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這樣一句話:朋友圈有三寶,點贊、代購、曬寶寶。
翻開很多媽媽的朋友圈,都會發現,孩子通常佔據“大半江山”。
娃小的時候曬吃喝拉撒,長大一點記錄日常玩耍;上幼兒園以後,那更是各種場景輪番上演,哭鬧、淘氣、得了一朵小紅花……
毫不誇張地說,即便我們沒見過那個孩子,透過媽媽的朋友圈,也能全方位瞭解他。
父母在社交平臺曬娃,記錄孩子珍貴的成長點滴,而這些資訊也將成為伴隨孩子一生的數字足跡。
只是所有的記錄,都是一把雙刃劍。
在網路背面,一旦這些資訊被有心人之人盯上,就會成為傷害孩子的“幫兇”。
上週,發生了一件驚心動魄的事,鄰居的女兒朵朵差點被騙走了。
原來是外婆帶著朵朵到廣場玩,看著朵朵和小夥伴玩得很開心,她就放心坐在長椅上,和其他人聊天。
不大一會,一個小男孩跑來對她說:“朵朵和阿姨走了,你不走嗎?”
外婆連忙朝孩子玩耍的方向看過去,不見孩子蹤影。
她急得差點哭出來,幾個男士見狀,一起幫忙找孩子,旁邊的家長打電話報了警。
慶幸的是,後來在停車場附近找到了朵朵,而那個帶走朵朵的人,也被警察控制。
外婆抱著朵朵,一邊心疼一邊責備:“你怎麼能和陌生人走呢?”
朵朵還沒有意識到危險,反駁道:
阿姨不是陌生人,她知道我是葵花幼兒園中班的朵朵,她還有媽媽和我們陳老師的照片呢。
後來從警察處得知,那個人是在商場的湊單活動中加了朵朵媽微信,平時在朋友圈收集了孩子的大量資訊。
當她看到當天朵朵媽髮圈曬女兒的行程,動了歪心思,才有了剛才的一幕。
這樣的事情,的確令人後怕。
很多時候父母覺得,我就發個朋友圈能有什麼問題,殊不知,所有的公開資料彙總起來,所暴露出的孩子的資訊量將超乎想象,而這會讓孩子的危險指數直線提升。
上海的李先生,就因為在朋友圈頻繁曬娃加炫富,被犯罪分子盯上。
孩子在哪兒讀書,幾年級幾班,就連孩子參加夏令營的時間,都被犯罪分子分析得清清楚楚。
他藉此要挾李先生轉賬170萬,還揚言如果不執行,會直接影響李先生一家的人身安全。
千萬不要以為,自己只是曬一下日常,不會有什麼問題。
網路時代,我們曬的內容越多,在別人眼裡就越透明,這無異於讓孩子在網路中“裸奔”,把孩子的安全防線一降再降。
父母要理性曬娃,不要因為一時的疏忽大意,讓孩子陷入危險境地。
“以後不許把我的照片發到網上!”朋友的女兒回家就和她喊起來。
原來女孩非常愛看書,看起書來就忘乎所以,解鎖了各種“奇葩”姿勢:
有時在衛生間裡,把書立在馬桶上蹲著看;有時鑽進衣櫃裡,在小空間裡躺著看;有時坐在椅子上,用腳把書固定在桌沿上看……
朋友覺得十分有趣,就隨手拍下來,發到朋友圈調侃:
看個書還有這麼多花樣,看我女兒的“七十二變”。
結果,第二天女孩到了班級,就有人叫她“悟空姐”,原來她的照片被同學看到並傳播開了。
女孩很生氣,不僅因為自己被取了外號,更因為她在家的狀態被人圍觀,她感到非常不自在。
其實,父母無意“惡搞”自己的孩子,但有時曬出孩子生活中的那些時刻,往往並不是孩子希望被別人看到的樣子,他們會擔心暴露短板、洩露隱私。
在《三聯生活週刊》上看過一個故事。
一個男孩不慎摔倒,磕掉了半顆門牙。
媽媽看到他滿嘴是血很緊張,但在發現並無大礙後,便拿起相機讓他呲牙拍照,還發了朋友圈。
男孩表示,媽媽的這一舉動讓他承受了很大的心理壓力。
他經常看到有人指著他的嘴笑得前仰後合,有時笑而不語,都讓他胡思亂想。
他內心裡亂作一團,“腦補”同學的父母是如何與孩子分享他的門牙窘態,同學又是如何在沙發上笑作一團的。
他也不再主動和同學說話了。
一個朋友圈,換來一個孩子的沉默,真是令人遺憾啊。
作家周國平說:
愛孩子是一種本能,尊重孩子是一種教養。
所謂的尊重,體現於在意孩子的感受,尊重孩子的隱私。
父母忍不住對孩子表達愛意的同時,也要留意內容是不是洩露了孩子的難堪隱私,暴露了他不想讓別人知道的成長糗事。
不要讓自己的朋友圈,成了孩子的“黑料庫”。
一次在校門外等孩子放學時,有家長吐槽,孩子長大了就像斷了線的風箏,不僅溝通少了,就連去哪都不和父母報備。
另一個家長也表示擔憂,有時打幾個電話都接不到,真怕她遇到什麼危險。
我旁邊的家長卻一點不擔心,得意地說:
我女兒也是,幸好我早早給她買了手機,她到沒事就發朋友圈,不用打電話就能知道她的動態。
聽她講完我沒覺得安全,反而認為很危險。
果然下週見面時她感嘆:“孩子經常髮圈真的不是好事,現在想想我都後怕。”
前幾天她女兒和同學聚會,本來說6點就能到家,結果8點還沒回,打電話也無人接聽,給她急壞了。
還好透過女兒朋友圈的蛛絲馬跡,在一個飯店找到她。
見面後女兒解釋,本來只想看場電影,後來有人提議吃飯,才結束得晚了。
而沒接電話是因為看電影時把手機調了靜音,忘了調回來。
雖然女兒沒事,她仍然心有餘悸:
我能找到孩子,如果是居心不良的人看到女兒的朋友圈,豈不是也很容易找到她?
她和女兒表達自己的顧慮,女兒不以為然:
我從小到大就全方位、無死角的被你曝光,現在不還是好好地站在這裡嗎?
她被駁得啞口無言。
有句話說:“父母是孩子的鏡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
如果父母經常在網路上極限曬娃,孩子便會認為這是一件稀疏平常的事,不會留意任何的安全隱患。
孩子的安全意識的建立,需要父母的日常叮囑和以身作則。
我們可以告訴孩子,在網路上不要輕易同意陌生人的加好友請求,即便是需要新增的人,也可以選擇不讓他看朋友圈;
不要透露自己的隱私,在公開自己行程的時候要遮擋關鍵資訊,不讓自己在網路中完全透明。
只有父母和孩子都提高安全意識,才能把危險關在門外。
曾看過一個公益短片,僅運用一張照片和AI,一個德國小女孩艾拉,瞬間就“長大”了。
成年艾拉對臺下的父母說:
那些上傳的照片,對於你們來說是珍貴的回憶,但對其他人來說,只是資料。
而對於孩子來說,那將是他們可怕的未來。
他的身份資料可以被盜用,用於任何能“盈利”的地方,輕則影響徵信,重則可能讓他為從未做過的事,遭受牢獄之災;
影片中他的人像和聲音,可以被別人合成為任何音訊,比如:“我有麻煩了,請給我寄些錢吧”,實施詐騙;
他的糗事、醜照可以被任何人儲存下來,被隨意惡搞,肆意傳播,成為要挾她的把柄和別人茶餘飯後的笑料。
父母是孩子數字檔案的建立者,也應該是孩子網路安全的守護者。要想保護孩子的數字隱私,父母在曬娃之前,要留意這三個方面:
第一,不透露孩子的生物學特徵資訊
曾有資訊保安專家說,除了我們能看到的資訊外,透過一定的技術手段,指紋、虹膜、位置等資訊都可能被人為獲取。
我們在曬娃時要儘量避免上傳孩子的正面清晰照,可藉助墨鏡、貼紙、特效等工具對眼睛、臉部進行遮擋。
還可以解鎖一些新的玩法,比如曬孩子胖胖的小手、玩耍的背影,用側臉,遠景、玩具等模糊孩子的資訊。
第二,設定分組可見
有人說“分組可見”是朋友圈最人性的功能之一。
網路世界魚龍混雜,平時可以將微信“好友”設定分組。在曬娃時,設定分類好友可見。
這樣簡單的一步,便可以遮蔽掉不熟悉的人和陌生人,讓孩子最大程度上免於曝光在危險中。
第三,尊重孩子的意見
曾經有人做過調查,20%的孩子對於父母在朋友圈曬出自己的各種內容都會覺得無奈,大約70%的孩子表示非常不喜歡父母發自己的糗照。
從心理學上來說,孩子自從兩歲起有自己的獨立意識,三歲以後有了羞恥心。父母以為的“可愛、好玩”,在孩子眼裡,很可能就是戲弄與羞恥。
父母在曬照時要詢問孩子的意見,畢竟他們才是主角。
點個“在看”,願父母都能找到曬娃和保護孩子隱私之間的平衡,快樂、安全地分享孩子成長的喜悅。
作者 | 時光嶼
主播 | 賞新晴,影片號:賞新晴讀書,公眾號:聽晴聲(ID:sxqreading)。
圖片 | 視覺中國,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十點君說
十點讀書「2025聽書日曆」全新上市啦~
我們從上千本好書中,精選365本經典之書,錄成音訊,專門讀給你聽。
每天20-30分鐘,聽完一部名著精華,在書中走遍萬水千山,探索生命的旅程,也讓大腦更加睿智通透~
365本經典好書+365本溫暖金句+365幅治癒插畫 ,每天一頁,遇見更好的自己。
十點讀書聯合人民日報出版社共同出品,品質有保障!
原價138元 ,十點全年超低價僅需79元! 現在下單,再 享受拍1發7特權 , 太超值了!
每個日曆能繫結3個手機號,可以全家一起聽,既是暖心陪伴,也是漲知識的寶典~
「 2025十點讀書·聽書日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