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也要造新能源汽車了?2024年1月4日,富士康在鄭州新設造車公司,註冊資本5億元,主要負責新能源汽車製造、銷售等業務。
郭臺銘的造車執念,真不是一般的深!而隨著技術發展,行業之間的壁壘也越來越模糊化,尤其是電動汽車產業,原本和汽車八竿子打不著的品牌,都紛紛投入電動汽車的研發製造領域。富士康最近也是動作頻繁,在鄭州新註冊了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公司,正式進軍電動汽車製造領域。這會是富士康的新機遇?還是又一次滑鐵盧?
科技企業,還是血汗工廠?
說起富士康,絕對是一個矛盾的綜合體,它既是全球領先的科技企業,又是打工者心目中的血汗工廠。
富士康是全球最大的代工巨頭,是手機最主要的代加工工廠,同時還為其他很多品牌手機提供零部件或代加工服務。
成立於1974年的富士康,經過50年發展,已經成為一個擁有70萬員工的大廠,客戶群更是遍佈全球,包括蘋果、等手機品牌,都與富士康有著長期合作。
除了手機之外,富士康的組裝業務還涉及電腦、平板等電子產品,是全球電子產業鏈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2022年9月,富士康一度想進入晶片製造業,進一步延伸其現有業務鏈。為此富士康聯手印度的 Vedanta 公司成立一家合資企業,建設半導體和顯示器製造工廠。
後來因為種種問題,富士康於2023年7月宣佈退出該項計劃,兩個月後又拉上意法半導體公司,準備在印度建立一座半導體工廠。
雖然富士康服務的客戶,都是高階科技類企業,自身也想涉足半導體制造,努力把自己打造成高科技企業,但在打工者心中,富士康一直都是一座“血汗工廠”,我國的打工者如此評價,印度的打工者也是類似評價。
坐實富士康“血汗工廠”之名的,一是出現過員工“13連跳(跳樓)”事件,二是大量僱用在校學生。
自2010年1月至5月期間,富士康位於多地的工業園區,出現了震驚全國的“13連跳”事件。
短短4個月時間裡,13名員工彷彿事先約好一般,先後跳樓自殺,其中大部分都是20歲上下的年輕人。
事件發生後,富士康也採取了很多措施,預防再次出現類似事故,不過依然擋不住員工自殺的念頭。
最近一次富士康員工跳樓發生在2020年3月。當時,鄭州富士康有關部門證實,一位男性勞務派遣員工,從鄭州航空港區富士康員工公寓樓11樓跳下,當場身亡。
除了員工頻繁跳樓外,富士康另外一個讓人詬病的地方在於大量僱傭廉價勞動力。每年寒暑假期間,富士康都與很多職業學校合作,以“社會實踐或實習”的名義,從學校招收大量學生進入工廠幹活。
這類招聘,富士康與學校直接敲定,根本由不得學生選擇。他們以臨時工的身份走上組裝流水線,幹著和正式員工一樣的工作,卻拿著微薄的報酬。
給錢少也就罷了,還不把學生當人看。富士康及其客戶亞馬遜在衡陽的工廠,就傳出大罵在校實習生並強迫其加班的醜聞,因此遭到全網聲討,徹底坐實了“血汗工廠”之名。
電動汽車沒門檻?富士康也要搞?
代加工的活,從來都是一個利潤很低的行當,顯然已經無法滿足郭老闆的胃口。再加上被馬斯克狠狠鄙視了一把後,郭老闆再也按捺不住自己躁動的心,不蒸饅頭爭口氣,郭老闆也要涉足電動汽車領域。
作為世界首富,馬斯克大部分時候都是口無遮攔,想到什麼就說什麼。當然,咱們普通老百姓也只能說人家有錢說的都對!
2015年,馬斯克在接受德國媒體採訪時聊起電動車的話題,他很直白地表示,電動汽車比智慧手機和手錶等電子產品要複雜得多。
如果馬斯克只是說到這,也沒人能直接反駁這種觀點,畢竟電動汽車確實比智慧手機要複雜,但接下來半句話,深深刺激到了郭老闆。
當時馬斯克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就拿富士康做例子,稱“不能要富士康這樣的供應商造一輛車”。言外之意就是富士康只能加工一下智慧手機,幹不了造車這麼高階的活。
馬斯克如此評價富士康,郭老闆還暫時能忍,畢竟馬斯克確實比他牛。但也許是受老闆的影響,特斯拉汽車工程總監竟然也跳出來指摘富士康。
2018年,工程總監評價富士康依靠使用大量人工來實現規模經濟,言外之意即這是一個勞動密集型企業,類似的模式可以為蘋果提成產品,但無法適應特斯拉,因為他們(指特斯拉)的產品更復雜。
被首富鄙視一次也就罷了,現在連首富手下的小蝦米也瞧不上自己,是可忍孰不可忍,在郭老闆看來,電動汽車不過是裝了四個輪子的手機,自己能代工世界最好的手機,自然也能造更好的汽車,郭老闆有了自己造車的想法。
當然,嚴格說起來,郭老闆也不是一時頭腦發熱,純粹為了別人的幾句點評就一頭扎進電動汽車行業,早在十幾年前,富士康就有業務板塊與汽車製造相關。
2005年,富士康就收購了安泰電機,這是臺灣當地四大汽車線束廠商之一。從這時開始,富士康就踏入汽車製造領域。
作為臺灣比較有影響力的汽車線束廠家,安泰服務的客戶包括大眾、福特、日產等知名品牌。藉助安泰電機的銷售渠道,富士康和知名車企搭上關係,逐步積累產業經驗。
2010年,富士康成為特斯拉供貨商,主要負責生產觸控式螢幕面板、聯結器等零部件,在特斯拉整個製造過程中,只佔據很小的一部分。
2013年,富士康又成為寶馬、賓士等車企的合作伙伴,為對方提供車載娛樂電子裝置。可以說,富士康半隻腳已經邁進了汽車製造領域,但也僅限於零部件製造,並沒有整車生產經驗。
屢敗屢戰,坎坷造車路
2015年被馬斯克打臉,再加上為客戶提供汽車零部件利潤越來越低,與其為別人作嫁衣,不如自己造車,上下游利潤全部拿到自己手中。
郭老闆想法是很美好,但現實卻很骨感,新能源汽車行業的飛速發展,完全超出了郭老闆的預計,他三次入局,三次鎩羽而歸。
最初,富士康聯合北汽,共同打造電動汽車租賃平臺。當時雙方商定,由北汽提供車輛,富士康負責搭建租賃平臺。
然後租車業務並不順利,平臺在爆虧千萬之後被迫關閉,北汽出售股權,最終不了了之,富士康第一次搞整車業務,以失敗告終。
也正是因為這次不愉快的經歷,才有了馬斯克對富士康的無情嘲諷。郭老闆痛定思痛之後,決心捲土重來,別人能幹的事,憑什麼我郭臺銘不能幹?
2015年夏,富士康聯合騰訊、和諧汽車,共同成立了和諧富騰投資集團,投入10億元巨資,同時還拉來多位行業大佬。
這些大佬包括英菲尼迪中國總經理戴雷、沃爾沃中國執行董事付強、原寶馬 I8 專案負責人畢福康。業內大佬加盟,郭老闆以為這次肯定大事可成。
從資金到技術,和諧富騰都擁有超一流的配置,當時的蔚來、理想、小鵬等造車新勢力,和這一比簡直就是草臺班子,和諧富騰被業內廣泛看好。
被寄予厚望的和諧富騰,後來的發展卻讓人大跌眼鏡。成立一年後,三家投資企業就因為發展方向問題鬧起矛盾,富士康和騰訊先後退出,造車夢再次夭折。
更絕的是,富士康經歷此次失敗後,公開宣佈不再嘗試汽車整車製造專案。當然,立下的Flag就是要用來打破的,富士康也不例外。
2021年,富士康又聯合納智捷母公司裕隆汽車,搞了一家名為“鴻華先進Foxtron”的公司,這一次合作同樣野心勃勃。
合作剛開始,雙方就推出了五款新車,參考特斯拉的成功經驗,命名為Model B、Model C和Model T等。26個因為字母,被特斯拉用了3個,還剩下23個可以給鴻華先進Foxtron使用。
在當時的宣傳中,Model C是重中之重,計劃2023年四季度量產,2024年初交付使用者。當時設想得很美好,現在已經到了2024年1月,Model C依然沒有任何訊息。
在Model C失去了蹤影之後,富士康又開始了第四次造車嘗試,這就是今年初在鄭州設立的造車公司。
屢敗屢戰的富士康,這次能否在汽車製造領域翻身,目前來看尚屬未知數。根據它以往的尿性來看,這次估計也是雷聲大雨點小,很可能就是給第五次嘗試,積累一點不太成功的經驗。
你認為富士康這次能夠撼動特斯拉的地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