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了,看到《證券時報》居然還在給A股洗地,可真的是有臉啊!
這種無知的作者,都能當證券時報的評論員,而且還能堂而皇之發表在全國性的、幾乎每個投資者都知道的《證券時報》上面,更顯得荒唐。
1)從1990年的100點來算,上證指數當時只有8只股票,這8只股票,到現在基本上都跌沒了,而股票指數的上漲,純粹依賴於擴容,從8只飆升到了現在的2296只,這種上證指數的上漲,根本不是股票在上漲,而是上市公司數量和市值規模的上漲,不是股民在賺錢,而是上市公司在吸血!
2)因為早期股票少,所以暴漲暴跌,1990年12月是100點,到了1992年5月,還不到一年半,就已經漲到了1235點(擴容和暴漲雙重加持),暴漲1135%,如果這算漲幅,那是不是可以說,A股整體有過一年漲10倍的經歷?
3)哪怕算上這個一年半漲11倍的經歷,當年的中國有幾個人炒股?能超過10萬人麼?誰賺到了這樣10倍的收益?12億人只有幾萬人得到了這種收益,有什麼意義?
還有,文章裡面,拿上證綜指,對比道瓊斯30指數、標普500指數和納斯達克100指數,這更是驢頭不對馬嘴。
人家是包含了30只、500只和100只股票的固定體積容器,你這卻拿著一個塑膠袋,不斷擴容注水,從8升一直注水到2.3立方米,然後還跟人家算容器總重量增長有多快?
真正想要具有可比性,應該是上證50對比道瓊斯30,滬深300對比標普500,創業板100對比納指100,中證1000對比羅素2000。
可是,這些有代表性的中國股市指數統計,都要等到2002年以後——因為,直到2001年我們A股的上市公司股票總數量才超過1000只,至於中證1000這種小盤股指數,只能到2004年以後,才有意義的資料。
換句話說,只有2002年之後,這些股票指數,才有那麼一點點的可對比性,真正具有較好的可對比性,其實應該等到2010年之後——因為,2010年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股票總數量超過了2000家,創業板也開通了……
不說那麼多了,先看一下,不考慮分紅的情況下,2002年迄今A股與美股真正的複合年化增長率(CAGR)到底差別有多大?
從2002年1月到2023年12月,滬深300指數和標普500指數收盤價分別是:
1222到3336,A股CAGR為4.67%;
1140到4783,美股CAGR為6.73%。
從2009年12月到2023年12月,滬深300指數和標普500指數收盤價分別是
3576到3336,A股CAGR為-0.49%;
1124到4783,美股CAGR為10.99%。
從2010年12月到2023年12月,創業板100指數和納指100指數收盤價分別是
1138到1810,A股CAGR為3.64%;
2218到16914,美股CAGR為16.91%。
從2010年12月到2023年12月,中證1000指數和羅素2000指數收盤價分別是
5156到5696,A股CAGR為0.77%;
784到2062,美股CAGR為7.72%。
以上有關CAGR的計算,美股按照美元計算,A股按照人民幣計算,沒有計算分紅。
隨便看一下對比資料就知道,證券時報的評論員,可真是有臉來對比美股和A股啊!
要知道,我還沒有考慮分紅的事兒,如果將分紅進一步計算進來,A股還要差得更多!
直接對比美股,就已經夠讓人生氣的了,如果對比本國貨幣的發行速度,更能看出來A股的混蛋之處。
1973年佈雷頓森林體系徹底崩潰,人類集體進入信用貨幣時代,貨幣增發進入快車道。
可以100%肯定的說,過去超過半個世紀的時間裡,不管美國還是其他任何國家,資產價格的上漲,相當程度上都是依賴於廣義貨幣發行量飛速增長而實現,並非是真的價值增長。
例如,過去的50年時間裡,美國的標普500指數名義價格從95點增長到如今的4780點,算下來CAGR是8.16%,而美國的廣義貨幣M2發行量,則是從8500億美元,增長到目前的20.8萬億美元,CAGR是6.61%。
也就是說,即便不考慮分紅,美股在過去50年的名義價格增長率,也輕鬆超過了美元廣義貨幣M2的增長率。
再來看我們的A股。
過去的22年時間裡,滬深300指數的名義價格從1220點增長到如今的3330點,算下來其CAGR是4.67%,本來就已經足夠低了。
可是,如果與同一時期的廣義貨幣M2增速相比,這個增長率,簡直就是十足的無恥了。
因為,就從2001年12月到現在,我們的廣義貨幣M2,從15萬億元起步,現在已經有291萬億元,增長接近20倍。
算下來,僅廣義貨幣M2的CARG就高達14.3%,可見滬深300的CAGR,差不多就相當於廣義貨幣M2增速的零頭……
作為中國最有代表性的大型企業股票指數,理論上說,滬深300指數成分股企業,在市場上獲得的基本都是壟斷利潤,結果還跑不贏貨幣發行增速,你們的錢都賺到哪裡去了?
另外,我還特意統計了2009年迄今滬深300的每股盈利(EPS)增長率,資料是5.14%。
過去22年,大多數時間中國中長期貸款利率基本都在5%以上,而滬深300指數,作為中國股市的頂樑柱(市值佔比超過50%),其中長期的CAGR和EPS增長率,居然還不如中長期貸款利率……
如果把滬深300指數整體視作一家公司,也就是說,從長期來看,該公司盈利增長率,還趕不上貸款的利率——真正的市場經濟中,這樣的公司,早就應該破產倒閉關門大吉了。
請問,這家公司的存在,有什麼意義呢?
專門為了融資,為了找股民吸血,為了找銀行貸款,為了揹負天量的債務還不上麼?
大家都知道,中國非金融企業整體債務/GDP的比率,幾乎是世界最高,如此之高的債務負擔,滬深300預期的中長期盈利增長率,都趕不上中長期貸款利率,A股還憑什麼上漲?
特別是,從2009年12月到現在,長達14年時間裡,滬深300指數從3576點跌至現在的3336點,不漲反跌,連信用貨幣都不如!
信用貨幣本身每年都在增發,都在貶值,可居然還有這麼一種資產,中長期看,連信用貨幣那點兒稀薄的價值都維持不住,這不是混賬麼?
這樣的股市,也就只能在跌到跌無可跌的時候,來個死貓反彈啥的,指望在這種股市裡,做什麼價值投資、長期投資,簡直就是故意讓人笑掉大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