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指出的是,1月26日,曾承諾將會出具公告解釋說明的藥明生物,之後並未出具公告。而在此次國外“提案”風波的另一頭是基因檢測板塊,華大基因、湖大製造此前也已作出回應,同樣沒有效果。
就在國外“提案”訊息發酵當日,華大基因與紛紛做出回應。
1月26日,華大基因稱,公司注意到了美國擬提相關生物安全法案,但不認為公司今天股價走勢與該法案有直接聯絡,公司管理層會對這一事件進行評估、討論,後續若對公司業績造成嚴重影響,不排除會與美方主動溝通,若法案未來出臺對公司業績產生了不利影響,公司也會披露。
華大智造隨後表示,就美國相關生物安全法案提案對公司的影響和公司的應對措施,公司正在核實、評估。
1月28日,華大智造釋出澄清公告稱,目前該草案尚處於提案階段,且對於公司的指控存在多處事實錯誤,後續可能被修改或終止,能否形成法律尚存在較大不確定性。
華大智造還表示,在發展過程中,公司嚴格遵守運營市場所在地的各項法律法規,高度關注資料安全和隱私保護。作為基因測序行業上游裝置提供商,公司業務環節不涉及資料收集行為,且客戶基於公司測序平臺所產生的資料均由客戶自行收集、儲存、處理及管控。公司將持續關注事件發展,及時評估、核實此事件對公司的影響,及時履行資訊披露義務。
但無論是藥明康德的澄清公告,還是千人電話交流會,都沒能讓公司股價止跌,華大智造作為本輪風波中心的成員之一,兩度回應,股價跌幅更甚。
CXO板塊隱憂重重,華大智造欲拓展在美業務
確係藥明康德、華大智造所言,從議案到有相關法律落地,不僅流程漫長,而且透過率也不高。
公開資料顯示,本次涉及的兩份提案中,一份由密歇根州的Gary Peters在參議院於2023年12月10日提出,另一份由威斯康星州的Mike Gallagher(邁克·加拉格爾)於2024年1月25日在眾議院提出。其中,從2019年至今,Mike Gallagher共提出了128個議案,僅1個透過眾議院,且沒有議案落地成法。
天風醫藥楊松團隊也指出,美國立法程式繁雜、週期長,在美國國會立法程式下,一項議案自提出到最終成為法律需經歷多個步驟:議案提出——委員會審議(一讀)——議會審議和辯論(二讀)——議會投票表決(三讀)——兩院協商委員會協商——總統簽署。BIOSECURE法案為議案草案,尚未成為正式議案,立法流程尚處於早期階段。
站在藥明康德的投資者角度,首先,就此次事件而言,國外任何動向都能讓海外收入佔比高的CXO板塊投資者備受驚嚇,這似乎無關於業績表現,而是多次來,一旦有海外利空訊息傳入,都會引發股價大跌,儘管這些訊息並未最終落地,但這在讓投資者憂心後續會否一次次“情節再現”,不確定性是削弱市場信心最大源頭。
其次,透過此次持續大跌,投資者開始“翻舊賬”,就藥明康德市值管理提出疑問,諸如公司鮮少回購,卻在減持上屢屢出手。
就在2023年11月29日,公司披露了最近一次的減持進度,其股東Summer BloomInvestments (I) Pte. Ltd減持計劃時間過半,已減持0.47%的股份,套現約12.44億元。另據Wind資料顯示,2019年至今,藥明康德重要股東減持套現約330億元。
再者,CXO板塊整體景氣度受到生物醫藥融資寒冬影響較大,最直接可見的結果是,作為曾經不少公募基金的重倉股,CXO正在“失寵”,中歐醫療健康2023年四季報顯示,“醫藥女生”葛蘭加倉了創新藥類股票,減持了醫藥研發服務類股票,其管理的中歐醫療健康減倉藥明康德291萬股,中歐醫療創新減倉藥明康德77萬股。
藥明康德被“拋棄”非孤例,到2023年四季度,曾經重倉藥明生物的興證全球基金已經減持該股3555.13萬股,不再重倉。
具體到華大智造,雖然公司自2017年就啟動出海征程,但至今仍由國內主要貢獻營收。
資料顯示,2022年公司營收42.07億元,其中境內收入27億元,佔比64.18%,亞太地區、歐洲及非洲地區、美洲地區收入分別為5.32億元、6.91億元、2.84億元。
但是,華大智造也在緊鑼密鼓地加碼在美業務。
美國當地時間11月16日,華大智造美國子公司Complete Genomics宣佈計劃投資320萬美元,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聖何塞建設製造基地,預計將於2024年3月建成投產。據介紹,該製造基地的落成將進一步完善美國供應鏈,縮短產品交付週期,更高效地服務美國本地使用者。
(本文首發於鈦媒體App 作者丨楊亞茹 編輯丨孫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