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Skin
審校|Ziv
“為什麼韭菜不能做成草坪呢?”這是來自《萬物》雜誌小讀者的問題,讓我們的編輯老師陷入了一些思索,所以……到底為什麼呢?
想要回答小讀者們天馬行空的提問,編輯老師也陷入了難題,可能需要先從“草坪草”有哪些草開始回答起。
既然都是綠色的長長的草,怎麼韭菜就不能做草坪草!|Wiki
草坪有許多功能,除了是一種綠化之外,還是人們休閒娛樂、做體育運動的場所。甚至在一些社會研究中,還是一種文化價值觀的體現。因此,選擇草坪草也需要根據不同用途來按需選擇。
比如,如果是為了美觀,可能會傾向於選擇較為纖細的草,而用於劇烈運動的草坪則需要一些“粗草”。每一種草類都適配著不同的降水和灌溉條件、不同溫度、土壤以及對陽光的需求。我國南方和北方種的就是2種不同大類的草,暖季型和冷季型。而同一個地方的不同地區,又根據機場、工廠、公園、馬路旁的不同環境分為不同的草種。
而現在,植物學家們還在不斷尋找更加經濟環保、耐受病蟲害和節省水的草種。因為首先,灌溉大面積的草坪的用水量巨大;其次,施加在草坪上的過量殺蟲劑、肥料等化學物質也是一種汙染,最終會流入湖泊河流和海洋。如今,已經有許多地方開始用原本是雜草的莎草屬植物植物替代草坪,它更加耐寒和耐旱,維護成本也更低。
原本是雜草,需要修剪和去除的莎草屬植物現在被當作了草坪草?|Wiki
我們生活中常見的草,比如說三葉草就是一種優秀的草坪草選手。首先它很耐旱,而且不會長得太瘋,不用經常修剪,甚至還能主動固氮,自己給自己“施肥”。不過,它不太耐嚴寒,所以生活在很北方地區的朋友們在秋冬應該就不太常見到它了,而且三葉草草坪也不太適合坐在上面野餐。
還有一種長得很像韭菜的,經常代替草坪的草——麥冬。它就十分耐旱耐寒,四季常綠,還能夏天開花、秋天結果,很有觀賞價值,養護簡單,因此價效比高。
這不是韭菜!而是麥冬,當然,我們常說的“麥冬”其實也是好幾種長得相似的植物,通常可以透過花的形態來分辨它們。|Wiki
因此,至於為什麼不用韭菜做草坪草可能也有了一些頭緒。韭菜的優點是耐寒、可以吃,可以隨時薅一把(不建議,至於原因,可以參見上週的文章:)缺點是喜歡陰涼,在陽光下會變黃,容易受病蟲害。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有特殊強烈的氣味,很難想象坐在韭菜地裡野餐的場景……
在一些西方國家,韭菜味的植物確實可以種在花園裡作為觀賞植物,比如遍佈歐洲的熊蔥,春季也會散發出韭菜味。而根據報道,深圳市羅湖區的淘金山綠道上,也曾種過一種和韭菜有點相似的植物——紫嬌花,它耐熱又好看,還能開花,是一種理想的園林植物。但它也會散發出一種和韭菜相似的味道,因此當地有些喜歡在街道上散步的人覺得“怪怪的”。
野韭菜(熊蔥)!如果在國外想吃韭菜了,可以試試這種植物,它嚐起來的味道和韭菜很像,但氣味比韭菜小。|Wiki
紫嬌花種在路邊好看!就是可能會有點韭菜味。|Wiki
因此,想要解答小讀者的問題,還真不容易呢,需要考慮方方面面的因素。不過,如果翻開今年1期的《萬物》雜誌,你能看到更加有趣的解答。
在【趣問萬物】欄目中,我們提供了一個機會——由小讀者來回答小讀者的問題,一起激發好奇心,探索那些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小讀者們也給出了非常有趣的回答:
每一期的《萬物》雜誌中,我們都會刊登一些小讀者的有趣提問和回答。
來自重慶的哈哈哈同學回答:
韭菜非常適合烹飪食物,如果用於鋪設草坪,可能會面臨被盜的風險。
(好有道理啊!誰也不希望自己家的草坪第二天發現被薅禿了……)
來自濟寧的曾同學回答:
因為韭菜太辣了,會把土壤辣死的,土壤被辣死了,別的農作物就無法生長了。
來自襄陽的朱同學回答:
韭菜一踩就爆漿了,就變成韭菜泥了。
可以說,這些奇思妙想的答案,和問題一樣有趣。
每一期的萬物雜誌中,我們都會收到許許多多有意思的問題和回答,比如,為什麼不用電鰻的電給手機充電呢?能打虎的武松,可以打敗棕熊或豹子嗎?蒼蠅為什麼喜歡搓手?(這個問題編輯老師有認真解答)
這些有趣的內容,盡在《萬物》雜誌。
萬物雜誌裡還有這些精彩的讀者活動!你最想參加哪一個呢?
雜誌中不僅有豐富好看的科學知識,也是各位小讀者互相交流、創作、提問、施展才藝的平臺。在這裡,你可以看到小讀者的提問、實驗、畫作投稿、策劃活動,還有機會加入萬物小編委會,和編輯們一起寫稿和採訪!
新的一年,我們還有許多精彩的活動等待著大家,關注萬物雜誌服務號。也歡迎你在評論區留言,告訴我們你最想參與的《萬物》活動!
更多精彩內容,都在
2025年《萬物》雜誌
現在訂閱全年雜誌, 可免費獲贈
萬物全年音訊節目
萬小物印章盲盒
還有更多好禮等你開啟!
參考資料:
[1]https://www.sohu.com/a/498058930_121119253
[2]https://armn.org/sedges-instead-of-turf-lawn/
[3]https://zhuanlan.zhihu.com/p/265058015
[4]https://sz.oeeee.com//202001/12/863669.
原創文章版權歸微信公眾號“把科學帶回家”所有
轉載請聯絡:[email protected]
凡本公眾號轉載、引用的文章 、圖片、音訊、影片檔案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因此產生相關後果,由版權所有人、原始釋出者和內容提供者承擔,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關注我們,點亮在看,分享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