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之難,難於上⻘天
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
李白的《蜀道難》中,生動描寫了蜀地山川的高峻險阻。那些五丁開山的神話傳說,渲染著蜀地的神秘與遙遠……然而在這片險峻之地中,卻誕生了燦爛瑰麗的“古蜀文明”。如今,人們可以在金沙遺址和三星堆遺址挖掘出的文物中一窺其貌。
這一切的背後,人們不禁要問,古蜀文明起源哪裡?過去的近100年時間裡,考古人一點一滴的揭開古蜀文明的脈絡,他們的足跡遍佈蜀地,直到上個世紀90年代,在位於成都市新津區的寶墩鎮寶墩村,他們找到了天府之國的“根”。
寶墩遺址
這裡有距今約4500年的寶墩古城遺址,是成都平原乃至我國長江上游地區時代最早、面積最大的史前城址,比三星堆遺址還早近千年。
這裡有古蜀先民的第一口“火鍋”,種下的第一粒水稻……於是,在刀耕火種中,文明就這樣慢慢萌芽。
挖掘歷史
就是尋找我們的根與靈魂
第十一期文化放大鏡
我們將跨越千年時空
在麥田間一探4000多年前的
古蜀文明
這裡是長江上游文明之光
是成都早期城市文明的先聲
寶墩古城遺址坐落在一片麥田之中,沿著鄉間小路走去,沿途的田園風光盡收眼底。遺址內,矗立著幾座“草房子”,這些是寶墩遺址的展館和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的考古工作站。
寶墩遺址一隅
寶墩古城遺址的考古工作還要從上個世紀90年代說起,1995年,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大學考古系等聯合對寶墩村的土埂子和土墩子進行解剖挖掘,結果令人驚喜,原來,無論是埂子也好墩子也好,竟然全都是人工夯土城牆。
這一發現,將成都的築城史往前推進了近2200年。
寶墩遺址考古工作
除了在新津發現了古遺址,考古工作者還在成都市境內陸續發現了郫縣古城遺址、溫江魚鳧村遺址、都江堰芒城遺址、崇州雙河遺址、崇州紫竹遺址、大邑鹽店遺址、大邑高山遺址7處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夏代的古城遺址,年代在距今4500—3700年左右。
由於新津寶墩遺址面積最大、最具典型性,所以以寶墩古城的名字來命名這支廣泛分佈於成都平原4000至4500的文化——寶墩文化。
這8處遺址,都建在成都平原沖積扇河流間的臺地上,其城牆都採用的是斜坡堆築法,呈梯形,這樣的築牆法有利於防水排水。
寶墩遺址的城壕
寶墩遺址的城牆
古蜀先民居住的房屋是什麼樣的?
根據考古研究,古蜀先民的住所為竹骨泥牆式建築,它的修築主要有四個步驟:首先要在平地挖一個基槽,然後在基槽內拆入竹子,再將泥土與木屑混合攪拌,均勻的塗抹在竹子表面,最後在牆體周圍堆放薪材,點火烘烤,加固牆體。
以前的人們,住多大?在寶墩古城的鼓墩子、田角林、蔣林等地點發現多處大型建築基址,房屋面積200——300平方米不等,多在地面墊士,埋設大型立桂,應屬禮儀性建築。
寶墩遺址鼓墩子地點大型建築基址F4((F在考古學上是房屋基址的縮寫)
黃土臺地的竹骨泥牆式房屋
此外,還發現有小型木骨泥牆或幹欄式建築遺蹟,面積20—50平方米不等,應屬當時普通居民的住所。
值得一提的是,寶墩遺址中還發現了少量的幹欄式建築,約有1到2米高,考古工作者猜想其為古蜀先民的儲物間,而產糧量的增加,為刀耕火種的農耕文明打下基礎,推動著從漁獵狩獵走向下一階段性文明。
寶墩遺址2020年度發掘發現的水稻種植區域
一個個住所,聚整合了這座寶墩遺址古城。透過考古工作人員的測量發現,寶墩遺址面積約276萬平方米,有內、外雙重城牆,並且其築城材料不同於陝西神木石岇古城和山西陶寺古城等新石器時代遺址,位於北方高山地帶的遺址建築大多由石頭砌成,而位於南方沖積土壤地帶寶墩遺址則是採用泥土攪拌而成。
寶墩古城遺址內城地形區域分佈圖
如此巨大的規摸,使考古工作人員進一步推測——成都平原距今4000至5000年前,是否出現了高度集中的政治和權力中心?那麼,這裡是否就是古蜀國的王都呢?
這些,還待寶墩遺址在以後的挖掘中進一步發現。
古蜀先民從哪裡來?
又去往了何處?
文明,必有它的來源。寶墩文化從哪裡來?
經考古工作人員研究,寶墩文化主要來自於兩個方向:一個是西北方向的馬家窯文化,典型遺存是營盤山遺存,在今天的茂縣;另一個是長江中游的屈家嶺——石家河文化,兩個方向的文化碰撞下產生了寶墩文化。
古蜀文明發展沿革示意圖
西北地區的人民來到寶墩,有一個大的時代背景,在距今約5000年左右,中國北方經歷過一場降溫,氣溫降低之後,西北地區漸漸不適宜發展種植業,於是就開始往南進行遷徙,其中一部分就來到了成都平原。
長江中游地區的人群則為寶墩文化帶來了水稻的種植技術——長江上游地區最先發現水稻的地方就是在寶墩。
如此悠久的寶墩文化,為何會消失?考古人員透過分析古河道內的烏木、墓穴、陶片等文物,推測距今約4000年前,寶墩古城未能逃過洪水多次衝擊並被古蜀先民遺棄。
寶墩遺址展館內橫陳的巨大烏木
那麼寶墩先民到哪兒去了呢?考古工作者將寶墩文化和三星堆文化做了對比,發現兩者有很多相似處。
比如陶器、紋飾、城牆的修築以及物件牙的利用,特別是權杖的使用。成都平原最早發現的權杖是三星堆的金杖,之前的成都平原並沒有使用權杖的習俗,當時有很多人猜測使用權杖的習俗是不是從西亞(埃及)傳過來的。而在寶墩遺址發現象牙權杖之後,大家才開始意識到在比三星堆更早的古蜀就有使用權杖的習俗。
寶墩遺址發現的象牙權杖
此前,關於三星堆的來源一直是一個未解之謎,如今許多考古專家認為:三星堆文化吸取了本土寶墩文化一些很原始的東西,比如陶器、紋飾、城牆的修築等,同時又吸收了一些長江中下游地區其他的文化,最終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青銅器的文明。
新津寶墩古城的發現完善了古蜀文明發展演進的脈絡:以成都平原史前城址群為代表的寶墩文化(公元前2700—公元前1800年);以三星堆遺址為代表的三星堆文化(公元前1800—公元前1200年);以成都金沙遺址為代表的十二橋文化(公元前1200—公元前500年);以成都商業街船棺、獨木棺墓葬為代表的戰國青銅文化(公元前500—公元前316年)。此後秦滅巴蜀,輝煌壯美的古蜀文明最後走向多元一體的文明時代,成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由於該遺址的發現意義重大,被評為“1996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2001年又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寶墩古城的營造
歷史講完了
那麼,古蜀先民以何為生?
挖掘出來的文物有何特點?
4500年前的古城遺址
如何以新的方式“活”在了今天?
接下來
文化放大鏡欄目
還將繼續帶大家探秘古城
領略寶墩遺址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