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圈主華川(川媽),育有一兒一女。曾留學歐洲,是美國正面管教家長講師。在此與您分享二胎孕、產、育兒知識,以及自家倆寶的親子教育經驗。
讀者諮詢:
川媽,我是一個10歲男孩的媽媽,在如何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內心一直非常糾結,所以今天特來請教您。
我以前對孩子要求很嚴格,從幼兒園就開始對孩子的作息時間嚴格管理,培養他好的學習習慣。
也提前教了孩子很多學科知識。但孩子到了七八歲,就出現了嚴重的叛逆,讓我開始懷疑自己的教育方式。
後來我關注了您的公眾號,也讀了您的《溫和而堅定地養兒育女》,就開始調整自己的教育方式,對孩子態度溫和了許多,也懂得徵求孩子的意見。
近一兩年,我們的親子關係改善了很多。
但是,孩子的學習成績依然只是中等,一想到孩子將來要面臨的小升初、中考分流,我又懷疑現在這種較為寬鬆的教育方式,會不會又害了孩子。
我的內心經常陷入糾結。比如,孩子放學後完成了家庭作業,就開始看課外書,我就在一旁糾結:是讓他看課外書放鬆一下呢,還是應該要求他再多做點兒題呢?
我發現自己又不知道該怎麼教育孩子了,所以來請教一下川媽的意見。
川媽解答:
現在的父母確實不好當。應該說,經常為孩子的教育陷入“糾結”情緒的,都是真正負責任的,愛孩子的父母。
一個只顧控制孩子的家長,是不會陷入這種糾結的;一個對孩子的前途不管不顧的家長,更不會存在什麼反思和糾結。
“糾結”的父母們,一般都很努力。同時,努力程度可能還不夠,還不能完全瞭解教育的本質以及“度”的把握。
怎樣解決這個“糾結”問題呢?
最重要的是解決三個“認知”問題。
第一,父母要有很強的“自我認知”能力。
做父母,首先要了解自己的性情特徵以及長板短板。
比如,當父母覺察到自己是個性格急躁的人,在工作生活中都曾因為“急脾氣”產生過一些問題,那麼在面對孩子的教育時,就要刻意提醒自己“放緩一點”,別犯揠苗助長的毛病。
如果父母覺察到自己的成長不太順利,原生家庭、童年生活都存在很多缺憾,在面對自己孩子的教育時,一方面要刻意避免自己重犯原生家庭父母的老毛病,另一方面,也要避免矯枉過正。
比如,我曾認識一位媽媽,因為小時候被父母逼著學小提琴,非常痛苦,現在自己有了孩子,就堅決不讓孩子學習任何樂器,這就有點兒矯枉過正了。
尤其是當父母意識到自己的身心健康方面存在問題時,先彆著急培養孩子,把自己的問題“治癒”了再說。
育兒先育己。現在的學習渠道和心理療愈渠道非常多。
一般來說, 只要父母身心健康,把自己的工作生活都安排得妥當,活得從容不迫。孩子的成長一般都不會有大問題 。
那些總是擔心會“害了孩子”的家長,可能是自身缺乏一點安全感和自信心。
除了性情方面的特質,父母雙方還需要覺察自己的“能力”特質。
自己有什麼樣的能力,有什麼樣的家庭經濟基礎,就設立與之相匹配的教育目標 。
如果父母是能力一般的平民家庭,就不要把孩子當貴族來養。
從具體的能力上來講,父母雙方需要認知到彼此的能力優勢和短板。
對孩子的教育進行合理 分工。善於照顧生活的一方就主要照顧生活,善 於輔導學業的一方就專門輔導學業。
如果父母覺察到自己沒有能力教育好孩子,這也沒關係。
向懂教育的人去請教,花時間去學習。
很多時候,“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父母,勝過那些“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而去亂管教孩子的父母。
第二,父母要對孩子有全面客觀的“認知”。
教育需要因材施教,而因材施教的前提,是瞭解孩子究竟是什麼材、什麼料。
世界著名教育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提出過一個著名的多元智慧理論,他認為人類的智慧主要存在於八個範疇:(1)語言智慧、(2)數理邏輯智慧、(3)空間智慧、(4)運動智慧、(5)音樂智慧、(6)人際智慧、(7)內 省 智慧、(8)自然探索。
能成為學霸的孩子,一般“語言智慧”和“數理邏輯智慧”都非常好;
而“音樂智慧”和“視覺空間智慧”非常好的孩子,有可能往藝術家的的方向發展;
“人際智慧”突出的孩子,將來有可能是一位優秀的組織管理者……
孩子的智慧究竟在哪一方面更突出?這需要父母對孩子進行用心陪伴和留心觀察。
(在我們的家長課堂也可以引導大家做一個智慧測評)
更重要的是,孩子的各項智慧水平是動態發展的,並不是一成不變的。
一個兩三歲還不會說話的孩子,並不代表他成年後的表達能力一定就差;
還有些家長教三四歲的孩子做算術題,教得火冒三丈,其實孩子的數理邏輯智慧是各項智慧中發育相對較慢的,一般五六歲開始萌芽,十二三歲才達到接近成年人的水平(少數能力發育超常的孩子除外)。
所以,教育孩子,還有很重要的一條原則就是“循序漸進”。要分階段地拓展孩子的潛能。 怎樣做才叫循序漸進,簡單總結就是兩條:
第一, 在大的培養路徑上,遵循孩子的成長規律,什麼年齡做什麼事,不同的階段抓不同的重點。
第二, 在具體的能力訓練上,練習強度由輕而重,緩慢升級。
孩子的一般成長規律是什麼?練習強度怎樣循序漸進地升級?大家可以閱讀我另外一篇文章“”。
同時,我們也要承認每個人的能力都存在一定的天花板,“循序漸進”並不意味著可以無限前進。
如果為了追求更優秀的成績去無限度地擠壓孩子的休息時間、睡眠時間,影響了孩子的身心健康,這確確實實就會“害了孩子”。
第三,培養孩子的“自我認知”力。
“自我認知力”強的孩子是什麼樣子的?
在我從事家庭教育的過程裡,還真接觸過不少。
有一個叫小琪的孩子,是我接觸過的自我認知力很強的孩子。
他從小學開始,就懂得自己安排自己的課外時間。
這個孩子的數學很好,身邊的師長都覺得他適合學奧數,衝刺競賽,上初中以後,小琪自己感覺精力不夠,堅決退了奧數班,專注於完成校內學習任務。
最後,小琪中考取得了年級第一的好成績。
我在養育兩個孩子的過程中,有時候也會陷入糾結。
比如,大寶川哥在晚上8點前就完成了學校作業,然後開始看課外書放鬆。
這時候我就會糾結:是應該讓他一直看課外書?還是建議他再學點東西?
我把自己的糾結告訴了川哥,川哥說:“我今天做題太多,腦子有點兒疲憊,再做題效果也不好,那本練習題我週末抽時間做。”
我相信孩子比我更瞭解他自身的狀態,我也相信他自己做出的選擇比我替他做的選擇更好。這樣我也就不再糾結了。 (如果父母孩子之間還是彼此不信任的狀態,那就先改善親子關係再說)
可見, 如果孩子有較強的自我認知力,他們知道自己需要什麼,適合什麼,怎樣的決定對自己更合適。 那麼做父母的就可以減少很多不必要的糾結。
讓孩子具有足夠強的自我認知力,學會為自己的人生做決定,並負責到底。這才是最終極的“為孩子好”。
如何培養孩子的自我認知能力呢?
首先,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不要把孩子的時間安排得太滿,不要對孩子控制得太死,多給留一點空間,讓孩子自己去思考,去覺查。
當我們發現孩子什麼也不做,就在一邊兒發呆時,也不要著急去打攪孩子,也許孩子的“自我認知力”正在發育。
其次,在進行親子交流時,家長少用祈使句、命令語,多使用啟發式提問。
“今天發生了這件事,你的感受是什麼?”
“你覺得怎樣做會更好?”
“你下一步的計劃是什麼?”
孩子會在思考這些問題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自己的自我覺察力和認知力。
如果家長習慣於直接給出命令和答案,孩子也就會習慣於接受安排,懶於自己思考。
另外,在保障安全的底線下,給孩子放權,讓孩子充分試錯。
最深刻的認知永遠來自於親身實踐 。
當孩子還小,父母還有力量給孩子提供“安全護欄”的時候,讓孩子在較為安全的範圍內去體驗、去試錯,他們的認知力也會隨之得到提升 。
一個小時候沒怎麼犯過錯的孩子其實是很可怕的,因為他沒有建立起對“錯誤”的認知,等到成年以後再去冒險、犯錯,風險就更大了。
最後,閱讀,也是提升認知力的有效途徑。無論對於家長,還是對於孩子,無論是課內閱讀,還是課外閱讀。
伴隨著閱讀的拓展,孩子的視野也會不斷拓展,認知也不會不斷提升。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孩子的閱讀進階跟認知力進階是同步的。
下面,我摘錄《溫和而堅定地養兒育女》裡一段關於閱讀的論述: 閱讀對於人類心性的修煉和認知的提升,可以分為不同的階段。
第一階段,純娛樂性的繪本、故事、流行小說,這是閱讀的起點,這個起點的功效在於培養孩子文字的敏感性。這個階段的閱讀可以引起孩子的思考,但思考欠缺深度,也欠缺廣度,有時會顯得矯情。
第二階段,閱讀傳統經典小說。當孩子把流行娛樂小說讀夠了,就不再滿足於簡單的人物結構,要閱讀智力含量較高的作品,諸如《紅與黑》、《巴黎聖母院》、《傲慢與偏見》、《基督山伯爵》、《飄》等經典名著。由於這類小說對人性剖析的比較深刻,尤其是書中有許多複合型性格的人,讓閱讀者的思想廣度大為提升,思考更加成熟理性。
第三階段,進入史哲領域。第二階段的名著經典,也會涉及到大量的史哲領域的概念,會觸發閱讀者新的閱讀敏感點,比如古希臘神話,黑暗中世紀。閱讀者在這個階段會把興趣轉向《理想國》、《利維坦》、《夢的解析》、《社會契約論》等等。這時候人的大腦開始體系化,在思維廣度上,閱讀者關注的不只是自我,也不侷限於周邊,他會把一個問題,放在開放的社會環境下考量。他們的對於生命的認知,生活的本質,也會有充滿智慧的解讀。
閱讀第四階段,進入思想領域。有了史哲的基礎,人們開始閱讀大量的思想典籍,比如卡爾.波普爾的《猜想與反駁》、《客觀知識》、《科學研究方法論》等。閱讀到了這一步,人的思維,已經不再停留於狹隘的利益和價值。而是更透徹地解讀每個事件背後的人性。
一般成年人能進入第三、四個閱讀階段,認知水平就已經相當高了。
作為未成年的孩子,閱讀能進階到第一、二階段,對他們的認知提升也會有很大的幫助。
當然這種閱讀進階,並不是家長可以強加的。孩子只有把低階的書讀夠、讀透,他的閱讀力和認知力,才足以讓他進入到高一階的閱讀。 這需要很多的時間。
因此,家 長不要把孩子的閱讀跟學習對立起來。
在孩子的學業還沒那麼緊張時,在距離那些決定命運的考試還有一定距離時,多給孩子閱讀的時間,這對孩子的整個人生都有好處。
如果看了上面的文字,您依然感到糾結,歡迎報名參加我們的線上家長課堂,大家一起學習,一起實踐,一起消除困惑和糾結 。
作者簡介
華川(川媽),著有《溫和而堅定地養兒育女—二胎媽媽正面管教踐行記》,《遊戲,破解教育難題的金鑰匙》。個人微信chuanhanma2
121我二胎備孕生女兒的“成功”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