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黑鷹光伏 王亮 劉洋 江南】
光伏產業新一輪殘酷洗牌已如火如荼。
高庫存、低開工、裁員、虧損保市場——命運從齒輪開始轉動;沒有溫情,只有你死我活。
2024上半年,光伏將展開最慘烈的競爭;而產業的深度調整將持續很長一段時間。
跌跌不休,價格還在下行!最近中核集團的元件採購,最低已至0.81元/W;華能集團的元件採購開標,最低報價重新整理行業新低,跌到了0.79元/瓦。
身不由己的價格戰下,不少企業已是“虧本買賣”。對於一些跨界者而言,開工之日,就是虧損之時。去年下半年以來,已有超過10家跨界光伏的上市企業宣佈,退出光伏製造!
與此同時,有超過1000億的規劃專案已終止或延期!
看這勢頭,未來一段時間,一些企業還會面臨停產、破產、退出,或被整合,逃不掉。
當然,“洗牌”,從來不是貶義詞,而是一個希望產業和充分競爭產業的正常現象。沒有絕對的“好”,也沒有絕對的“壞”。一些企業被淘汰,一些企業留下,一些企業乘勢夯實競爭優勢,甚至加速加速走向寡頭;在商言商,冰火兩重,冷暖自知。
風物長宜放眼量!光伏終究是坡長雪厚的大賽道,星辰大海,未來可期。只是,諸多要素疊加之下,此次大洗牌和深度調整不可避免。
光伏二十多年的歷史證明:樂觀的人越來越有錢,悲觀的人越來越睿智——但是當所有的要素都翻轉的時候,悲觀的人站在了舞臺中心,樂觀的人走向了天台。
從企查檢視,2021年和2022兩年裡,新增註冊的光伏產業鏈相關企業數量高達20萬家,2023上半年又註冊了8萬家。如果算上這些新進企業,在此輪光伏大洗牌中被淘汰的企業,可能遠不止一半。
本文分為八大部分供讀者參考:1.慘烈價格戰將延續很長一段時間;2.產能階段性絕對過剩,加速出清;3.已有超過1000億光伏規劃專案終止或延期;4.寡頭效應凸顯,產業集中度不降反升;5.IPO政策收緊週期延長,部分企業面臨更大壓力;6.融資收緊,錢沒有那麼好拿了;7.跨界者面臨巨大壓力,超過10家上市企業退出光伏;8.“逆全球化”凸顯,全球市場拓展面臨新挑戰。
【1】瘋狂價格戰愈演愈烈,很多環節已跌破成本價,對很多企業而言,不是如何掙錢的問題,而是能否活下去的問題!
以“低價”為特點的價格戰已經愈演愈烈,而且可能持續很長一段時間。
歲末年初,一線大廠為了衝回款,衝業績,全面降價清庫存,特別是Perc元件,極端價格已經跌破0.8元/W。至於二三線小廠,更是進入賣血求生的境地。價格戰捲到何時見真章?估計要到明年二季度末才見分曉。
元件環節,從去2023年初至今,價格從1.8元/W左右一路俯衝向下。進入10月,元件投標報價屢創新低,專案報價維持在1.14——1.45元/W,11月便一路下探至1元/W成本線。進入12月,P/N型元件雙雙跌破1元大關,而後主流價格來到了0.94——0.99元/W區間。在12月6日中核匯能10GW元件開標中,P/N型元件綜合報價最來到了0.862元/W。
價格走勢上看,各光伏元件廠商投標價已呈現出沒有更低,只有最低的苗頭,為了拿下訂單,一線廠商、二三線廠商開始赤膊上陣,真刀真槍拼上了。現在元件價格,已經擊穿大部分企業的成本線。以下是去年底幾個光伏元件採購中標情況,智匯光伏製表:
開年後最新的訊息是,2024年1月23日,中核集團8GW光伏元件裝置一級集中採購試點專案(第二批)中標候選人公示,共23家企業入圍三個標段,每個標段為17家企業,最低0.81元/W。
此外,2024年1月20日,華能2024年10GW光伏元件框架協議採購開標,共47家企業參與投標,最低報價重新整理行業新低,來到0.79元/瓦。
矽料方面,2022年——2023年,受新增產能釋放及開工率調整影響,其價格經歷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從最高點300元/kg以上到現在最低點60元/kg以下。緻密料價格已經來到60.4元/kg,低於大多二三線廠商的成本線,最低價格56元/kg,甚至低於2020年矽料價格暴漲之前。
按照目前的整體價格和市場變化,即便矽料價格下降至6萬元/噸,通威、大全等矽料龍頭仍有利可圖,但也已十分逼近成本線。在“多晶矽五虎”都感受到成本壓力的情況下,二三線矽料企業的處境只會更差。可以確定的是,非龍頭矽料企業以及新勢力成本線更高,新進入廠家基本是虧本生產,且若矽料價後續仍繼續下跌,不排除將有部分企業被迫減產,新勢力大機率會陷入沒吃肉先捱揍的困境。
矽片環節,作為矽料的直接下游,其價格年內“腰斬”,且還在持續下行。隆基今年2月的P型M10矽片報價為6.25元,到了9月份該產品報價僅為3.1元。11月以來,矽片端處於持續累庫的狀態,基於矽料廠排產計劃,市場對矽片價格後市依然悲觀。InfoLink分析,市場仍在觀察後續矽片廠家的減產幅度,預期本月中旬生產廠家將有可能因為庫存因素開始規劃減產,料價格很快有機率下行到每片3元。
電池環節,產業鏈跌價影響下,電池廠商已經無法盈利,當前各家的庫存水平仍不一致,部分廠家庫存緩慢上升,由於庫存以P型電池為主,P型與N型電池的價差擴大,來到約每瓦0.1元左右。據瞭解,因扛不住跌價,部分廠商將老舊PERC產線關停以避免持續的現金虧損。
隆基綠能中國地區部總裁劉玉璽曾在去年底分析,價格下跌已經形成恐慌現象。光伏元件的產品價格本身已經非常低,如果跌破一元,意味著完全跌破了成本價。“所以我們認為低價競爭的惡性價格戰是非常不健康的,不僅帶給企業內傷,更多會影響中國整個光伏行業,傷害了中國的創新。”
天合光能董事長高紀凡建議,大型國有能源企業不要再採取低價中標的招投標方式。這位企業家建議行業協會與商會組織光伏企業開展自查自糾,自覺規範銷售行為,加強行業自律,避免陷入虧損的價格戰,中國光伏企業應該透過不斷的創新和價值創造,助推光伏行業高質量發展。
不過,回顧光伏產業二十年的跌宕發展,你會發現,“警告”和“呼籲”基本都是沒用的,企業的“理性競爭”,終究還是要被市場淬鍊,被現實和“南牆”撞得頭破血流才有“效果”。
2024年上半年,光伏市場將是廝殺最激烈的時候。對於很多企業而言,明年不是能掙多少錢的問題,而是能否活下去的問題。
當然,從趨勢看,供應鏈價格下降,有望加速行業落後產能的出清,最終推動供需關係趨於平衡。只是,這個過程必然比較殘酷。
【2】全產業鏈階段性“絕對過剩”已是事實,產業必然深度調整與洗牌,最慘烈的競爭會出現在2024年上半年,秩序再塑,格局重構。
光伏產業鏈階段性的絕對過剩已是事實。
雖說規劃產能不等於實際產能,實際產能不等於有效產出,產量不等於銷量。但新進入者眾,擴產者眾,資本助力者眾,只要供應遠遠大於需求,那麼如果不投產,意味著一些企業沒有產出收入,怎麼活,怎麼發展?
“雙碳”風潮下,過往三年中,光伏製造環節的擴產投資堪稱瘋狂。據黑鷹光伏統計資料,從2020年至2023年11月底,據可查公告與資料,光伏產業鏈各環節的投資(規劃)總計已超接近3萬億元。
具體而言,2020年-2022年,多晶矽環節累計投資分別為207億、2200億和4500億,明顯加速度;矽棒/矽片的投資總額超2900億;電池與元件環節投資總額分別為3106億、2200億和超3000億,累計超8300億元;光伏玻璃產能投資分別達到216億、709億和129億,2021年成為擴張最激進的一年。此外,三年中,膠膜、金剛線、背板等核心輔材環節的投資額度分別達到182億、139億和190億。
黑鷹光伏特別注意到,市場大變局下,晶科、晶澳、天合、隆基等各大龍頭亦成為擴產的主力。2023年以來,光伏TOP8光伏巨頭宣佈擴產投資已超3000億。如今,巨大的市場預期和現實很可能的制約與困難,形成階段性明顯反差。企業戰略和佈局上的過分“樂觀”,很可能導致一些未來的巨大困難。
以矽料為例,2022年,矽料價格繼續呈現上漲姿態,連年的鉅額利潤再也擋不住投資者和企業的腳步。這一年矽料擴產情況幾乎可以稱得上壯觀。伴隨著新產能的不斷投入,矽料環節剛擺脫產能不足的問題,加速進入了產能極度過剩的泥淖。
根據集邦諮詢旗下新能源研究中心預測,2023年底多晶矽總產能將達到214萬噸,同比增長82.9%;2023年矽料全年產出約134萬噸,同比增幅高達56.29%,可支撐超過500GW的元件產出,較2023年330-350GW的裝機預測明顯過剩。
未來兩年,產能過剩下的產業整合將是主旋律。根據彭博新能源預測,2024年全球新增光伏裝機規模約511GW,到2030年全球新增光伏裝機約727GW。PVInfolink則統計,到2024年,我國光伏主產業鏈中矽料、矽片、電池及元件產能均超1TW,此外主要輔材環節如玻璃、膠膜背板等供給也相對寬鬆。
這意味著,產業鏈企業間的競爭將進一步加劇。尤其在元件環節,據統計到2024年僅TOP 10企業元件總產能將近800GW,可充分滿足500GW+的市場需求,企業競爭將日益白熱化。
時下,無論是政府資源,還是地方平臺資源,亦或資本市場資源,都應該引導進入更具創新性和領先性的領域,而不應進入低效重複的領域,尤其是進入沒有意義的同質化產能。
【3】去年至今,已有超過1000億規劃專案終止或延期,伴隨產業洗牌與壓力,更多規劃專案必將在2024年“半途而廢”。
黑鷹光伏最新統計發現,從可查的資訊,2023年至今,至少有超過1000億元規劃專案完全終止或延期。 伴隨產業洗牌,這樣的現象可能階段性愈演愈烈。這背後,是有部分知名企業退出光伏產業的競爭。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如前述,隆基、通威、TCL中環、晶澳、天合、晶科等各大龍頭企業仍在加大先進產能的擴張。這是一個此消彼長的洗牌過程。
【4】產業狂飆下,“寡頭效應”進一步凸顯,各路巨頭的綜合競爭優勢明顯;此外,光伏產業集中度不降反升,馬太效應下的廝殺如火如荼!
大量資金進入,大量企業跨界,賽道“膨脹”之下,光伏產業的整體“集中度”確不降反升。而伴隨週期調整,產業洗牌,行業集中度出現更多提升空間,這是個有趣的現象。
就目前看,站在有垂直一體化優勢的龍頭企業的角度來看,有規模和成本優勢的企業也會選擇順勢降價,在產業劇烈變動的時候,殺傷潛在競爭對手,提高對行業競爭格局的把控,不少二三線甚至更小的企業必然被“殺傷”,甚至被淘汰出局。
看幾個資料,比如元件環節,2022年TOP 4企業與第五名出貨量差距在18-25GW,而按照2023年企業的出貨目標預測,差距將進一步擴大至30-40GW,更為明顯的是第一名與第十名出貨量或相差近60GW。
強者恆強之下,對二三線企業的考驗更為嚴峻,尤其是未建立起一體化產能的企業。黑鷹光伏注意到,去年11月初,伍德麥肯茲一份報告指出,非一體化元件製造商截至2023年第三季度,市場價格與製造成本幾乎持平,已無利潤空間。反觀一體化陣營頭部企業,除了在矽料-矽片-電池-元件環節具備產業優勢外,在輔材、裝置端也有佈局,綜合優勢明顯。
再看光伏矽料環節,雖然不少新的入局者宣稱要大肆擴產,但2018年、2020年和2022年TOP5的產量佔比分別為60.3%、87.5%、87.1%,行業走向高度集中且保持穩定。
另一個數據,集中採購方面,2023年10月-12月中旬央企的大規模元件集採中,在43GW元件中標企業中,無論是央國企大型元件集採,亦或是單個專案招標,由TOP10企業“包場”的訂單佔比高達74%。即使在開標階段,有三線企業投出低價,但考慮到實際供貨能力等因素,最終仍是頭部企業勝出。激烈的競爭下,部分二三線企業已經下調了出貨目標,預計2023年企業出貨仍將呈現“兩極分化”局面。
此外,從光伏企業近150家上市企業的核心經營資料來看,最近三年裡,營收、淨利等各種核心經營資料的“集中度”仍是不降反升,通威、隆基、晶科、天合、晶澳、TCL中環等TOP10企業賺走了行業70%以上的利潤。而從現金流,資金淨值等“可持續”資料看,更是“強者恆強”。以下表格是2023上半年所有光伏上市企業核心經營資料前三甲,以及2022財年核心經營資料前三甲,以及相應的整體表現。
從資金儲備與現金流、資金淨值等維度看,截止到2023年三季度末,118家可統計相關資料的光伏上市企業,合計擁有資金儲備5036億,其中排在前十的隆基、通威、天合、特變、晶科、大全等十家企業合計達2584億元,佔比超過51%;資金淨值方面,幾大巨頭更是遙遙領先,僅隆基一家的資金淨值就達417億元。相反,彼時只有49家企業資金淨值為正,其他69家企業的資料已是負數。
綜合而言,對於其中的競局者而言,二三線企業,各路新勢力企業,乃至細分小企業,如何與傳統光伏巨頭競爭並在“夾縫中”得以生存發展壯大,這無疑是個現實的命題!
不管行業如何變化,即使資本狂熱,跨界者攘攘,但包括天合光能、隆基綠能、通威股份、晶科能源、晶澳科技、協鑫集團、TCL中環、阿特斯、特變、正泰等巨頭們,依託技術、規模、渠道、品牌、資金、管理、全球化等綜合實力,依然主導著光伏產業競爭大格局。
【5】資本市場的調整與洗牌同時進行,IPO政策收緊影響生死存亡,部分企業登陸資本市場可能“遙遙無期”。
光伏的洗牌不僅體現在產業與市場層面,資本市場的調整與波動亦深刻影響競爭格局,甚至很多企業的生死存亡。
過往一年半,光伏資本市場的整體“下行”已是眾所周知,黑鷹光伏曾統計,相比於2022年6月底的市值“高位”,目前光伏企業總市值已“蒸發”2.02萬億元,降幅46.17%。此外,截止2023年9月末,118家上市的光伏企業總負債規模合計達近1.8萬億元,約同比增長了23.53%。機構持股方面,截止2023年9月30日,基金公司合計持有120家光伏上市公司52.20億股股份,較巔峰期(2022年6月末)巨降49%。綜合多種要素,必然影響不少企業在資本市場的融資能力。
2023年,另一個巨大的影響,是IPO政策風雲突變。特別是去年8月27日,證監會發布《證監會統籌一二級市場平衡最佳化IPO、再融資監管安排》,其中表示將“階段性收緊IPO節奏”。
對於光伏而言,類似政策“風向”直接的影響,是去年成功上市的光伏企業同比大幅減少(僅有5家),不少光伏企業IPO終止,包括聚成科技、原軾新材、拓邦新能、華耀光電等。還有多家光伏公司過會已有近半年,但仍未掛牌。其中也包括一些資本催肥急於上市的企業很難如願登陸資本市場,這必影響不少企業的未來發展及存亡。
IPO收緊並不等於IPO暫停,只是頻率會降低,週期會延長,以時間換空間,同時達到“優勝劣汰”的目的。儘管存量IPO上會似乎正常,但在增量方面,受理、註冊及發行節奏已經明顯放慢,而IPO標準收緊之後,估計還會迎來一撥撤回潮。
據行業觀察者蔣靜的分析:對於收緊的滬深板塊IPO,歸根到底還是“IPO必要性”,這是每個擬上市企業必須“捫心自問”的問題,這個“必要性”一定是要有正的外部性,包括科技、產業甚至國家貢獻,以及投資者的長期“賺錢效應”,而不是融資圈錢簡單搞重複產能建設,浪費資本市場資源,更不是大股東減持套現的負外部性,這個目前尤為敏感。
在IPO週期延長的背景下,報告期平移延後,業績考驗的壓力更加明顯,備受煎熬,近年處於景氣度高點的專案首當其衝。目前,境內IPO的幾個通路,科創板、創業板、主機板甚至北交所,都面臨不少挑戰,總體上是更難了。
對於企業而言,假如IPO上市失敗,到底會對公司造成什麼影響?其一,前期股票改革投入過大,前期的很多投入都會流水,對企業融資等也會產生不良影響;其二,IPO上市失敗將對擬上市公司和中介機構造成重大打擊,打亂企業未來的發展計劃、失敗導致員工流失、社會負面關注、企業經營困難等,甚至導致企業走向衰敗。其三,借使倘使企業對風險預估掉誤,加上本來就存在的資金題目和內部治理題目,企業墮入逆境在所不免。
【6】去年上半年融資火熱,下半年遇冷;融資收緊,以後“要錢”不像往年那樣容易了!
幾乎與資本市場調整一致的是,2023年下半年以來,整個光伏產業的融資加速“遇冷”。綜合統計資料,2023年上半年光伏行業有60家企業發起了近2000億元再融資。其中,45家上市公司透過增發融資1157.69億元,11家公司釋出可轉債融資530.68億元,3只新股上市融資46.59億元。隆基綠能、通威股份、TCL中環、天合光能、晶科能源等光伏龍頭企業幾乎都是百億級別融資。
轉折點出現在第三季度,從融資情況來看,第三季度的火熱程度明顯急轉直下。據光伏Time不完全統計,第一季度光伏企業融資金額高達1002.79億元,第二季度1078.64億元,而第三季度只有426.8億元。
如前述,整個IPO市場環境發生了顯著變化,而在二級市場再融資趨緊的背景下,“要錢”必然不像往年那樣容易了。
黑鷹光伏注意到,2023年11月8日,就最佳化再融資監管安排,滬深交易所出臺了5項具體舉措。這5項具體舉措簡而言之,未來破發、破淨企業,連續2年虧損企業,財務性投資比例較高、前次募集資金未使用完畢等“不差錢”企業,熱衷跨界投資、多元化投資的企業的再融資行為將受限。相較於之前寬鬆的再融資環境,此政策會導致光伏企業再融資愈發困難,甚至部分光伏企業無法再融資!企業只能依靠自身資金來進行擴建投產,來降低單位生產成本。
一些光伏產業大佬的觀點值得注意。比如,天合光能董事長高紀凡表示,希望金融機構理解行業現狀,理性支援行業發展,同時避免因部分跨界企業產生資金問題而對整個行業一刀切,造成行業忽冷忽熱。
隆基綠能董事長鍾寶申同樣提醒,非市場化資源配置造成了當下的階段性產能過剩,金融力量疊加地方政府支援加速了產業的擴產速度,“花錢的人花的不是自己的錢”是光伏產能過快擴張的本質,而這一問題的解決需要時間。
【7】光伏“跨界”者開始承受殘酷考驗,已有超過10家上市跨界企業退出光伏!
過往三年,大量資本與企業跨界光伏,但現在,生死考驗來了!
此前,包括新疆晶諾、沐邦高科、江蘇美科、明陽智慧、和邦生物、華陽股份、吉利、三一等等諸多企業跨界光伏,紛紛押注光伏製造領域,主要分佈在矽料、矽片、電池、元件等環節。此外,亦有更多業外企業,以分散式電站投資,介入到光伏產業之中。
然而,進入2023年後,伴隨光伏產業新一輪的殘酷的價格競爭,不好跨界的企業已感受到巨大壓力,不少企業或資本也“望而卻步”。
對很多跨界者而言,專案開工之日,就是虧損之日。黑鷹光伏梳理發現,2023年下半年以來,此前高調跨界光伏的上市公司中,已有超過10家上市公司相繼終止光伏相關的專案、再融資計劃等。
比如,去年10月19日,皇氏集團公開資訊,公司已經放棄“追光”計劃;此外,2023年初宣佈跨界光伏的奧維通訊,已正式終止了有關計劃。此外,主營包裝印刷油墨業務的樂通股份,曾於7月中旬丟擲47億元高效異質結電池和元件智慧製造專案建設計劃。僅一個月後,公司便大幅減少了對該專案的投資規模,原擬由公司出資持有專案公司不低於40%的股權變更為出資持有5%的股權。還有,2022年擬轉型光伏業務的乾景園林,在去年7月31日晚,終止定增事項並撤回申請檔案......
不止一位光伏大佬提醒:跨界者,如果沒有差異化競爭能力,怎麼競爭,怎麼活下去?還有大佬提醒:技術上的差異化往往是最難的,有些企業,你本來就是山寨版,你能做出什麼差異化呢?
天合光能董事長高紀凡曾去年宣城論壇上分析:“客觀說,跨界跨行,現在挑戰還是比較大的。因為要從一些領先企業挖一些團隊或者一些技術,重新開始。但現在的行業競爭是高強度競爭,一些跨界跨行企業的綜合競爭能力,可能還沒有來得及完全構建起來,就要面對挑戰。”
在陽光電源董事長曹仁賢看來,差異化,說說是很簡單的,但落實在每一位企業家頭上,往往並非如此。因為,人往往會自我膨脹的,總覺得為什麼別人能做,我就不能做?所以,我們產業鏈競爭,現在經常說是“內卷”,這其實是一種非常溫柔的說法了。從本質上說,是“貪婪”,每個企業都是貪婪的。總覺得我想多賺一點,多幹一點,我把別人的事情幹了,我把別人幹掉。但是,可能沒想過,我們在把別人幹掉的同時,自己肯定也幹殘廢了。
放眼未來,越來越多的“跨界”企業可能退出光伏產業;而在此輪洗牌期間,更多跨界者的勇氣與熱情可能被磨滅,空間被擠壓。
【8】“逆全球化”苗頭凸顯,國際貿易摩擦風險加劇,面對惡意打壓和重要市場策略調整,光伏企業如何出海與避險?
過往三年,伴隨全球貿易變局,光伏領域面臨的挑戰、變數和風險也大大增加。
根據光伏上市企業財報分析,黑鷹光伏發現,過去數年,中國光伏企業紛紛加大全球化的拓展力度,成績斐然,包括天合光能、隆基綠能、晶澳科技、阿特斯、陽光電源等很多企業,海外營收佔比大幅提升,不少企業超過50%,有的甚至達到70%、80%。
未來國際貿易的摩擦,必然影響中國光伏企業的全球化發展與佈局,也必然對企業的全球化能力提出新的要求。
最新的訊息是,2023年12月初,巴西工業和貿易部表示,該國政府取消了對光伏元件12%的進口稅收補貼,因為該國也生產類似產品。與此同時,巴西政府還撤銷了300多項太陽能元件臨時減稅措施,並在60天內生效。
此前,巴西的絕大部分光伏元件都是從我國進口的。2023年1-10月,我國對巴西出口光伏元件31.64億美元,位列光伏元件出口前十國的第二位。
此外,2023年6月初,德國慕尼黑展會,中國光伏企業高管在機場被帶走協助調查的事件,再次給我們國內相關企業敲響了警鐘。對於中國光伏產業而言,全球不同區域市場的政策與訊息,蘊含了各種機遇與挑戰;變數與風險;這也極大考驗中國光伏企業家們對全球市場的未來洞察、判斷與靈活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