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諸葛亮是三國中的傳奇人物,世人對他評價甚高。
(魏延 形象)
不過,唯有一點,歷代卻公認諸葛亮不及劉備——那就是在知人用人方面,而最有力的例證之一,就是兩人對待魏延的不同態度。諸葛亮與魏延究竟有何深仇大恨?為何能與張飛、黃忠這些極具個性的名將相處不錯的諸葛亮,卻屢屢與魏延爭鋒相對?
一、諸葛亮與魏延的初見
從《三國演義》看,諸葛亮看魏延不爽,幾乎是來自於莫名其妙的第一印象。
魏延投靠劉備,是在劉備與張魯鏖戰之際,當時劉備正缺人手,關羽引薦魏延給劉備,三人都滿心歡喜,頗有相見恨晚之意。
偏偏此時在一旁冷眼相看的諸葛亮,冷不丁一躍而起,要將魏延斬首,嚇得劉、關、魏三人打了個冷戰——兩人素未謀面,劉備又對魏延如此器重,為何諸葛亮偏偏要與魏延作對?
(魏延形象)
在蜀漢後來的歷史中,魏延真的是發揮了很大的作用。當然,魏延能在蜀漢一路晉升,也要得益於劉備的力挺,劉備雖然聽取了諸葛亮的意見,但權衡利弊後,還是決定將魏延留在身邊效力。
畢竟當時劉備的確在用人之際,而且假如天下英雄得知魏延投靠劉備後被斬首,以後誰還敢為劉玄德效力?
從當時的情況看,劉備的選擇沒錯。但是接下來魏延在蜀漢的經歷卻不簡單。
(諸葛亮和關羽)
《三國演義》中,和諸葛亮關係蹊蹺的有兩個名將,偏偏兩個人都是能力非凡、功勞顯著的人物——一個是關羽,一個是魏延。
五虎上將中,諸葛亮和張、趙、黃都相處不錯,而馬超因為投靠劉備較晚,關於他和諸葛亮之間的故事記載不多,不過這也意味著應該沒有明顯的衝突。但是對於關羽,可以看出兩人的相處是有一定微妙之處的。
這裡面的一部分原因要歸咎於性格,諸葛亮才華橫溢,而關羽也是聲名在外,加上性格高傲,所以諸葛亮要想讓關羽聽從自己的指揮,必然要使用很多心計。前期關羽諸多對諸葛亮不服氣的表現就是明證。
(諸葛亮運籌帷幄)
更有甚者,認為赤壁之戰曹操敗逃後諸葛亮派關羽鎮守華容道,其實是有意為之;後來關羽敗走麥城,關於諸葛亮是否真的盡力援助,也有頗多爭議。
偏偏這位魏延,細細品來,從性格、武藝甚至長相等各個方面,都與關羽有頗多相似之處。
是否諸葛亮本身就對這種性格或者長相有排斥之情?
我們不得而知,但諸葛亮和魏延相處的磕磕絆絆,的確比關羽有過之而無不及。
(魏延)
二、魏延的晉升之路
儘管魏延不在五虎上將之列,但客觀來講,在某些方面,魏延為蜀漢做的貢獻,比之五虎毫不遜色。
細細分析五虎上講,關羽、張飛跟隨劉備打天下,又是結拜兄弟,趙雲是劉備的心腹和保鏢,馬超是名門之後,黃忠則是定軍山一役立下大功,所以按地位排在魏延前面,應該沒有什麼問題。
(蜀漢五虎上將)
不過,論能力、論貢獻,魏延可真的不差,而且劉備對魏延可謂是信任有加——魏延是211年投靠的劉備,第二年魏延隨同劉備入川,隨後便被提拔為牙門將軍,這個速度比趙雲快了很多。
219年,劉備自立為漢中王,很快劉備做了另一個提拔魏延的決策——漢中之地乃是要害,而劉備則指定魏延擔任漢中太守,同時封他為鎮遠將軍。
(劉備頗為信任魏延)
這時候的魏延,可謂是蜀漢的實力派,儘管他並不屬於五虎上將之列,但是擔任漢中太守意味著劉備幾乎把最重要的一塊領地交給了魏延。
我們不妨看一下劉備成為漢中王時五虎上將的官職:關羽、馬超、張飛、黃忠分別擔任前、左、右、後四方將軍,趙雲則僅僅是雜號將軍。
221年,劉備稱帝之際,魏延被封為鎮北將軍。五虎中的另一位趙雲,要到223年才被封為鎮東將軍,和魏延剛剛平級。
由此可見,劉備一方面在維繫著蜀漢內部官職體系的穩定,另一方面對魏延格外青睞也是不爭的事實,畢竟大部分時間,他的官職比加入劉備陣營更早的趙雲要高,權力也更大。
(漢中地圖)
如果論實際作用,魏延可能優勢就更明顯了。“五虎上將”中的馬超一直被認為是有名無實,儘管他官職很高(在蜀漢僅次於關羽),但是實際兵權非常小,投靠劉備後僅僅在劉備征討涼地時發揮了一定作用,隨後就被雪藏。
另一位在後世評價甚高的趙雲,正史中絕對是五虎中最沒存在感的一位,不但官職最低,而且極少有帶兵作戰的紀錄,更接近於劉備身邊的侍衛的角色。
(趙雲和劉備)
三、屢立奇功的魏延
那麼,魏延憑什麼贏得劉備如此的器重?
其實魏延還真是憑自己的能力。和威震天下的“五虎”相比,魏延或許沒有絕對的長板或者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蹟,但他的能力卻非常均衡,畢竟三國末年的戰場真的是大浪淘沙,沒有過硬的本事是絕對不可能成就一番事業的。
魏延可能屬於那種沒有哪一項特別出色,但是每一項都能得到80多分,特別均衡的那種武將,偏偏這類武將在三國的戰場上特別實用。
從後世評價上,魏延大概和魏國的張遼、張郃等人相仿,他不但勇力可以和曹魏“五子良將”比肩,其領兵作戰能力更是堪稱三國一流,可以說,三國後期蜀漢最令人放心的統帥就是魏延了。
(魏延)
比如說張飛,雖然勇冠三軍,但是他有兩個很大的毛病:第一個是性格暴躁,容易衝動行事,第二是對待士卒態度粗暴,管理軍隊的能力有所欠缺。當年劉備選定漢中太守時,張飛就是呼聲最高的人選,但劉備最終卻選擇了魏延,而事實證明魏延也的確做得非常出色。
歷史上“四鎮將軍”這一稱號其實用的很少,但是三國後期由於各國之間戰事頻繁的緣故,便以四個方向代指各個戰區內領兵作戰的主帥,魏延則擔任戰事最為頻繁的北線戰場的統帥,他的主要任務是抵禦實力最為強大的魏國的進攻。
這個時期,蜀漢主政的人已經是諸葛亮,然而即便是諸葛亮,仍然不得不重用魏延,可見魏延的確不是簡單人物。
魏延完全稱得上“智勇雙全”。228年,魏延曾自告奮勇帶領一支精兵從子午谷抄道進攻長安,與主力軍對魏軍形成夾擊之勢。這一計劃最終被諸葛亮否決,也留給了後人無限遐想空間——倘若諸葛亮採納魏延的建議,是否會改寫三國曆史?
(魏延的“子午谷奇謀”)
公元230年,曹魏進犯漢中,派魏延向西面涼州發動進攻大勝。這是魏延軍事生涯中最巔峰的時刻,他因此次立功被封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授假節,三國後期蜀漢第一武將的地位無可動搖。
四、諸葛亮究竟在擔心什麼?
不過,從諸多蛛絲馬跡來看,諸葛亮雖然重用魏延,但卻並不信任魏延,對他反而處處防範。後來,諸葛亮更是刻意培養論武藝、謀略和資歷都不及魏延的姜維,有一些史學家認為,這是諸葛亮在刻意削弱魏延的勢力。
(諸葛亮栽培姜維)
一個最重要的問題是,諸葛亮究竟為何堅決除掉魏延?難道真的只是因為魏文長“腦後有反骨”?
波雲詭譎的歷史中,一個人物的背後往往有更大的力量,魏延為蜀漢效力20多年,其實已經積攢了不可小覷的勢力。
首先,魏延一個最重要的靠山便是後主劉禪,因為魏延是劉備非常信任的武將,也是劉禪的親信。因為和諸葛亮關係不佳,魏延還曾多次在劉禪面前詆譭諸葛亮,這點諸葛亮心知肚明。
從性格上講,魏延為人高傲,並不好管束。對於劉備,魏延倒是頗為忠心,對於諸葛亮,則是內心不服氣,只是礙於工作不得不聽從他的命令。
(魏延對諸葛亮並不服氣)
另外,魏延其實絕非一屆莽夫,儘管他清楚自己很難壓倒諸葛亮,但他也在暗中培植自己的勢力。特別魏延對於自己的同僚頗為敬重,早年他和趙雲關係甚篤,後來,他又和馬謖、吳懿等人交好,此外蜀漢的尚書僕射董厥更是魏延的老鄉。
在明知道諸葛亮並非真心對待自己的情況下,魏延也多留了一條心眼,他也試圖拓展自己的人脈關係網路,沒有將全部前途押在掌管蜀漢大權的諸葛亮身上,為自己的未來暗做打算。
由此可見,魏延內心一直是有另有想法的,當蜀漢的利益與他個人的利益發生衝突,他很可能會置大義於不顧,諸葛亮正是看透了這一點,才會決意除掉魏延。包括孫權也評價說“魏延、楊儀等皆小人也”。
(魏延)
也正因如此,作為蜀漢後期一位軍事才能卓越的名將,魏延在歷史上的風評一直是好壞參半——一方面,人們認可他的能力和功績,但另一方面,對於其人品也有著不少非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