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做空害了A股?》一文中,我們討論了做空機制對中國股市的影響以及如何看待做空機制。
那麼,如何扭轉當下股市的困局?
不得不說,當下股市的問題是,政策市也趨於盡頭。
本輪“3000點被擊穿”問題逼近之時,央企領銜、政策出盡也難改頹勢。這不僅意味著政策市的邊際效應遞減,更標誌著量變轉為質變,不是換行情,而是換頻道、換玩法,由“政策調控”向“制度安排”切換。
說到底,股市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來自法治化、市場化、國際化的制度性變革。換言之,股市長牛大勢不在於做空或做多,而在於規則制度的完善程度,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上起決定性作用。
這恰恰也蘊含著中國股市由空轉多的三大空間。
三大空間
一、註冊制的“做深做實”。
註冊制的本質是以資訊披露為中心的稽核制度,處處昭示著“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燈光是最好的警察”。其中,註冊制既不是擴容,也不是“一注了之”,而是在法治化、市場化上下更大的功夫,上市可以很容易,但同時退市也變得“容易”。現實是,A股完成前四個1000家公司上市,分別用時約11年、9年、6年和4年,第五個1000家僅耗時約2年。價格由供求關係所決定,IPO供給過多吸血嚴重,導致有限的資金不斷流轉、分攤,股票的價值也就難以提高。
二、讓股民賺錢是標誌。
相比美國給股民創造投資價值,中國股市注重為企業融資抽血,卻讓股民充當韭菜。股民一旦“用腳投票”,股市就只有躺平的份。因此,讓股民賺錢,是檢驗中國股市轉向的標誌。此處的賺錢,並非沉迷投機套利所得,而是在股市與實體經濟關係的正本清源中獲利。如此一來,不僅倒逼資本市場在改革中“脫虛向實”,還能為股民分享公司的成功和財富增值。
三、超越工業經濟的資本規則,轉向科技經濟創新驅動。
傳統制造業主導時期的股民追逐資本,投資跟隨“龍頭”;網際網路經濟主導時期的股民追逐“商業模式”,投資跟隨概念。
而隨著科技驅動佔據主導,股市機制與科技創新掛鉤:既能適應科技創新,短期內容忍失敗、長期內又給予高回報,與雲計算、生物工程等高新技術企業前期投入大的特性相契合;又能率先進行企業創新,不止於同股不同權的股權創新,還在於最大限度地包容市場機制複式化、企業組織複式化等創新。
未來股市發展的焦點
綜上,中國股市要扭轉頹勢,不止於警惕做空,更在於由政策調控向制度安排切換。基於此,未來資本市場將淡化“救市導向”,把焦點對準市場化機制預埋上:
一是將在對外資市場化開放的同時,內建套利空間和槓桿次數等紅線規則。
把波動風險掌控在可控範圍內,以實現國內外證券市場的相對穩定。以滬港通、深港通為例,設計之初就有規定,若某個外資大進大出造成股市大幅波動,則暫時停止其交易;還需保持每日進和出的額度,若進來500億元,出去的總額不能超過420億元,從而起到防範作用。
二是將搭建“進出有據”機制,透過入市、退市的增減掛鉤,實現上市公司的佔補平衡。
即在保持上市公司總量基本不變的前提下,按照“佔多少,補多少”的原則,這邊入市,那邊退市,實現股市總量的平衡替換。屆時,IPO擴容的同時,股市也將等量出清,這將成為常態。
例如,以鎖定股市總量5500家為前提,當下A股退市率約1%,若提升至發達國家股市最低退市率6%,屆時將有330家處於流動中。
三是將實行IPO掛牌機制,搭建社會舉報與企業自證的市場化平臺,對全社會公示。
即在上市公司IPO之初,把監管權利放給股民。讓股民進行全社會舉報,當股民對那些股價畸高、帶有資訊誤導之嫌發出疑問時,申請上市的企業進行自我舉證、自證真偽。
一旦舉報成功,則獎勵給舉報人,並針對相應企業進行罰款。
總之,如果說中國股市30餘年經濟改革史留下了3座豐碑(上世紀90年代滬深交易所的設立和執行、2005年的股權分置改革和2019年的註冊制改革),那麼如今“3000點保衛戰”相當於從問題倒逼A股實質兌現市場化改革。
幸運的是,中國正以脫胎換骨的方式孕育自己的內生性發展動力,從本世紀初的“5+1”版本升級到新的“6+1”版本(大基建、後工業、新能源、新三農、數字化、綠色化+世界經濟安全島的特殊地位)。
在此過程中,判斷股市形勢,不僅要看結構變化,還要看綜合質量,屆時,諸如誰在做空等種種焦慮也將消解於無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