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姜廣富
大唐王朝第二代皇帝,東征西殺,為建立唐朝立下了赫赫戰功,繼位後又開創了“貞觀之治”,可謂是一代明主,最有資格封禪泰山。然而,他沒有封禪泰山,他的兒子唐高宗李治,政績平平,卻帶著皇后武則天,來泰山封禪。
該來的不來,不該來卻來了,李世民為何不來封禪泰山,有以下三個原因。
(一)為天下百姓,不沽名釣譽
唐太宗李世民自從登基當了皇帝,心裡想到的是國家富強,老百姓過上好日子。他接受隋朝亡國的教訓,大力進行政治改革,選賢任能,不拘一格,奮發圖強,聽取好建議,從而使國家繁榮昌盛,百姓富足,開創了“貞觀之治”的大好局面。
開創“貞觀之治”之初,朝中有大臣上表,提議皇帝到泰山封禪,理由是自執政以來,既有文治,又有武功,國家統一,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既有仁愛之道,又有崇信之心,應該封禪泰山,以謝天地。
皇帝到泰山封禪的提議,受到了議諫大夫魏徵的強烈反對,魏徵說:“自隋朝以來,天下大亂,泰山周圍的州縣,百姓們深受戰爭之苦,又遭受天災,百姓們生活在困苦之中,如今萬歲要封禪泰山,一定會加重當地百姓們的負擔,會讓他們產生不滿情緒。”李世民認為魏徵的諫言有道理,為了百姓們的利益,決定暫不封禪泰山,等條件成熟再去也不遲。
(二)實事求是,愛護百姓才是王道
貞觀六年,文武百官又以平定突厥進犯取得勝利,老百姓連年豐收為由,重提皇帝封禪泰山一事,李世民態度明確,他循循善誘,對群臣們說:“文武百官認為封禪泰山是朝中大事,勸我到泰山舉行封禪大典,雖是個好主意,卻有悖我的初心,我只想天下太平,百姓安居樂業,豐衣足食,即使不舉行封禪大典,也可以與堯舜比德性,比搞勞民傷財的封禪大典要強的多,如果國家不富強,內憂外患,百姓們生活在戰亂之中,即使到泰山舉行聲勢浩大的封禪大典,又有什麼實際意義,殘暴的夏桀、商紂,好大喜功,不顧百姓的死活,導致亡國。我封禪泰山,不顧百姓死活,和他們有什麼兩樣。”李世民力排眾議,擺事實,講道理,讓群臣心服口服。
李世民勵精圖治,國家體制健全,避免了一些不利因素的產生,朝廷採用了三省六部制,三省為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各省分工明確,互相監督,互相監督牽制,有效分散了宰相的權利,加強了皇權,提高了行政效率。西方國家現在實行的議會制度,設立參議院、眾議院,都來自於三省六部制的啟發,才有這樣的國家體制。
“貞觀之治”的開創,使朝廷政治清明,各級官吏各司其職,官吏們勤勤懇懇做事,朝野上下,基本沒有貪腐之人,沒有奸佞之臣,這和李世民以身作則作表率,公開而又透明的選拔官吏制度是分不開的。
(三)遼東起狼煙,皇帝御駕親征
貞觀十年,又有大臣重提封禪泰山一事,奏章呈給皇帝,李世民是一位賢明通達的君主,他認為這次時機成熟,同意去泰山封禪,並下詔精心準備,安排妥當,不久的將來,到泰山舉行封禪大典。
事情就這麼不湊巧,也許是天意,也許是巧合,正當李世民準備封禪泰山之時,遼東出現戰事,關係重大,李世民調兵遣將,要御駕親征,指揮戰役,封禪泰山的議程被束之高閣,最後也未能成行。
唐太宗李世民時時以隋煬帝拒諫為戒,廣開言路,開門納諫,對與事實不符的諫言,寬宏大量,不予追究,並把犯顏直諫的魏徵提拔為議諫大夫,尚書左丞,魏徵一人諫200餘事,數十萬言,皆切中時弊,對改進朝政起到了關鍵作用。
李世民在位23年,因種種原因,封禪泰山終究未能成行,這位功德無量的皇帝,沒有到泰山封禪,讓後人倍感遺憾。然而,李世民開創了“貞觀之治”,讓國家強盛,百姓富足,令人稱讚,天地間有桿秤,那秤砣就是老百姓,人心自在人心,李世民在封建王朝494個皇帝中,無論是才華和人品,沒有一個敢和他相比,秦皇漢武雖是千古一帝,但都性格張揚,剛愎自用,聽不得逆耳之言,而李世民則是一位賢明通達、謙虛謹慎、納諫如流、愛國愛民的好皇帝。
作者簡介:姜廣富,喜愛文學寫作,習慣用文字記錄生活中的人和事,是活躍在文學創作圈內的老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