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波兒行業巨擘的大股東和投資人,紛紛在年前高位套現。
2024年11月20日晚間,A股迎來一則引人注目的訊息:上市公司君正集團第三大股東,78歲的老太太田秀英,計劃在未來幾個月內減持公司股份不超過2.53億股,預計套現總額將超過13億元。理由是個人資金需求,為自己的晚年生活提供充足保障。
每年歲末年初,有關上市公司大股東“減持套現、準備過年”的事情都屢見不鮮。
2024年,A股在整體震盪上行的趨勢中,大股東及重要股東減持更是成為市場焦點。據統計,全年共有1668家上市公司重要股東進行過減持,涉及金額累計高達1701億元。僅春節前一個月,就有近500家龍頭股企業重要股東發生過減持行為,合計淨減持約150億。
最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減持股東中,不僅有佔據創投圈半壁江山的網際網路巨頭,典型如阿里、等清倉或降低已投企業的持股比例。真正讓投資者坐立不安的還有多家央企、國企和大型基金在紛紛減持。包括作為支援戰略新興產業發展的國家大基金,年中就減持了中電港、聞泰科技、中國西電等多家上市公司。此外,九號公司原始股東紅杉、順為等多家機構紛紛減持退出,以及加華資本宋向前對東鵬飲料約19億減持套現都引發了行業關注。
當然,股權轉讓是常見的股票交易方式,體現了投資人對公司未來業績以及個人融資要求的差異。從披露的理由來看,多是為了滿足個人資金需求,有的則是基於企業業務調整、資產盤活、產業結構最佳化或整體發展戰略的考量。而這些被減持的股份,既有IPO前就已持有的原始股,亦有公司上市後透過股權激勵計劃獲得的限制性股票等,來源多樣。
但無論如何,當減持數量較多,套現金額較大,尤其機構投資者們集體“逃離”,一定會加劇A股市場的恐慌情緒。
騰訊、阿里套現百億
聚焦主業開啟“賣賣賣”
2025年第一天,阿里釋出公告,以最高約131.38億港元,每股1.75港元的價格,向德弘資本出售大潤發母公司高鑫零售全部股權,合計佔高鑫零售已發行股份的78.7%。而在半個月前,阿里以74億元銀泰100%的股權出售給“由雅戈爾集團和銀泰管理團隊成員組成的購買方財團”,錄得虧損約93億元。再深挖一下,自2024年2月以來,阿里減持了B站、陌陌、網易雲、小鵬汽車、快狗打車、光線傳媒等多家公司。僅小鵬汽車減持套現約百億,回報率超320%。阿里內部人士表示,“從過去買買買到現在賣賣賣,阿里正在有序退出部分已投資產,聚焦核心業務的訊號越來越清晰。”
2024年,阿里發展的主題之一就是減持。開年1個月內4次減持快狗打車。之後3月淘寶中國計劃出售小鵬汽車3300萬份美國存托股(ADS)套現約23.2億元。不到2天,阿里又被爆出售B站潛在變現3.578億美元。也就是說,不到一週阿里計劃套現6.798億美元,約48.97億元。5月份,阿里出售寶尊電商14.4%股份。9月份減持網易雲音樂H股總價達到5265萬港元。阿里和雲鋒基金曾向網易雲音樂投資7億美元,公司上市前,分別持股9.98%和4.99%,位列第二、三大股東,網易雲音樂在港上市後,阿里方面就曾多次減持。當然,24年在清理被投公司方面,最受關注的莫過於出售大潤發,套現約131億港元。 近年來,阿里不斷瘦身,目的是為了更加聚焦電商基本盤和核心業務阿里雲。從財報披露來看,2024財年前9個月阿里共完成17億美元(約122.4億元)非核心資產的退出。而早在2023年阿里還陸續減持了光線傳媒、華誼兄弟、快狗打車以及商湯科技,23年底為完善組織架構更是一口氣“清倉”圓通速遞、美凱龍、麗人麗妝、分眾傳媒、千方科技、美年健康、居然之家7家上市公司,而這七份轉讓總價也揭示阿里浮虧了70億。
無獨有偶,另一家網際網路巨頭——騰訊也在縮減或出售非核心資產,“聚焦主業,降本增效”正是馬化騰在年會上講話的核心關鍵詞。而在節前,騰訊對微盟集團和優必選進行大幅度減持,總計套現16.6億港元。2024年12月29日,優必選迎來上市一週年,其股份正式進入解禁期。然而也是在這個特殊日子,優必選重要股東們紛紛“拆夥”,股東王琳在2024年12月30日至2025年1月2日多次減持,累計套現超過1.6億港元。同時2024年12月底,股東夏佐全也出手了200萬股優必選股權,套現金額約1.12億港元。
在移動網際網路紅毯緩緩鋪開的黃金時代,阿里、騰訊等手持大量資金掃貨一二級市場,這些業務可以說帶來了相當程度的財務回報或協同價值。但在過去兩年,資本市場不景氣,部分業務虧損,可預見的週期裡很難帶來更高商業回報。在聚焦主業的大背景下,部分業務真到了退出時刻。
如今,A股正經歷一場不小的風暴。除網際網路行業外,各上市前的PE/VC,以及實體行業的巨頭也在延續減持趨勢,包括傳統家電行業的美的、海爾、京東方;低谷中的萬科、碧桂園、格力地產;零售行業的蘇寧、國美、永輝超市。隨著經濟增長的收斂,留給企業的機會已經不再那麼多,當內卷不斷加劇,對企業的核心要求也在持續提升。
A股全年套現1700億
有人歡喜有人愁
2024年,A股市場的關鍵詞,“減持”赫然在列。尤其9月份以來A股迎來一波強勢行情,上證指數一路從2700點一路衝高至3600點關口。不少公司股價大幅上漲,股東減持的浪潮也隨之而來。資料顯示,春節前一個月近500家龍頭股企業的重要股東發生過增減持行為,合計淨減持約148億元。
比如,中科曙光第一大股東中科算源減持2926萬股(上限),預估減持金額達到18.35億元。醫療器械生產企業安傑思兩股東——新建元和天堂矽谷,同時減持,合計佔總股本達3%,涉及金額1.35億元。安傑思是國內首批向歐洲出口止血夾產品的企業,市場佔有率較高,2023年5月上市,2024年8月即被大股東大幅減持過4%;化學製藥企業、國內龍頭奧賽康也被中億偉業和蘇洋投資兩大股東聯合減持,合計減持金額高達3.49億元。此外,國內烘焙企業元祖股份的兩大股東蘭馨成長和蘭馨管理,合計減持金額預估1.59億元。大資料基礎軟體開發商星環科技,大股東林芝利創也是一次減持超億元;射頻微波MLCC市佔率國內第一、全球前五的達利凱普,大股東磐信投資大幅減持4.5%,涉及金額接近3億元。盛科通訊的第一筆股票被國家產業投資集團進行了大規模股權轉讓,總共減少1230萬股,約10.82億元。
春節前,貝泰妮披露了第三大股東廈門臻麗諮詢有限公司(下稱“臻麗諮詢”)最新減持計劃實施進展,在2024年11月10日宣佈減持後近兩個月時間內累計減持,佔公司總股本的1.33%。臻麗諮詢的控股股東董俊姿是貝泰妮集團聯合創始人。此前臻麗諮詢已經完成3輪減持計劃,累計套現約12.79億元。
相較於臻麗諮詢,貝泰妮第二大股東——天津紅杉聚業股權投資合夥企業(下稱“紅杉聚業”)更早進行大刀闊斧式減持。2024年11月實施的最新一輪減持計劃中,紅杉聚業累計減持1263.88萬股,套現6.54億元。貝泰妮上市後,紅杉聚業作為2014年參與公司天使輪融資的機構,持股比例為21.58%。2022年4月-6月,紅杉聚業累計減持1694.4萬股,套現31.39億元;2022年9月至11月中旬期間,紅杉聚業合計減持1270.8萬股,合計套現18.26億元。透過這三輪減持,紅杉聚業共套現56.19億元,持股比例下滑至11.66%。
記者查閱多份帶有減持字樣的上市公司公告,被減持股份多數是來自於公司首次發行的股份,而對於減持公司股份的理由,主要是個人資金需求。不過,也有上市公司董監高或股東在釋出減持計劃後並未實施減持公司股份,眼看著減持結束時間將至,只是按照規定進行公告,對於是否繼續減持,上市公司並未詳細闡述。
因離婚分割
仍需遵守減持限制
大股東減持常被視作負面訊號,可能引發股價下跌,損害公司市值、市場形象和投資者信心。而且,減持後公司股權結構改變,可能進一步影響決策過程,甚至影響公司融資能力和經營穩定性,降低投資者信心,增加融資成本,使經營決策更加謹慎或延遲。為了維護資本市場的健康穩定發展,證監會近年來陸續釋出了一系列減持新規,旨在嚴格規範大股東、控股股東和實際控制人的減持行為。特別是2024年5月釋出的《上市公司股東減持股份管理暫行辦法》及其配套規則,對違規減持行為加大了處罰力度,並明確了繞道減持的約束措施。這些政策的實施不僅有效減少了市場的資金流出壓力,還促進了市場的長期穩定發展。
其中,嚴格規範大股東減持,明確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在破發、破淨、分紅不達標等情形下不得透過集中競價交易或者大宗交易減持股份。也就是公司股價跌的太狠,分紅不行的,實控人都不能減持。這就要求實控人一方面做好公司市值管理,另一方面提高分紅,讓投資者受益。此外,要求協議轉讓的受讓方鎖定六個月;明確因離婚、解散、分立等分割股票後各方持續共同遵守減持限制。簡單明瞭,協議轉讓,無論是離婚還是無償轉讓,想立馬減持必須鎖定6個月,其實是緩解了對市場的即刻衝擊效應。
再有,明確司法強制執行、質押融資融券違約處置等根據減持方式的不同分別適用相關減持要求,禁止大股東融券賣出或者參與以本公司股票為標的物的衍生品交易;禁止限售股轉融通出借、限售股股東融券賣出等。這就意味著上市前投資者以前可以透過限售股轉融通規避限售股禁售期提前套現的路給堵上了;大股東想賣就預披露,想融券做空不可能。
值得注意的是,關於上市前投資者減持,針對的則正是PE/VC以及大股東等上市前投資者,無論大股東還是其他股東,透過集中競價減持上市前股份3個月內不得減持公司總股本的1%。此外,減持浪潮並未侷限於某一特定產業,而多是出現在醫藥、機器人等行業,也反映出投資者對各產業發展的態度在不斷轉變。尤其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科技創新等因素作用下,部分傳統公司的經營模式與發展方式受到衝擊,也是減少股權比例的一個重要因素。
對於違規減持行為的打擊是2024年監管層的一項重要工作。年內,證監繫統共開出了200多張罰單,針對違規減持行為的處罰力度明顯加大。這不僅震懾了一些試圖透過違規減持獲取不正當利益的股東,也進一步保護了中小投資者的合法權益。儘管減持規模有所減少,但部分上市公司的大股東依然選擇了在合適的時機進行減持。例如,長青科技、恆銘達等公司在股價上漲期間公佈了股東減持計劃。這些減持行為在短期內對股價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但從長遠來看,合理的股權流動有助於最佳化公司的股權結構,提高公司治理水平。
從歷史經驗來看,大股東減持並非什麼新鮮事。早在2015年的股災之前,也曾出現過類似的大規模減持潮。當時,許多上市公司的大股東和高管在股價高位時選擇了減持,這被認為是引發股災的重要因素之一。不過,我們也不能簡單地將歷史經驗套用到當前情況。每一次的市場環境都是獨特的,背後的邏輯也各不相同。這次的減持潮,很可能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從宏觀經濟環境來看,當前我國經濟正處於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在這個過程中,一些傳統行業面臨著巨大的轉型壓力,而新興產業又需要大量資金支援。一些大股東選擇在股價高位時套現,將資金轉向其他更具潛力的領域,也是可以理解的。
隨著監管政策的不斷完善和市場環境的持續最佳化,預計未來A股市場的大股東減持行為將會更加規範透明。同時,投資者也應保持理性態度,關注公司的基本面變化以及行業發展趨勢,做出科學的投資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