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二十年代,科學家麥凱做了一個實驗。
他把一群幼鼠分成幾組,分別用不同的方法餵養。
第一組幼鼠吃得飽飽的,第二組卻只能吃60%飽,捱餓是經常的事情。
大家都以為,第一組幼鼠會成長很好,第二組會夭折。
結果恰好相反,第一組每天吃飽喝足,活了一千天左右,第二組活了兩千天左右,並且行動敏捷。
這就是著名的“餓鼠法則”:告訴我們,一定要過有節制的生活。
我們的老祖宗,也總結了類似的諺語:“吃飯七分飽,待人七分好。”
如果有一天,你的父母很偏心,並且被偏愛的人不是你。千萬不要抱怨,橫加指責父母,而是悟透“餓鼠法則”。
等我們長大之後,再對兄弟姐妹各自的小家庭,進行橫向比較,就會明白,總是不被偏愛的人,反而越來越厲害。
01
從小“捱餓”的人,成熟得最快。
東漢末年,曹操把持了朝政,佔據中原,權勢很大。
曹操有很多兒子,最被大家熱議的,就是曹丕、曹植。
曹操常常在想,家業到底應該留給誰才好呢?應該是給一個才華橫溢的人吧。
有一天,曹操讀了兩個兒子的文章,發現曹植的文采,出人意料地好,就對曹植說:“你是抄襲的吧。”
曹植自信地說:“爹,你現在考考我,就知道我有沒有抄襲了。”
曹操在鄴城修建了銅雀臺,請了一批文人來慶祝,留下墨寶。曹植大筆一揮,寫下了《登臺賦》。贏得頭彩。
順理成章,曹植在大家庭裡,總是厚愛有加,什麼都可以成全。十五歲,就被曹操帶著一起出徵;十七歲,就參與了赤壁之戰;二十歲,被封為臨淄侯。而後,曹丕肆無忌憚,生活奢靡。
另一面,曹丕被冷落了很長時間。
為了能夠在兄弟之中勝出,文采相對不佳的曹丕,在征戰中,積極表現。也在戰術上,勤學苦練。
曹丕二十出頭的時候,被司徒趙溫舉薦。可是曹操卻懷疑,趙溫另有企圖,而不是挖掘了曹丕的才華。之後,曹操免去了趙溫的官職。
在打壓下的曹丕,越挫越勇,終於成為了繼承人,在中原稱帝。
曹植也不得不為曹丕點贊:“祥惟聖賢,歧嶷幼齡。”
生活中,還有人直截了當地說:“慈母敗兒。”
一些老人還告誡子孫:“什麼都被父母滿足的人,是後來混得最不好的人。”
反著看,被父母虧待的人,因為自己的各種要求,得不到滿足,那就只能靠自己。從小就得到了方方面面的鍛鍊。
也許被虧待的人,一開始是對父母很抱怨的,還堅定地離開家庭,自己單幹。可是後來,他會發現,自己是受到原生家庭影響最小的人。
從小就感覺到“餓”的人,經歷痛苦的時間也更早,因而成熟也更早。
02
常常“飢餓”的人,更能夠存錢。
作家“陳力橋”寫過一篇文章。
他小時候,家裡窮,常常遇到糧食 不夠的情況。
有一年春天,家裡沒有糧食,山裡的野菜也被村裡人早早挖光了。
就在大家一籌莫展的時候,奶奶帶著大家,一起外出找田鼠。
經過一番查詢,然後把田鼠的窩挖開。奇蹟出現了,窩裡有十幾斤麥子。
是的,老鼠都有囤聚的習慣,主要是為了過冬。
一個人一旦窮怕了,有捉襟見肘的時候,那麼他自然會懂得,多囤積,準備過人生寒冬。
《朱子家訓》裡也說:“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
生活培養了一個人“防止飢餓”的意識,那麼他存款會比同齡人多一些。
家庭裡,兄弟姐妹都成年了,父母開始斷供。對誰斷供最早,那麼誰第一時間受到飢餓。這個人,就囤積的速度更快,時間上更早。
兄弟姐妹都到了中年,再去看家境。有囤積習慣的人,家底殷實。
那些吃光用光的人,多半是一直有父母作為後盾。直到父母老了,才不得不獨自去面對缺衣少食的問題,認知貧窮,太晚了一些。
囤積起來的錢財,除了生活,又能夠給自己創業作準備,養老的問題,也不愁。
03
讓孩子“微餓”的人,家庭更有前程。
俗話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
我們接受了父母什麼樣子的教育,那麼也會把什麼教育,施加到兒女身上。
我們到了一定的年齡,兒女是否厲害,決定了自己是否厲害。
當兄弟姐妹都成為了父母,那麼教育方面的成功與否,也就有差距了。
有的人,帶著兒女一起啃老——都依靠老父母。父母變老,他們變窮。
有的人,完全和原生家庭訣別了,對孩子的教育,都是自己承擔起來。沒有人帶娃,沒有人接娃放學上學。但是娃會變得獨立,勇敢,自信。
通常,自己吃苦很多的人,更懂得教育孩子。因為他被社會磨礪更多。
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樣的道理,一旦落實了,子孫後代都不會太差。
04
莊子講過一個故事:一隻大鳥,在魯國受到了貴賓級待遇。
魯君給鳥最好的食物,派人演奏音樂,有幾個侍衛在一旁 保衛。
鳥卻不能吃喝,餓死了。因為鳥本身不需要這些東西,只是需要翱翔,還有小蟲子。
是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天性,而父母過分的愛,會遏制天性,會讓人養成依賴的習慣。終究,愛的束縛下,人就敗亡了。
演員陳道明說:“做人的最高意境是節制,而不是釋放。”
父母們,一定要剋制自己的愛,別溺愛。
兄妹們,一定要剋制對大家庭的依賴,別不敢獨行。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