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梁施婷 廣州報道
在12月3日舉行的2024年“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廣州)上,來自全球的知名政治家、學者就中國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展開對話。
如何理解中國的結構性改革?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用3句話概括。
“中國未來十年正處於結構性轉型的關鍵時期。無論是產業結構、消費結構、城鄉結構都有10到15個百分點的提升空間。”遲福林表示,以服務性消費為例,如果未來10年城鄉居民服務性消費從45%提升到60%,不僅是中國從製造業大國向服務創新大國轉型的重要標誌,而且將推動中國保持4.5%至5.5%的GDP增長率。這不僅對中國吸引外來投資有巨大的吸引力,而且將對全球新增增長貢獻仍然保持在30%左右。
“中國的經濟轉型有周期性矛盾,更重要的是結構性的矛盾。結構性矛盾不僅需要一攬子的增量制度政策,更需要農村改革的重要突破。”遲福林表示,當前中國面臨的核心問題在於城鎮化水平太低難以推動中國轉型的重大任務。2011年,我國工業化率達到高峰,而到2023年,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只有66.16%,戶籍人口城鎮化率是48.3%。如果未來10年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5%,至少產生數萬億元的消費需求,更重要的是拉動中國成為從農業大國,真正變成現代化的國家。
“中國的結構性改革具有深刻性、長期性、全面性。”遲福林表示,目前我國有2.98億農民工仍然沒有市民化,這個過程將產生16萬億元到20萬億元的投資需求,既需要中央政府財政投資,更需要國有資本參與;既需要農村的土地改革,也需要土地市場政策的調整;既需要搞活民營經濟,也需要補齊城鄉基本工資短板。
遲福林認為,城鄉公共服務短板突出,城市和農村在養老服務上差距15倍,農民工平均收入不到城市居民的50%,而農民工的儲蓄率是城市的兩倍。“所以結構性改革是解決中國總需求不足,解決中國結構性轉型,解決中國與世界關係的關鍵所在。”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