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已有九個國家中心城市,分別是四個直轄市:北京、上海、天津、重慶,以及陝西省會西安、河南省會鄭州、湖北省會武漢、四川省會成都、廣東省會廣州。可能你也發現了,西南地區有兩個國家中心城市(成都、重慶),京津幾乎是連在一起的,而偌大的東北地區,則一個國家中心城市都沒有。
現在的東北地區,包括東三省:黑龍江、吉林、遼寧,以及內蒙古東五三市二盟:呼倫貝爾市、赤峰市、通遼市、興安盟、錫林郭勒盟,面積約146萬平方公里。很多人都說東北需要一個國家中心城市,一般認為會在哈爾濱、長春、瀋陽三個省會兼副省級城市中選。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優勢,今天先說瀋陽,在競爭國家中心城市中有哪些優勢。
瀋陽地處遼河平原中部,南臨渾河,地勢平坦,水源豐富,瀋陽市區緯度是北緯41°47′。瀋陽源起戰國,成形於明,興盛於清。
在清朝之前,遼陽是東北第一大城,如今東北第一大城卻是瀋陽。遼陽和瀋陽之所以出現強弱轉換,和努爾哈赤將都城從遼陽遷至瀋陽有很大關係。
戰國時期,燕昭王令將軍秦開率軍攻襲東胡,建立遼東郡。秦開修築了起於河北北部、止於遼東東部的長城,瀋陽的前身侯城,作為戍邊城建立起來。
唐朝時,瀋陽稱為瀋州。元朝時,改瀋州為瀋陽路。明朝時,將瀋陽路改設為瀋陽衛。1621年(明熹宗天啟元年),努爾哈赤攻佔瀋陽城。
1625年(明熹宗天啟五年),努爾哈赤定都瀋陽,擴建城池,加固城垣、修太廟、宮殿等。1634年(明思宗崇禎七年),皇太極改瀋陽為盛京,1636年(明思宗明崇禎九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在瀋陽稱帝。1644年(明思宗崇禎十七年,清順治元年),從盛京遷到北京,瀋陽的地位相當於明朝遷都後的南京,是清朝皇室的龍興之地。
清朝崛起於東北的白山黑水之間,入山海關,代明朝。清軍入關之後,龍興之地的東北便被保護起來,萬一清朝在中原待不住,還有個後退一步海闊天空的地方。為防止關內百姓進入東北,從康熙七年開始,清廷便不再允許從關內向關外移民,後期更是嚴禁擅入,史稱“柳條邊”。
圖-闖關東
在東北封禁的兩百年間,無數的土地、礦藏和其他資源處在與中原隔絕的狀態,東北的人口更是少得可憐。東北地區真正意義上的大城市,也就是瀋陽。到了清末,大量人口闖關東,長春、哈爾濱等大城市相繼而起。
瀋陽古城外城面積約16平方千米,形似一個圓,基本格局是:城方廓圓、壇城形制、宥城融合、八門八關。內城也就是盛京皇城,長寬各約1.3公里,佔地1.76平方千米。瀋陽故宮在內城裡,佔地面積0.63平方千米。
瀋陽歷史底蘊深厚,幾百年來一直是東北綜合實力最強的城市。有個說法叫“共和國(工業)長子”,有三種說法:就地區論,東北是共和國長子;就省論,遼寧是共和國長子;就城市論,瀋陽是共和國長子。上世紀後半段,瀋陽為我國的工業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新世紀以來,由於經濟轉型,瀋陽的經濟發展不是那麼快。但這種現象不是瀋陽所獨有,以工業為發展主軸的東北地區都面臨此問題。經常有人呼籲需要在東北設一個國家中心城市,帶動東北的經濟發展。
就地理位置而論,瀋陽並不在東北地區的中心位置,長春在中間一些。瀋陽距離京津唐更近,容易受到京津唐地區的經濟輻射。東北地區的腹地是黑龍江和吉林,以及內蒙古東北部,京津唐或長三角聯絡,瀋陽幾乎是必經之地。
瀋陽是東北地區的鐵路樞紐之一,京哈鐵路、沈大鐵路、沈吉鐵路、沈丹鐵路、沈佳鐵路、沈山鐵路、蘇撫支線和哈大高鐵等多條鐵路幹線交匯於此。
瀋陽有一個哈爾濱和長春不太具備的優勢,即城市群。瀋陽周邊有鐵嶺、撫順、遼陽、本溪、鞍山、營口、盤錦、錦州、阜新,還有內蒙古通遼。如果瀋陽設為國家中心城市,可以圍繞瀋陽打造一個城市群,類似於京津唐或珠三角,為瀋陽發展助力。瀋陽發展起來了,再帶動城市群發展,進而向東北腹地輻射,實現東北振興。
和黑龍江、吉林兩省相比,遼寧還有優良港口,比如大連。瀋陽的外迴圈,也具有東北其他城市不具備的優勢。
有人說從電話號碼設定,可見瀋陽的潛力,北京(010)、廣州(020)、上海(021)、天津(022)、重慶(023)、瀋陽(024)、南京(025)、武漢(027)、成都(028)、西安(029),以上十個城市,只有南京和瀋陽不是國家中心城市。
當然設立國家中心城市,雖可帶動東北的發展,但涉及面太大,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綜合衡量。
也有人說,如果在瀋陽設立國家中心城市,會在一定程度上弱化黑龍江和吉林的發展。比如說河南省會鄭州成為國家中心城市,江蘇徐州就明顯受到影響,這種虹吸效應普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