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篇旅遊文寫道,中秋節這晚,拿出在雲南鳳慶買的燒餅,預備賞月,誰知天空卻烏雲密佈。好在後來看到一座漂亮的閣,令他流連忘返。這天,徐霞客趕到蒙化府,利用馬幫休息時,匆匆遊覽了天姥寺。
徐霞客在本篇遊記中,提到的地名:蒙化,是今雲南大理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南澗彝族自治縣全境。
己卯年(崇禎十二年,公元1639年)八月十七,黎明,徐霞客與馬幫吃罷早餐啟程。
他們走了三十七里半,跨過溪上的廣濟橋,路過背靠北山居住的鼠街子數十戶人家,路過依傍在坡上的豬矢河哨幾戶人家。道路時而陡峻,時而平坦,全是俯瞰著壑谷而行。蒙化府城已東伏在平川之中,但他們不能馬上向東下走。
他們在嶺脊上,往南平緩前行。山脊氣勢磅礴,紛繁交錯。他們從峽中下墜,順北坡下走,又從坡脊上下降。那山峰自西面的山脊下垂到這裡,屢次低伏屢次聳起,好似連貫的珠子下延,共有四五座山峰,下到東麓,而陽江的江水,自城西向西彎曲後朝它流來,也是一處奇觀。路從它的南面一連繞過兩座山峰,南面山塢十分開闊,有數戶人家緊靠在南山下,峽中全是田埂環繞成田。
他們傍著突起的山峰下走,走過架在江上的三拱石橋,再向東一里,進入蒙化府城西門。他們進城一里多,穿越全城後,抵達東門,在城內轉向走半里,路過等覺寺,住在寺北的冷泉寺,就是妙樂禪師養靜之處。寺中有眼井十分甘甜冷冽,是蒙化城第一泉,所以用來命名。
蒙化城是座古城,非常整齊,高處與洱海衛城相似。城中居民房屋十分興盛,北門外則街市相連全是居民區。徐霞客聽說城中有三四家進士,顯然已經勝過大理了。北門外有三四家賣餅的人,猜想全是中原地區的人。餅的製法酷似徐霞客家鄉的“眉公餅”,只是兼有各種味道罷了,即便是省裡也趕不上。
蒙化的土知府姓左,世代奉公守法,不似景東府那樣桀驁不馴,他的住處在西山北塢三十里外。蒙化府有流官同知一人,住在城中,反而獨擅全城的重權,不像其他土府處邊受土官的制約,也不像其他流官有府官在上壓制。蒙化衛也住在城中,任衛官的人,也勝過其他衛,大概不像景東那樣,權力在土官,也不似永昌那樣人人各自為政。
蒙化的疆界較緊促,府中只有一片平川,水流都是向西南流下瀾滄江。
蒙化府有四座寺院,名叫天姥寺、竹掃寺、降龍寺、伏虎寺,而天姥寺最著名,在西北山塢間三十五里處。徐霞客來不及到處遊遍,打算先到天姥寺去。
己卯年(崇禎十二年,公元1639年)八月十八,早晨,徐霞客在冷泉寺起床,命令顧僕隨同妙樂去找馬幫,約定在明天動身。他急忙吃過飯,走出北門,策馬去遊天姥寺,只因騎馬去,才能往返。
徐霞客騎馬走了三十三里,經演武場後面向西北下走,渡過一條水溝,路過荷池,又過了一條水溝,涉到溪流北岸,繞過西山東突的山嘴,走過西山的山灣,再繞過一處東突的山嘴,又經過西面的山灣,越過山坳往北,向西進入峽谷,裡面是土司左家世代居住的地方。
他出了峽谷,徑直越到北邊,又繞過那東突的山嘴,這裡居民房屋連線不斷,可以望見天姥寺在北面山塢的半山腰,迴繞的山側之間。
他路過一座圓形的埠在正當盤子狀山灣的中央,像明珠在盤子裡,路縈繞在埠前。他向北,沿山坡向西北上登,到達山門,這是天姥崖,但實際上沒有山崖。
天姥寺向東,殿宇在北,僧房在南。山門內有座古老的牌坊,寫道“雲隱寺”。據《一統志》記載,峨好圖山在城西北三十五里處,蒙氏龍伽獨從哀牢山帶領他兒子細奴邏居住在山上,修築了峨好圖城,自立奇王,號稱蒙舍詔,如今山上有佛塔和雲隱寺。
徐霞客這才知道天姥崖就是雲隱寺,此山實際名叫朧好圖山。那佛塔在寺北迴繞的山岡上,從前殿宇極整齊華麗,大概是土司家所建,如今免不了冷落了。
此時已是下午,他急忙吃了午飯歸來。他渡過大溪,抵達荷池時,天已經昏黑了。他進城後,妙樂正點燃燈火等待。
敬請關注“景緻記錄”,看古今美景,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