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活著的山水國畫”鎮遠古城。 澎湃新聞記者 陳鑫露 孫駿(00:53)
倚在一把老舊的椅子上,享受夜風吹拂,看水波盪漾。儘管夜已深,古老的碼頭上依然人頭攢動,長虹臥波的鎮遠老大橋、拾級而上的石階、緩緩東去的河水、斑駁陸離的燈光、天南海北的遊人,多種元素組合的風景讓你在那一刻有了“此心安處是吾鄉”的感悟。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黔東南州作家協會主席姚瑤寫下的這段文字,描寫的正是貴州鎮遠古城。
鎮遠,素有“滇楚鎖鑰、黔東門戶”之稱,曾作為兵家必爭之地的古城,見證了無數的烽火硝煙與歲月滄桑;也曾作為重要的商貿關隘,見證了經濟與文化的繁榮。
幾千年風雨洗禮,往日的戰火和喧囂一併退去,鎮遠沉澱出悠然自得的古城氣質。
近年來,生態旅遊、休閒旅遊興起,人們開始追求自然與文化的和諧共存。恰好,鎮遠古城就是這樣的一個地方,既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又有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包容著不同宗教、不同文化、不同民族在這裡和諧共生,文旅資源實屬“天生麗質難自棄”。
鎮遠古城㵲陽河和祝聖橋。 視覺中國 圖
12月3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隨“冬遊貴州 別樣澎湃”2024 全國主流媒體貴州文旅行的媒體團走進鎮遠古城,看到更為難得的是,和許多過度商業化的古鎮古城相比,鎮遠古城既為遊客提供了必要的商業設施,又最大程度地儲存了文化遺產,保護了綠水青山。這種恰到好處的煙火氣和舒適感,吸引了許多喜歡悠閒旅遊的遊客,前來探尋這一處“世外桃源”。
“活著”的千年古城
逐水而居,歷來是人類遵從內心的真實選擇。
早在新石器時代,鎮遠地區就有人類居住生活;公元前202年,鎮遠建縣,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先秦時,鎮遠屬夜郎,即“夜郎自大”中的夜郎國;公元1258年,宋理宗欽賜名為鎮遠州,寓意“威震遠方”,此後“鎮遠”二字一直沿用至今。
“欲通雲貴,先守鎮遠”。歷史上的鎮遠,是“湘楚”入滇黔的重要通道,被稱為“滇楚鎖鑰、黔東門戶”,還是中原西通緬甸、印度等東南亞和南亞國家的“南方絲綢之路”一處重要驛站,關隘密佈,金戈鐵馬,旌旗飄蕩,自古便是水陸交通要衝。到了明清時期,這裡更是威名遠揚,風光無限,成為政治、軍事、商業、文化的“西南大都會”。
《明史》載:“貴州為內地,當自鎮遠始矣。”明清時期,鎮遠駐軍需要大量軍需,使無數商人湧入鎮遠,帶來文化和生產技術,促進經濟空前發展,這座鎖鑰之城搖身一變,成了當時的西南地區“大都會”。
㵲陽河穿鎮遠古城而過,形成S形的河道,如同太極圖案。 澎湃新聞記者 陳鑫露 圖
繁榮的經濟也醞釀出獨有的文化。“頭排一枝花,二排賽過她,三排金果鋪,四排油炸粑,五排開馬店,六排豆腐渣。”這首流傳已久的順口溜便很好地展現了鎮遠昌盛的文化與經濟。
鎮遠有道觀寺廟、亭臺樓閣、祠堂會館、津橋碼頭、古泉古井、古巷民居等歷史名勝古蹟220餘處,1986年被國務院批准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還被評為5A級景區。
黔東南州作家協會主席姚瑤在《古代文人眼中的鎮遠古城》一文中寫道:鎮遠的文化源遠流長,備受文人墨客青睞,王陽明、張三丰、林則徐、馮玉祥、何紹基等歷代的文化名人都曾經在這裡留下過無數的墨寶詩篇。吳敬梓在《儒林外史》裡面有三回隆重描寫鎮遠古城,稱讚鎮遠為“歌㵲地”……遙想當年,王陽明離黔時在鎮遠駐足,這個多民族、多宗教、多社會文化融合的奇妙之地,也讓他歎為觀止。他心中有多少惆悵?我不得而知,站在青龍洞至高處,眺望古老的建築群,在煙雨中揣度先生當年離別的心情,正如此刻隨水波一點一點盪漾開來。
㵲陽河邊的青龍洞古建築群,是中國“中國三大懸空寺”之一,儒、釋、道三教在這裡共生共融。 澎湃新聞記者 王珏瑋 圖
如今,斑駁的石板路、緩緩流淌的㵲陽河、貼崖而建的“中國三大懸空寺”之一的青龍洞古建築群,以及那些藏匿於深巷中的古民居,都在訴說著光陰的故事。
兩千多年來,漢文化與西南少數民族文化在這裡碰撞交融;中原、江南、江西、兩湖、巴蜀、閩粵等諸種地域文化在此“混搭”;儒學大師、禪宗諸子、逍遙道人競相在此雲遊講義,實現儒、釋、道三教共生共融。這些文化,又共同構成了鎮遠獨具特色的“和文化”。
時代變遷,鎮遠的文化已經深深融入到當地老百姓的基因裡面,在今天光彩依舊。以龍文化為例,從南宋晚期開始,龍文化在鎮遠已有1000多年曆史。
鎮遠縣文體廣電旅遊局黨組書記、局長唐華向澎湃新聞介紹,鎮遠每一條街道每一個社群都有屬於自己的龍文化。
“古時順德街容易失火,順德街便供奉火神,於是便有了紅色為代表的龍,興隆街是青龍,西門街就是白龍……”唐華說,每到元宵佳節,每個社群都會展出自己的龍燈隊伍。
除了元宵節,端午節也是鎮遠居民展示龍文化的節日。鎮遠每年都會舉辦龍舟賽,但與其他地方的龍舟賽不同,鎮遠的端午節龍舟賽有著非常嚴密的流程。
鎮遠每年都會舉辦龍舟賽,圖為描繪鎮遠古代龍舟賽的雕塑。 澎湃新聞記者 王珏瑋 圖
“祭龍儀式每年只舉行一次,其中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抬龍頭,而能夠抬龍頭的那三支隊伍,一定是頭一年的傳統龍舟賽的前三名。”唐華說,每年端午節龍舟隊伍爭奪名次不為別的,就是為了有資格代表社群在祭龍儀式上抬龍頭祭龍。
這一綿延千年的傳統民俗,不斷加深著古城居民的文化認同。
“這是一座活著的古城。”對於這座底蘊深厚的古城,鎮遠縣文旅局長唐華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如此形容。
心靈歸宿的“世外桃源”
晚飯後,記者隨意走進鎮遠古城的一家小超市,買了兩包薯片和一包泡麵,只花了4.5元。聽到這個價格時,記者還特地詢問店老闆,是否少算了錢。
都說盈滿則虧,過猶不及。早些年,許多地方開發保護的模式就是全面商業化,短時間內迅速引入各種商業形態,在達到活化利用目的的同時,難免會出現過度商業化的情況,導致許多景區雖遠隔萬里,看起來卻大同小異。
但是鎮遠卻有些不一樣。這裡沒有高昂的消費,沒有遍佈街巷的旅拍店,也沒有此起彼伏的叫賣聲,但是該有的服務遊客的業態也都有——連鎖咖啡、奶茶、快餐等品牌算是齊全,文創店、手工藝店各有各的特色,服飾、小吃也是應有盡有。
這樣的地方,在幾年前或許還不是普遍意義上的“香餑餑”,但是隨著近年來生態遊、休閒遊的興起,鎮遠古城迎來了文旅發展的“春天”。
從近幾年的資料來看,鎮遠的旅遊業發展迅速。遊客數量逐年攀升,旅遊收入也穩步增長。根據騰訊位置大資料顯示,2024年春節國內古城/古鎮熱度Top10,鎮遠古城排第五位。另據公開報道,2023年鎮遠接待遊客820.09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91.81億元。2024年8月1日至10月7日,鎮遠遊客數量達257.3萬人次,同比增長26.94%;接待境外遊客1828人,同比增長142.4%;旅遊綜合收入達30.04億元,同比增長34.11%,旅遊業恢復態勢良好。
鎮遠博物館裡展示的鎮遠文旅魅力關鍵詞。 澎湃新聞記者 王珏瑋 圖
“來到這裡的遊客都會發現,這座古城非常具有人間煙火氣。”唐華告訴澎湃新聞,有別於許多商業化古城,鎮遠古城在進行適度的商業化配套的同時,保留了古城依山而建、依水而居的獨特風貌。
明嘉靖三十年,郡守程㸅在㵲陽河上吟下《燕磯漁唱》:
西城鷲峰寺,南磯燕子窩。
桃花肥細鱖,鳳竹插迥渦。
斷續風前笛,披離雨後蓑。
數聲江山曲,明月正斜過。
“古城像一幅山水國畫,一步一景。”鎮遠古城講解員介紹,這座古城依河而建,四周皆山。㵲陽河蜿蜒曲折,以“s”形穿城而過,形似太極圖;周圍群山環抱,山峰挺拔秀麗,雲霧繚繞,宛如一幅動人的山水畫;獨具特色的喀斯特地貌更是賦予了鎮遠豐富的溶洞資源,溶洞內奇石嶙峋,形態各異,極具觀賞價值。
㵲水清、山峰秀、溶洞奇、古巷幽,遊客無論是乘船遊覽㵲陽河,還是在青龍洞頂俯瞰全城風貌,抑或是漫步在古巷民宅,都能感受到這座古城透出的恬靜氣質。這種寧靜與安詳,正是許多人在忙碌的都市生活中所缺失的。
“當歷史穿越到現在,行走在南方穿鬥歇山式四合院與本地少數民族的吊腳樓前,我總會轉換自己的角色。在一間間數百年的老屋前停下腳步,歷史雖已經暗淡了恩寵,遠去了榮華富貴,但城中古樸的街巷,倒映在水中寂靜千年的古城,濃郁的歷史氣息,斜陽淡淡的浮煙,禁不住向人們訴說前塵往事……在河岸的青石上坐下休憩,或到茶肆去,茶肆是市井百姓最愛去的地方。一炮清廷貢品天印茶,伴隨著流水淙淙聲,傾聽遠去的喧鬧聲。” 作家姚瑤如此描寫鎮遠古城,“古城中隨處可見年代久遠的樹、井、老去的石頭,每一個細節,都能將人帶入一種濃濃的親切中,任何來過這裡的人都會有這種感覺。”
鎮遠古城老巷裡一對父子牽手走過。 澎湃新聞記者 王珏瑋 圖
“這裡讓我在忙碌的工作中有了短暫的喘息。”冬日的微雨下,古城沿河的石板路被雨水打溼,空氣中瀰漫著苔蘚和溼潤的氣息。面對此情此景,來自上海的一位遊客向澎湃新聞分享了她的感受。
她說,這是第一次來到這樣的古城,更是第一次見到雨後的古城。這樣的景色,讓她有了短暫的治癒時光。
像她一樣的遊客,在鎮遠古城還有很多。唐華說,鎮遠古城是一個慢生活之城,許多來自北上廣深等大都市的遊客來到這裡以後,能夠得到情感的共鳴,找到屬於自己的情緒價值。
“我們經常說來鎮遠古城,來驚豔時光,來美麗相遇。”唐華說,鎮遠古城就像是個“世外桃源”,需要用腳步丈量。
海報設計:鬱斐 王珏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