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大部分杭州人來說,瓶窯古鎮的位置有點偏遠,所以逢年過節,除非這裡舉辦大型活動,才會專程過來遊玩。臨近除夕,我藉著出門遛摩托車的機會,便過來故地重遊了一下。對於摩友和騎行愛好者來說,這裡最著名的瓶窯老街其實非常友好,如果平時比較冷清的時候過來,甚至可以在裡面自由穿行,而當地村民和保安基本上都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畢竟他們自己也常常如此。但因為是過年期間,市民遊客肯定會相對多一點,所以我還是低調地把車停在了東苕溪邊。
坦白說,這也是我第一次到老街散步,前幾年總共來過兩次,幾乎全程都沒有下車。大概此舉感動了天地和年獸,從不知名的小巷往老街方向走,很快就看到這幾座“奇形怪狀”的窯爐,當時還有兩個孩子在其間蹦蹦跳跳、進進出出,玩得挺開心。
由於最大的這座窯爐木門虛掩著,便探頭看了看,原來它的“大肚子”還是個“雅座”,但是直徑兩米左右的大圓桌一放,加上木椅後空間就顯得十分緊湊,個人覺得算不上舒適。只見窯爐外圍還有扶梯,就毫不猶豫地上行,上面果然另有天地,是個環狀的觀景臺,雖然四周盡是農居,視野一般,但剛好能看見前面的河道以及碼頭,顯然也是被精心設計過的。
沒想到這次“拜訪”竟然能“識得瓶窯真面目”,倒還真是不虛此行。據《太平寰宇記》記載,瓶窯鎮亭市村的村民們世代以製作大甕為生,這些大甕不僅滿足了當時人們日常生活的需要,更因其質樸而堅韌的特質,被後人稱為“浙甕”,成為了浙江地區陶瓷工藝的一個縮影。
而瓶窯的陶瓷文化遠不止於此,我腳下的這些窯爐不僅是技術與藝術的熔爐,更是連線過去與未來的橋樑。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每一捧泥土都蘊含著陶瓷的密碼,每一座古窯都是中國陶瓷文化歷史的重要篇章。從漢代的粗獷豪放,到唐代的細膩溫婉,再到宋代的精緻典雅,直至明清時期的繁複華麗,瓶窯的陶瓷藝術以其獨特的風格與技藝,在中國乃至世界的陶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因為這幾座“瓶窯”造型獨特,加上還算精緻的扶梯和護欄受到冬日暖陽的肆意揮灑,每一步似乎都能感受到光影交錯的魅力,可惜此時此刻的我並沒能珍惜機會,僅是來去匆匆胡亂按了幾下快門,喜歡掃街的朋友估計都會對這裡產生心動的吧。
(圖文作者:阿陸,喜歡這篇文章的朋友請多多留言,歡迎轉發分享、內容指正、評論、點贊和關注,希望媒體或個體尊重原創,非本人允許不得轉載!需要實景照片和影片素材可約,謝謝。)
這些“瓶窯”位於瓶窯老街的戲臺和碼頭一側,步行的話肯定能注意到,因為旁邊就是河道,巷子也很窄,所以騎行的話就很容易錯過。個人建議非節假日過來打卡才可能比較自由的拍攝,像我運氣還算好,下來後便碰到了一隊,大約四五個人到此圍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