吳頗具影響力的太后也傾向於自己的兒子孫權,孫策似乎已經感覺無力迴天了。所以他才會選擇孫權作為繼承人,當然選擇孫權也並不能說是錯誤決定,畢竟孫權再怎麼說,也打贏了赤壁之戰。為孫家保住了天下,如果是孫策年幼的兒子上位。
那赤壁之戰時,會出現什麼樣的結果,就很難預料了。也許孫家的天下會就此失去也不一定,畢竟主少國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