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長治,寓意長治久安,山西夏季的無扇之城,被人們譽為“世外桃源”的地方,同時也被譽為“中國神話之鄉”和“中國神話故鄉”。是中華民族發祥較早的地區之一,擁有豐富的神話傳說,如神農嘗百草、精衛填海、女媧補天、后羿射日等,這些故事在《山海經》、《淮南子》等古籍中均有記載。
這裡不僅有著豐富的文化底蘊,還有著許多令人垂涎的風味美食。長治美食主要以麵食為主,口味清淡而不失鮮香,講究原汁原味。下面就給大家推薦一下長治十大名面,打卡長治,不容錯過的美味!
纂面,長治、高平一帶傳統的民間麵食。此麵條煮熟後撈出,用冷水浸透,捋成小把盤成形如婦女腦後的髮髻,民間叫這種髮式為“纂”,所故得此名。
此面製法獨特,風味別緻。因和麵時要加入適量發酵的麵糰,並配合加入適量食用鹼,所以當地人也稱此面為“鹼面”。又因此面面條煮熟後,需用手抓住麵條,將其盤轉成小把,故又得名“轉面”。
其製作方法主要是麵粉倒入面盆,放入將發酵的麵糰,倒入溶解的鹽、鹼水,和成硬麵團。用大擀杖代替揉麵,並反覆壓面,壓至麵糰光滑而發亮時,將麵糰揉光,壓扁,抹上植物油靜置餳發。面醒好後,擀至約3毫米厚,撒面撲,疊起數層,切成細麵條。將切好的麵條抖去面撲,盤放於小圓面託上,置於木箱內,用乾布蓋嚴箱口,放置一天。待面發出麥香味,取出晾幾分鐘,再入沸水鍋煮熱,撈出過水,控淨多餘水,淋上植物油,將麵條盤轉成小把。食用時,可在沸水中氽熱,澆滷熱吃,或配黃瓜絲、芝麻醬、老陳醋等拌起涼吃。
葷湯素餃,又名“腥湯素扁食”。據民間傳說,葷湯素餃的起源與宋朝算卦先生苗廣義有關。他扶趙匡胤統一天下後,不願在朝為官,故云遊四方。一日行至襄垣,在仙堂寺門前看到一擺攤賣素餃子的和一賣肉片湯的,他都想嚐嚐,由於所帶銀兩不足,他只好各買半碗摻在一起吃。吃完便拍案叫絕,並揮毫題詩於牆上,稱讚這合二為一的美味。從此,“葷湯素餃”便名震上黨地區,並流傳至今。
苗光義曾題詩曰:“四白為素食,五色調葷湯,飽餐三五碗,捧腹咂唇香。”現如今,葷湯素餃已成為長治人民逢年過節、招待親朋的美味佳餚。
其製作方法主要將各種素菜原料拌成餡,包成素餃子。再把豬肉切片,盛火翻炒,兌入開水燒成湯,配入金針(幹黃花菜)、木耳、海帶、粉皮、黃豆芽,適量加添味精、醬油、胡椒粉、大料,文火煨燉10分鐘,即是所用湯料。然後把素餃子煮熟,撈出後將燉好的湯料澆上,美味即成。其特點是素餃和葷湯融為一體,黃、白、黑、褐、綠五色鮮豔,香味撲鼻,美味可口。葷湯香鮮味美,素餃清淡爽口,肉片肥而不膩,素餡淡而入味,深受廣大食客的喜愛。
襄垣手工掛麵,此面在山西面食中製作工序最為複雜,耗時最長。據悉,早在元朝的大德年間,襄垣掛麵便已出現,到了清朝,更有“上黨亭外三千鋪,庶民饒食懸絲緒”之盛。食時幹、湯、葷、素、軟、硬、濃、淡,吃法多樣,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間飲食習俗。
襄垣手工掛麵的製作方法主要是,將和好的面用布蒙蓋醒3小時,用大擀麵杖反覆翻壓,當面的筋度達到一定程度後再將整塊面平鋪於案板之上,進行擀制,面的厚度應在5釐米左右為宜。將翻壓好的面用刀先切成寬為5釐米左右的大條,將所切大條經擰、摔、拉、搓等工序,盤入大盆中,蒙蓋好二次待醒。醒好後就可以拿出擺在大案板上,墊撒一些高粱粉面,將大條搓成勻稱的指頭粗小條,再次由內向外盤入盆中,封蓋待醒。上棍要求眼疾手快,採用“三叉一圈”上絞法,防止麵條拉細時亂碼。
面從工字架上取下後,再插到“七星杆”上稍,稍拉長,然後放入窨中。(窨是做掛麵專用土法做成的長方形池子),池內要求既吸潮氣,又要乾燥。將面上棍全部入窨後,蓋好再一次待醒,約三小時左右進行酵化。根據氣溫掌握好出窨時間,架上掛麵晾乾後,剪掉下面的“際頭”,這時掛麵會不同程度翹起,必須將它拿回室內架杆上進行回潮,約1小時左右才能變直,然後在面案上將掛麵裁去兩頭,按一定尺寸分段裁切,後置於專門用來存放散面的架子上,用紙條按需分捆包折,入庫存放,便可取出煮熟,配澆頭或清湯食用。
上黨拉麵,長治上黨地區的拉麵又被叫作抻面、甩面、摔面、扯麵、長命面等,是上黨麵食中的一絕,長治地區獨具特色的麵食代表。
上黨拉麵種類繁多,可達幾十種,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無數食客。其主要特點是麵條長而均勻,其中最能體現其烹飪技藝的,莫過於香而不膩的煎肉片滷子,上黨拉麵再澆上煎肉片滷子,味道香而不膩,柔韌爽口,每一口都能讓人感受到上黨風味。
上黨拉麵在上黨更是各種慶典宴席上,缺一不可的麵食之一。更有長長久久的美好寓意,時常作為壓軸美食出場,拉麵師傅在現場拉麵的熱鬧場景,更是上黨一道別樣的風景線。
1979年12月,山西長治襄垣縣夏店飯店的廚師範錦華在全國供銷社系統飲食技術比武大會上大放異彩。他出色的拉麵技藝,一次抻拉出了長達1.8米的龍鬚麵,令眾人驚歎不已,經過專人細數足足有64576根,僅憑這一技藝,便讓他贏得了評委會的優秀獎,從此,上黨拉麵的名聲在山西的三晉大地上迅速傳揚開來,成為了當地飲食文化的一段傳奇佳話。
武鄉抿面,山西抿面俗稱“抿蝌蚪”,也叫“抿尖”,抿面呈圓條狀,約一寸多長,形如蝌蚪而得名。山西十大名面之一,也是長治武鄉民間較為古老的一種麵條。
抿面的主要特點是面雜多樣,營養豐富,色澤鮮亮,食慾性強,冬季食之驅寒增熱,夏季食之避暑降溫。尤其是其形狀獨特,入口稍加咀嚼便如蝌蚪般遊入胃海,並能促進胃蠕動,增加胃動力,老少皆宜食用,是武鄉養生的最佳飯食。
抿面其製法與“擦面”相似,所不同的是,二者使用的操作工具有所區別。“擦面”的擦床呈月牙形向上隆起,而“抿面”的抿床有邊,是用帶有小圓洞的一塊鐵片釘在木架上。“抿子”是鐵製的形臺小鋤,鋤板面平略鼓些,上安有木柄。抿面時,用筷子將已調好的面塊抄在抿床上,手掌心用力,用“抿子”去壓面,使抿鋤向前朝下抿壓。
抿面以他滑柔可口的面質,別緻的風味,豐富的營養,以及獨特的製法和鮮美的味感,贏得了各個階層和中外人士的讚賞。
能將武鄉抿面的味道發揮到極致的是其所用澆頭。武鄉抿面澆頭大致有兩種,一種以西紅柿為主料的澆頭,另一種是以肉雜醬為主料的澆頭。但不論哪種澆頭都少不了老陳醋的參與。只有加入老陳醋的湯料,才能將武鄉抿面的味道發揮到極點,才是真正的武鄉抿面。
沁源莜麵栲栳栳,莜麵的原糧叫“莜麥”,也稱“燕麥”、“玉麥”。據載已有2500多年的種植歷史,莜麵是山西的主要特色麵食之一,同時也是山西長治沁源縣首屈一指的粗糧品種。
長治沁源產的莜麵不僅有耐飢抗寒、保肝、保腎,造血及增強免疫力之作用。而且還有強體、健腦、清目、美容之功能。常食可提高智力、降低膽固醇,對糖尿病也有良好的效果。它既是營養豐富的小雜糧,也是降血防癌的藥用膳食。
沁源莜麵可製作的花色品種有很多,栲栳栳是其典型代表。該製法關鍵有三:一和麵,二搭卷,三火候。和麵必須滾水燙麵,稍晾揉成光滑麵糰,趁熱搓條,揪塊,放在光淨的石板上,用手掌推出形如人舌又薄又勻的長片兒,接著用手指往起一挑搭即成圓筒形,一個挨一個整齊地排立在蒸籠上,像蜂窩一樣,上鍋蒸10分鐘即熟。蒸時也要注意火候,火候不到窩窩不熟,過火栳栳軟攤不立,且食之無筋,味欠色減。
吃沁源莜麵栲栳栳,必須對它上面澆的調和或蘸汁有所講究,根據個人口味葷、素皆宜,而調和、蘸汁種類繁多,選店家招牌,食之味美,久吃不膩。
三合面,三合面主要以白麵粉、黃豆麵粉、小粉面粉(也有用莜麥面、蕎麥麵、小麥面等混合)為原料,按比例拌和而製成。這種麵條因其多種麵粉的混合而獨具特色,不僅營養豐富,而且口感也富有層次。山西長治的三合面以其柔韌光滑、久煮不溶的口感而著稱。煮熟後的麵條澆上滷汁,再滴上醋,口味鮮美,豆香氣濃。不僅口感獨特,而且易於消化,是長治、乃至山西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主食之一。
“和子飯”,亦稱“調和飯”,晉城人稱呼“米淇”,也是長治潞州區、上黨區、屯留區、長子縣、壺關縣等地百姓最喜歡吃的一種米麵混合的農家飯食。甚至是三晉各地男女老少平日裡皆喜食的一種午餐或晚餐。
這裡著重提一下上黨“和子飯”,據說早在民國時期就以原料數字定名,這同時也顯示了上黨和子飯的珍貴和重視,如下面這段像順口溜的數字定名,一錠駝金和和飯,二虎相爭和和飯,三英結義和和飯,四季平安和和飯,五子登科和和飯,六六大順和和飯,七星高照和和飯,八仙過海和和飯,九九重陽和和飯,十全十美和和飯。一碗和子飯,有面、有米、有豆、有菜、有調和、有熗油,很值得大家打卡品味!
羊肉燴麵,長治地區的回族中的一款古老麵食。長治的羊肉燴麵,據說早在明末清初就非常有名氣。
在長治市城內,大小清真飯館,坐商小販出售的"羊肉燴麵"隨處可見。長治羊肉燴麵主要是用手擀麵條和羊肉湯相燴而成的一種麵條類小吃。
燴麵所用的羊肉湯是用羊骨頭和羊肉熬製而成的,湯中還可以加入胡蘿蔔、土豆等常見蔬菜和各種調味料。麵條多見是純手工擀制的細麵條。吃時先將麵條放入開水中煮熟撈出,再澆上羊肉湯即可。湯濃面細,鹹鮮味美,香氣撲鼻,滋補暖胃,最適合冬季食用。
長治黒圪條,山西長治著名的漢族小吃。主要是用紅麵包住白麵或白麵包住紅面(紅面指高粱面),或雜合面攪拌和成的麵糰,用手工擀製成大片,再切成約8寸長,韭葉寬,或裙頻寬的條。因煮熟的麵條呈黑紅色,故得名“黒圪條”。
長治地區的黒圪條,製作工藝也很講究,要先將紅面和白麵分別擀成薄片,然後將一張紅面片包在一張白麵片裡,或者將一張白麵片包在一張紅面片裡,再將兩張面片疊在一起,用刀切成均勻的細條。切好的黒圪條要晾乾後才能下鍋煮。煮時要用大火沸水煮至浮起,然後撈出瀝乾水分備用。可根據個人口味加上老陳醋、辣椒油、芝麻醬、蒜泥等佐料拌勻。吃起來筋道有嚼勁兒,酸辣開胃有營養。那麼,山西像這樣粗糧細作的麵食大家覺得怎麼樣?
以上長治十大名面大家覺得怎麼樣?你還知道長治有哪些特色麵食,歡迎大家討論留言,打卡長治,不容錯過的美味!點贊關注不迷路,這裡還有更多不一樣的美味!不要錯過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