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芽有話說:明天是洋蔥學園的雙十一福利,我爭取到了和首發福利齊平的優惠,活動期短,週一中午11點,姐妹們來直播間聽我跟大家詳細拆解洋蔥學園吧~
團購詳情:
課程反饋:
下面開始今天的正文~
“孩子的人生是曠野,不是軌道。”
這段時間,經常都想起這句話。
我家Joshua也快11歲了,所以很多跟著我一起過來的讀者朋友、學員朋友的孩子,也都逐漸長大了。
成長是個微妙的過程,我身邊的家庭關係也愈加多樣。有些父母和孩子親密無間,但有些則漸行漸遠,還有的水火不容。
後兩類關係的變化背後,是各項壓力、情緒波動或溝通不暢帶來的挑戰。這些挑戰常常讓家長深感心痛,內心充滿了自責與無力的情緒。
很多父母找我諮詢親子關係,傾訴著困惑與無助。
我始終覺得,能夠主動尋求幫助的父母不是因為他們養育失敗了,而是因為他們有勇氣去正視問題,這是非常重要的覺知力。
他們試圖在無助和痛苦中找到出口,渴望一種可以幫助孩子與自己都獲得成長的方式。
1
父母與孩子的情緒調節
為何息息相關
在諮詢過程中,我常常發現,儘管父母的關注點最初集中在孩子的表現上,但深入探討後往往會揭示出,父母自身的情緒問題其實是孩子行為的“隱性開關”。
就像我們即將開展的12月情緒管理營,第一週就會帶大家探討父母的“元情緒”,深入瞭解童年和過往經歷對養育的影響。往期學員也有人曾疑惑:“我只是想幫助孩子,為什麼需要探討我的家庭背景?”
其實原因很簡單:親子關係中的情緒共鳴影響深遠,它往往決定了你在上一代關係中情緒模式,是否能夠自然傳遞到下一代。
嬰兒精神病學專家丹尼爾·斯特恩就曾觀察過這個現象,你可能聽過的術語“媽媽話(montherese)“就出自於他的研究。
他發現,母親能夠讀出嬰兒最細微的情緒訊號,母親與孩子之間的相互作用深刻和持久。
當孩子年幼時,他們尚未完全具備處理情緒的能力,往往需要父母的幫助來理解並管理情緒。
這種情緒共鳴稱為“共同調節”。
如果這個過程從小建立得好,孩子在成年後會逐漸學會自我調節,發展出良好的情緒彈性。
然而,當孩子的某些問題勾起父母自身的童年記憶或情緒時,問題可能會變得複雜。
例如,若父母在自己的成長經歷中缺少傾聽和理解,可能也會難以幫助孩子共情。這往往會導致親子關係中的緊張與衝突。
2
為什麼一面對孩子
就難以遏制脾氣
我之前看過一個報道,丹尼爾·斯特恩在1990年接受《波士頓環球報》採訪時舉了一個例子。
他說,一個13個月大的孩子抓住了電插頭。就在一分鐘前,這位母親還沉靜而溫柔地看著孩子,滿懷愛意,然而那一刻,她突然變得憤怒,情緒激動、氣急敗壞。
幾年後,這個孩子聽到了一個邪惡女巫的童話故事,他突然發現——
“多年來他一直與那個女巫作鬥爭,他已經看到了他所愛的人變成了邪惡的東西。他完全相信這回事。他完全映射了這些。”
這便是情緒共鳴的“共同調節”失敗後,孩子眼中的母親形象。
有一位學員媽媽曾向我講述過她10歲兒子的困擾。
她的兒子在學校不聽話,經常打人、上課分心,弄得老師頻頻投訴。
孩子的班主任曾建議她不要對孩子過於嚴厲,但媽媽對此感到委屈,覺得老師在指責自己沒教育好孩子。
媽媽希望我能給她的孩子一些控制情緒的技巧,但在我們深談時,她在我的建議下去回憶起自己的童年。
她說:“我從小沒有表達憤怒的權利。我喜歡生活按照既定方式執行,這樣我才覺得有掌控感。”
媽媽很快意識到,她透過控制環境來壓抑對過去生活的不滿情緒,而這種控制也無意間延伸到了孩子身上。
與她不同的是,孩子沒有這種自我壓抑的心理負擔,因此他的憤怒直接而自然地表達了出來,而不試圖去隱藏或控制。
孩子之所以在學校表現不佳,是因為在家庭中情緒無法得到自然釋放。
他像一頭橫衝直撞的幼獅,用最本能、也最笨拙的方式宣洩內心的困惑與壓抑。
透過我們的溝通,媽媽逐漸理解了兒子反抗背後的原因,並意識到自己對控制感的需求正在影響親子關係。
她開始去學習尊重兒子情緒的方法,不再急於抑制他的憤怒,而是選擇以更包容的心態接納。
當媽媽開始用更平靜的心態和兒子相處時,孩子的行為問題逐漸減輕,彼此的關係也變得更加輕鬆。
她現在會不時地對我說,孩子變得多麼快樂、多麼放鬆。
每當這時,我都會提醒她,正是她的勇氣讓自己發生了改變,從而讓孩子也感受到了溫暖。
這種改變不僅幫助孩子擁有了更健康的自我認知,也讓他們在人際關係中更加自信、自在。
3
面對自己是很難
但不面對會更難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這句話在無數的親子關係中被反覆驗證。
我常常感到,在一地雞毛的關係中,那個勇敢邁出第一步、主動去解決問題的人,承受的壓力往往是最大的,也是最不容易的。
有時候我看到的是 被迫成長的孩子 ,孩子成了父母,無條件去接納自己情緒化的父母;
有時候我看到的是 終於覺醒的家長 ,家長含著淚跟我說不管如何我都要爬起來。
對於父母來說,改變親子關係的第一步,往往是面對自己的原生家庭。
這個過程就像“打碎牙齒和骨頭再重塑”的艱難,需要極大的勇氣和決心。
如果你也經歷這樣子的階段,以下是我的一些建議,或許可以幫助你在育兒過程中更好去處理自身的情感。
自我覺察:回顧童年,識別當時的情緒反應和習慣,瞭解它們如何影響今天的育兒方式。可以試著記錄下記憶片段,幫助自己更清晰地理清情緒。
接納與釋懷:理解自己當時的侷限性,接納那些過去的情緒,不再讓它們滯留在育兒關係中。
明確育兒目標:根據自己的價值觀和孩子的需求設定獨立於原生家庭的育兒目標,走出過往的模式,練習新的養育模式,去支援孩子成長。
學習新的應對方式:當孩子引發你的潛在情緒時,試著冷靜下來,深呼吸、短暫暫停,給自己緩衝的空間,理性地回應孩子。
尋求支援:多和有相似經歷的父母交流,多參加能對自己有啟迪的父母課堂,或尋求心理諮詢幫助,理清自身的情緒,為自己提供更多的情感支援。
4
孩子的人生是曠野,不是軌道
作為父母,你或許希望過孩子沿著軌道前進,不受挫折、不出岔子,然而,生活中不可避免會有波動和突發。孩子的人生是曠野,每一步都充滿未知。我們無法控制孩子的成長過程,但可以在生命延綿的曠野中,為他們搭建一座橋樑,讓他們在漫漫人生路上找到前進的方向。當我們真正接受這一點,並學會以開放的心態陪伴孩子,才能引導他們找到屬於自己的路。父母的共情和自我的成長,可以給到孩子更多的安全感和情緒支援。每一次的情緒共鳴,都是親子關係走向更深層連結的機會。
原創配圖:追光
希望可以對你有所啟發,互勉,萌芽。如果你希望提升孩子和父母的情緒管理能力,我接下來的親子情緒管理營將是你一個理想的選擇。在這裡,我們將提供專業的情緒管理方法,幫助家庭成員在溝通中更加理解彼此的情感需求,從而減少日常生活中的情緒衝突。我們的課程專注於實際操作,讓家長可以學習如何正確表達和管理情緒,培養更和諧的家庭氛圍。如果你也希望給孩子和自己帶來更高效的情緒調節方法,歡迎加入我們,一起成長,共同進步!
▽閱讀更多▽
▽親子情緒營(12月)招募▽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