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頭下的溫州,訴說著光陰的故事。
我的家鄉在中國廊橋之鄉泰順,在這個美麗山城裡,留下很多成長的足跡。
與少時相比,我們成熟不少,眼界拓寬不少,那時,我們的心向往外邊的多彩世界;
而今,隨著年歲的增長,時常想回家看看。
每一次回來,都喜歡蹦躂在鄉間的小路上,吹吹自由自在的風。
在大山間,有一座座橋,細數起來,有近千座,這其中,最有名的當屬廊橋。
泰順,名稱來源於明朝景泰皇帝御賜,寓意“國泰民安,人心效順”或“國泰民安,人心歸順”。泰順,作為中國廊橋之鄉,泰順境內儲存完好的唐、宋、明、清代的木拱廊橋多達30餘座。
我常說我在泰順等你,今天帶你打卡泰順15座國保廊橋。
北澗橋
這裡是我最喜歡的月亮石,也是鏡頭下,與廊橋合影的最佳視角。
北澗橋,始建於清康熙十三年(1674),因橋跨北而上,故名曰“北澗橋”。
在之前,回泰順,必經之路是泗溪,那時,每次從溫州市區到泰順往返,我都會在這個美麗小鎮上停留下,走走北澗橋。
不知不覺間,記錄了很多個北澗橋的四季。
北澗橋的東橋頭,有兩棵千年古樹,一棵樟樹1200歲了,一棵烏桕樹1000歲了,它們相依相偎,我們稱它們為千年之戀。
北澗橋、溪東橋,合稱“泗溪姊妹橋”,被譽為世界最美廊橋。
每次在橋上行走,我都會停下腳步,看著橋下碇步上人來人往。三百多年來,不知有多少人慕名而來一睹北澗橋的風采。我們又稱北澗橋為順心橋、同心橋,這也是溫州愛情旅遊勝地。
溪東橋
溪東橋與北澗橋,相隔百年,相距百米。很多人到了泗溪,由於步履匆匆,會落了溪東橋。你若來泰順,不妨近距離看看這座四百多年的溪東橋。
溪東橋,在泰順眾多廊橋中,造型是最美的。
在溫州三垟溼地的瓊華廊橋,整個結構都是按照溪東橋的1:1圖紙建造的。
溪東橋是姐姐橋,北澗橋是妹妹橋,我常常記混。
在眾多的採風時光裡,印象最深刻的是那年,與一幫小夥伴們,一起記錄當地的民俗節日“二月二”。
那天,人山人海,我們還記錄了當地的非遺專案碇步龍。
南陽橋
南陽橋位於泗溪鎮玉巖村。
我很喜歡南陽橋的廊橋紅,那天,在橋旁一戶人家的頂樓,拍南陽橋。橋在田園中,橋下是清澈的溪水,整個畫面很美。
橋旁有條石拱橋,這裡是去白柯灣的必經之路。
玉巖村除了有國保廊橋南陽橋外,還有國保宗祠包氏宗祠,兩個景點捱得很近。
在這次拍攝中,油菜花剛剛開過。上次在這航拍時,有個小男孩一直跟著我們,嘰嘰喳喳的,很可愛。
霞光橋
霞光橋,始建於清雍正元年(1723)。我們找它時,差點就錯過。
它就在公路旁,原來是重要的交通要道,如今,走的人很少。
我們說它是泰順最孤獨的廊橋,被邊緣化的它,很少有人專程來看它。
橋旁有些蘆葦蕩,若是在深秋時來拍,還是不錯的。
我們沿著溪邊行走,想以不同的角度去記錄霞光橋。
池源橋
池源橋所在的池源村很美。池源橋,在一旁高高的新房子簇擁下,顯得格格不入。
我們到了這裡,還問著村裡的人,池源橋在哪?她指了指我身後。
池源橋,始建年代不詳,清咸豐七年(1857)年重建。池源橋,看著小小的,之所以列入國寶廊橋行列,我想是因為其古老的緣故。
在池源村村口的懷賢橋是一新橋,與池源橋比起來,氣派多了。
到池源橋,我們是沿著村裡的木棧道前行的,一路行一路景。
薛宅橋
我是在三魁出生長大的,那時我們班同學大多是各種宅裡的。張宅、劉宅、薛宅……我們家是因為爸爸工作的關係在這裡。
少時,在三魁,那條筆直的街兩旁都是梧桐樹。每到夏天,知了聲聲叫;每到冬天,都會有場大雪。那鵝毛大雪,會連著下好幾天。如今,見到雪中廊橋,全靠運氣。
在泰三中讀了一年,那時我從燕水路到這,可走營崗店過,也可從薛宅橋過。我喜歡選擇後者。
薛宅橋,始建於明正德七年(1512年),因橫跨錦溪,古名“錦溪橋”。
三魁是百家宴的發源地,每到元宵節,我都想回來體驗一下。
那藥發木偶,曾拍過一次。
永慶橋
上次與一朋友到這,他尋找著30多年的好友。在永慶橋旁,他所在的村子裡問了兩個人就找到了。
永慶橋,始建於清嘉慶二年(1797年)。
橋旁有一土樓,恰是尋到的那位朋友的,一直荒在那。
我來過多次,午後有陽光時,村民還會在橋頭曬被子。
有一次,在橋下拍攝時,還見到一群小鴨子。
來了幾次,都沒遇到泰順藍,永慶橋的名字取得好,橋也美。
劉宅橋
好幾個同學是劉宅的,那時覺得這裡挺遠的。
這次到這來拍攝,恰逢稻穀成熟時。遇到一遊客到這來是尋百丈漈的,一不小心導到這了。聽說在劉宅的瀑布不錯,也有百丈,我還沒去過。
劉宅橋,始建於明代永樂三年(1405年)。
還有一次到這拍攝,是大雪紛飛時,這時的劉宅橋好美。
行走中,還是得小心點,結了冰的地面有點滑。
三條橋
三條橋,由原先三條巨木跨河為橋而得名,建於宋紹興七年(1137年)。
上次來,見一對父子,爸爸年紀很大了,下坡有點難,於是在一戶人家坐著等著。
這是他們成長的小村莊裡的廊橋。從交談中得知,這些年,他們都在外地工作生活。回到家鄉,就到這裡看三條橋了。
下過雨的山路,加上有了落葉的石子路有點滑,行走中,我小心翼翼的。
他說,三條橋是最早最孤獨的廊橋,神似《清明上河圖》裡的虹橋。
在落葉上,與喜愛的三條橋合影,印象深刻,那天還是蠻冷的,風呼呼吹。
毓文橋
爸爸的老家在高高的山上,有時候屬於南院,有時候屬於洲嶺。小時候到後井村,要走半天。如今,一條公路直達家門口。
還是很懷念少時的木房子。爺爺喜歡紅燒肉,爸爸會燒上一大碗帶過去,肉都是燒得爛爛的。
毓文橋,始建於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三層樓閣,二樓為文昌閣,系石拱木廊橋。
毓文橋,呈半月狀,與周圍古松、溪水融為一體,是現存造型最豐富優美的廊橋,宛如一幅精緻的古畫。
我很喜歡毓文橋,橋名由“鍾靈毓秀”演繹而來。
文興橋
文興橋,左右不對稱,被譽為“廊橋中的比薩斜塔”。
在田園中的文興橋,四季都美,都值得記錄。
春天油菜花開,秋天稻穀豐收。
夕陽下,這裡美得無法言表。
自從文泰高速開通後,到這更方便了。文興橋,就在筱村高速口。
文重橋
在筱村鎮採風的時光裡,我們深深地被這裡吸引了。
我們說筱村是溫州古建築博物館,這裡有好多古村值得走走。
徐岙底古村、翁山書院、東垟村……
在筱村的兩座國保廊橋,除了文興橋外,就是這文重橋了。
橋旁的古道不知通往哪裡,那天我也想走走。
文重橋下的溪灘很美,只可惜缺了條梯子。如果沖刷下,多彩的岩床出現,可拍大片。
我們常把文興橋、文重橋,稱為兄弟橋。
文重橋,始建於清乾隆十年(1745年)。
仙居橋
仙居橋,之前拍得比較多。這些年去那邊比較少。
這次的溯溪而行,印象深刻。
初秋的水還是有點冰的,而我卻樂在其中,只為留下廊橋時光的歡樂瞬間。
這次凍了後,感冒了好幾天。
在眾多的合影中,還是喜歡這張。
仙居橋,始建於明景泰四年(1453),是泰順跨徑最大的木拱橋。
普賓橋
普賓橋在氡泉小鎮雅陽鎮內,很多人不知道。
普賓橋,始建於清嘉慶年間,當年建橋訊息一經傳播,得到泰順、平陽、壽寧 柘榮、福鼎等地百姓捐助。
上次來這,普賓橋顯得有點破。
橋旁的廊屋也亂亂的。
這座橋還是很美,只是到雅陽的遊客大多是直奔各大度假區泡溫泉。另外,鎮裡的百福巖村、塔頭底古村也值得走走。
城水橋
這是一個下雪的日子,前往龜湖鎮後章崗村的路有點難走,在一橋上遇到一群人,為著村民通行方便鏟路面的積雪。
城水橋,始建於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相比較來說,在15座國保廊橋中,算最年輕的了。
城水橋不大,隱於大山間,很多人不知道。
龜湖鎮,有兩樣寶貝,一樣是銀礦,另一樣是葉蠟石。據史料記載,明代泰順建縣前是浙江重要的產銀區,而龜湖一帶規模最大,七門洞就是當時溫州最大的白銀礦場。
到了龜湖橋,積雪已經很厚了。到城水橋,還需繼續前行好一段路。
城水橋,哪天還得再拍一下。
2020年,那會梳理著廊橋時光,將拍了有六年多的廊橋彙集在一起,在北澗橋西橋頭,在“八月八日”開了泰順網紅茶館《情愛廊橋》茶館,不知不覺又好多年。
我喜歡在這與你分享旅行中的故事,也喜歡聆聽你的故事。你若到泰順來,不妨也去尋尋這些廊橋,讓時光的腳步慢下來。
關注不迷路,我是美輝,下一個風景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