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你好啊,我是大J,這裡是超實用的二條
每篇解決一個育兒小問題,當好媽媽,更當好自己~
週一的,提到到了“空心病”這個詞。
有朋友問,現在的孩子,明明得到了比前幾代人更多的關注,為什麼還會有那麼多孩子出現心理問題,到底要怎麼避免啊?
這倒讓我想起了之前發生在 我朋友身上的一個故事:
有時候,問題往往不是出在“做得不夠”,而是做的太多。當我們越在意什麼,孩子就越容易失去什麼。
01
“太滿”擠壓成長空間
朋友夫妻倆都是中科院高材生,工作也都很好,唯獨犯愁的就是自己的兒子。
花了很大的心思培養,孩子不但成績沒有起色,反而 完全沒了上進心,不管家長怎麼說,他都是一幅反正我已經爛透了的態度。
朋友實在搞不定,就帶著兒子進行心理諮詢。
諮詢師經過幾次和孩子家長的聊天后,給出的建議之一就是,父母,尤其是媽媽,停止對於兒子人盯人的監控,更加不要把孩子的生活事無鉅細地安排滿。
涉及到隱私,具體的內容就不展開了。
朋友 和我聊起這件事,說了這樣一段振聾發聵的話:
我兒子看起來是“問題少年”,但我現在才反應過來,是我們給孩子的空間太少了,他的所有問題都是在為自己的自由呼吸而做出的抗爭。
想想的確如此,現在不管家長還是老師,普遍有一個怕,就是怕孩子不做、怕他們無聊,怕他們無所事事,彷彿不幫助孩子安排好每天要做的活動就是“失職”。
而隨著孩子慢慢長大,他們就會意識到“自己”空間被擠壓,這時就進入到了一個兩難境地。
一方面孩子想要有自己的空間,一方面他們也不知道怎麼才能有“自己”空間。
於是,孩子沒有責任心和自驅力,甚至還會用叛逆來進行無聲地反抗。
恰恰就是我們的“盡職”,讓教育不留白,擠壓孩子的自我成長空間。
那麼問題就來了,如何掌握度呢?分享幾個我的心得吧。
02
逐漸慢一拍響應
所有對新手父母的育兒書都提過,對於孩子的需求要無條件響應。確實,這是孩子安全感的基石。
但我自己再回頭看,發現這裡面有個很大的誤區。無條件響應,並不意味著人盯人。
所謂無條件響應,這裡面有幾大元素:行動響應、語言響應和響應時間。
從新生兒一直到3歲左右,我們可以學習逐步慢一拍:從“第一時間行動響應”、慢慢過渡到“慢一拍行動響應”、然後就是“第一時間語言響應”、最後變成“慢一拍語言響應”。
就拿孩子會扶站還不會走路舉例,很多家長一看孩子會扶站了,馬上第一時間行動響應,牽著孩子練習走路。
但我們有沒有想過,如果我們慢一點點呢?如果我們只是用語言鼓勵呢?
讓孩子內心激發起想要走路的意識,讓他們去體會因為自己“想要做某件事”而勇敢邁出第一步,這樣的體驗不正是孩子內在驅動力的表現嗎?
可惜現實中常常是,孩子還沒想要獨立走,父母急不可耐地幫著牽著走。於是孩子的驅動力從來不曾被點燃過,反而愈發地依賴父母,“反正你們會幫我一切”。
學會放手,不僅僅是孩子獨立的過程,也是我們父母相信孩子的體現。
03
高質量陪伴下的留白
我一個朋友因為平時工作忙,週末就給孩子報了很多興趣班,結果6歲不到的女孩還總是說,媽媽從不陪我。
朋友也很委屈,覺得週末時間都給孩子啊。小姑娘直接說,你就是把我扔給了興趣班,沒有陪我。 你們看,孩子分得很清楚呢。
這也是我們經常有的 誤區,高質量陪伴並不等於滿滿當當的安排。
就像幼兒園的每日安排裡有個“自由時間”,我們家庭時光裡,也要安排出“自由時間”。
每天至少有30-90分鐘的時間,讓孩子來決定要幹嘛,而不是什麼都替孩子安排妥當了。
肯定有人要說了,那我不給他安排,孩子就過來和我說,媽媽,我好無聊啊,怎麼辦?
我們父母要學會適當享受無聊,也要適當讓孩子去體驗無所事事。
一開始,小D不適應,準確地說,我也是不適應的。但當我控制住“她需要我幫助,她不知道自己要幹嘛”這個念頭後,我真的發現情況並沒有那麼糟。
我發現,小D待一會後,如果實在無法忍受這樣的狀態,就會自己給自己找樂子。
有時就自己發明一個新遊戲自己玩,有時玩了一會還會主動“誘惑”我參與。當然,有時她也會就這樣什麼都不做,自己和自己待一會。
但不管是哪種情況,我都覺得特別寶貴。
這樣的一些獨處空間和漫無目的的時光,看上去沒有特別務實的作用,但其實有著最根本的用處:認識自己,成為自己。
小時候知道自己想玩什麼,長大後就能知道自己想學什麼,上班後就能知道自己想做什麼。
只有外面的世界安靜了,孩子才能學會靜下來了,這樣他們才有機會聽到自己的內心,才能瞭解自己。
04
允許有“浪費時間的傻事”
不知道你們發現沒,學齡是個分水嶺,最後這一點也是我的切身感悟。
孩子一旦接近學齡或者上學後,我們判斷事情的價值似乎只有一個緯度了,有沒有用,有沒有意義。
這也是我這幾年自己的心態轉變,以前做什麼事都是為了追求意義和價值,但後來我發現,體驗、感受、活著,這些本身就是意義的全部。
自己改變後,我看待小D的視角也轉變了。
我允許小D發呆,去戶外瘋玩,做手工,這些都是傳統意義上來說,一個小學生浪費時間的傻事。
其實小D自己也知道,有時還會問我,媽媽,我能做這個嗎?這個有點浪費時間。
現在我經常回應的是,喜歡做嗎?如果喜歡,那就做吧!喜歡,就不浪費時間,喜歡就是最大的價值所在。
現在小D也會和我說,媽媽,我想做,我喜歡做。那我就先把XXX抓緊完成,我就能做我想做的了。
我想這也是留白的意義所在吧,讓孩子發現,去抓緊完成自己必須要做的事,然後就有了更多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
這才是真正的“自律給我更自由”的要義所在。
而且, 人在發呆或者做“無意義”事情時,大腦中的“預設模式網路”(Default Mode Network,簡稱DMN)會啟 動,可以有效地降低焦慮和抑鬱水平,提高記憶力創造力,更有利身心健康。
為孩子的情感留白,他們才能有感知力;
為孩子的思想留白,他們才能有想象力;
為孩子的教育留白,他們才能有學習力;為孩子的童年留白,他們才能有生命力。
再忙也要留點白,留白,是大智慧。
這些年寫了2000多篇的文章
如果你的問題我沒來得及回覆
歡迎點選下方標籤直達相關內容找到答案哦
話題索引
按關鍵詞搜尋歷史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