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太湖西山東蔡村諸家河頭73號西側。
其實,我並不太瞭解諸稽郢的事蹟。當看到西山這個村叫做諸家河頭的時候又明白些許,這個村應該就是諸稽郢的後人們,這名越國大夫留在了吳國,繁衍生息,至今還有人記住,善哉。
再查閱一下史料記載的話,就更能走進春秋時代的刀光劍影之中了。當年的吳越之間,征戰頻仍。非要分出一個勝負來,最終的結局無非是兩敗俱傷,誰也沒得到多少好處,倒是生靈塗炭不已。
諸稽郢(《史記》作“柘稽”),春秋末期越國五大夫之一,越國名臣。諸稽郢文武雙全,善言辭,曉軍事。越王勾踐時,諸稽郢先後擔任司馬、大夫之職。公元前496年,諸稽郢受命統軍抵禦吳王闔閭的伐越大軍,與諸將大敗吳王闔閭。
周敬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踐即位的第三年,吳王夫差為報先王闔閭槜李兵敗之仇,傾兵伐越。諸稽郢又隨勾踐率師迎戰夫椒,困守會稽山上,大夫文種獻乞和之策,諸稽郢於是受命去吳軍大營談判求和,以能言成功說服夫差撤兵,解除越國困境。
夫差北伐齊國時,勾踐任命諸稽郢率軍三千,助吳攻齊。公元前482年,吳王夫差將要會盟黃池前夕,諸稽郢又受命出使吳國,其後事蹟不詳。雖然不詳細,但他留在太湖西山,繁衍生息到現在,十有八九不是假的。
如果是這樣,諸稽郢的選擇和范蠡的選擇十分相似,都獲得了善終。相反,越國大夫文種的選擇就不太好了,當年范蠡勸說他離開勾踐的時候,文種沒聽,結果是被賜死了。
范蠡說的是,勾踐這個人,可以共苦,但不能同甘。能在一起搞一件戰事,但一旦太平時代來臨,這貨就有些翻臉不認人了。果然如此。諸稽郢能留在吳地,沒有回去,可謂吉人天相也。
只是,他的墓尚在,這是足可以告慰的。但,如果按照導航的話,還是比較難找的。上面有個73號的門牌,在這個門牌之前左轉進去再右轉就到了。有一棵大樹在其墓附近。
防止失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