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過得好快啊。
2023年已近尾聲。
這一年,很多人的收入都受到經濟衰退的影響。
我們家也是其中之一。
今年這個狀態,讓我更加明白了理財的意義。
就像《理財就是理生活》的作者艾瑪·沈說的,理財的目的,不是賺大錢,而是賺資產。
透過購買資產,搭建被動收入體系,讓收入多樣化、可持續化。
這才是度過經濟衰退最好的辦法。
哪怕被公司降薪裁員,我們也還能有收入,還能正常過日子。
而想要搭建被動收入體系,存錢是第一步。
2024年,就讓我們一起聰明存錢吧。
1)樹立正確的認知:買買買並不能獎勵辛苦工作的自己。
工作這麼辛苦,自然要對自己好一點,買!
人活一輩子,不就為了享受嗎,買!
我們都喜歡用消費來獎勵辛苦工作的自己。
卻又因為消費,不得不繼續辛苦工作。
這到底是獎賞還是懲罰啊?
尤其是很多東西買回來後才發現,自己並不需要,根本就用不上。
為這些不需要用不上的物品辛苦工作,怎麼能叫獎賞呢?
反正我覺得是懲罰多一點。
2)降低與商品的接觸頻率,就能無痛省下很多錢。
人是視覺動物。
看得越多,慾望越多,買得就越多。
反之,看得越少,慾望越少。
未來一個月,你可以試著挑戰一下——不看購物軟體,不逛街,不刷短影片直播。
去做其他不與商品接觸的事情——讀書、聽播客、陪伴家人、運動、公園散步……
一個月後再看看錢包能鼓起來多少?
3)發工資後,先支付自己,再支付別人。
經常有人問:就是忍不住想買怎麼辦?
手裡沒錢了,自然就能忍住不買。
所以,收入到手的那一天,請立即存起一部分錢。
然後忘記這筆錢的存在。
再用剩下的錢來消費。
手裡的錢不多,自然不會亂花啦。
4)區分“需要”和“想要”,儘量只買需要的東西。
區分“需要”和“想要”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以參考一下下面4個原則——
一,注重品牌而非注重品質,就是想要。
二,買了不用的東西,就是想要。
三,買的數量過多,就是想要。
四,跟風趕潮流,就是想要。
下次買東西前,不妨先想一想,是需要還是想要呢?
如果是想要,延遲一段時間再做決定。
很多人今天特別想買,一個星期後就不再想要了。
5)擇友而交,減少消費壓力。
一個人時,相對容易做到節制消費。
一群人時,則很容易迫於面子、氛圍等影響而被裹挾著“破戒”了。
所以,平時要多結交有良好消費習慣的朋友,儘量遠離喜歡攀比炫耀的人。
這樣就可以避免超出自己的實際消費能力。
另外,跟朋友聚會也不一定就要去商場、火鍋店這些消費場所。
可以選擇快樂感相似,支出不同的專案——比如:爬山、看展、逛公園等等。
6)找到替代的方式,消費降級但生活品質不降級。
比如說,自己手作奶茶,代替外面的奶茶,又便宜又健康。
又比如說,培養一些低成本的興趣愛好,做義工、郊遊等,代替買買買取樂。
不僅可以讓生活豐富起來,還可以緩解工作壓力,放鬆心情,以及填補內心的空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