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1月25日的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新聞釋出會上,國家金融監管總局副局長介紹了最近一段時間以來中國推出的50多項金融對外開放措施。其中最吸引人眼球的是,取消了銀行保險機構的外資股份比例限制。簡單地說就是,現在外國資本可以持有中國的銀行和保險機構100%的股權,實現完全控股。
這引起了很多網友的焦慮。
比如,擔心外國的金融資本來了,在中國亂搞,把中國經濟搞亂了。
這種擔心還是輕的,再重一點的擔心是:外資都對中國的金融可以100%控股了,那是不是就控制中國的經濟呢?——因為金融是控制經濟的啊。
我有沒有這樣的擔心呢?老實坦白:有。
但同時我還要老實坦白,我的擔心不是很大。
我同時還可以非常負責任的告訴朋友們:長期以來國家也有這種擔心。
正因為有這種擔心,所以我們的金融對外開放到現在才邁出這關鍵的一步。
那麼問題來了,難道現在國家就不擔心了嗎?
要說清楚這個問題,真的是有好長好長的話要說,我今天儘量簡單一點。
——尤其是,金融這個東西,它不太通俗易懂。所以,說起來肯定比較費勁,說玄乎了等於沒說;不說玄乎,有些事情又說不到位。
二
為了說清楚這個問題,我還刻意複習了中共一大的黨章。對,就是1921年我黨成立的時候的第1個黨章。-----嚴格地說不應該叫黨章,應該叫黨綱,它的全稱叫“《中國共產黨綱領》(1921年中共一大透過)”,但現在經常習慣把它稱為一大黨章。
在中共一大的黨綱裡面,第1條是:“我們的黨定名為中國共產黨。”第2條是:”我們黨的綱領如下......”
然後下面就有4條,其中第3條是:“消滅資本傢俬有制,沒收機器、土地、廠房和半成品等生產資料。”
簡單地說就是:消滅私有制。
私有制的表現形式是什麼呢?那就是私有資本。我們現在把它簡稱為資本。
因為,嚴格地說,資本包括國有資本和私有資本,但我們現在如果不做特別說明,通常預設資本就是指私有資本。
比如江湖上流傳的一個調侃的說法:“外事不決罵美國,內事不決罵資本。”這裡的“資本”肯定是特指私有資本。
可見,我黨成立的時候,就把消滅私有資本作為奮鬥目標。
那麼這個奮鬥目標後來改變了沒有呢?
我又學習了最新的中共20大黨章。
二十大黨章的總綱的第三自然段說:
“中國共產黨人追求的共產主義最高理想,只有在社會主義社會充分發展和高度發達的基礎上才能實現。”
這句話有兩層意思:
第1層意思是,我黨追求的最高理想是共產主義;第2層意思是,這個最高理想只有在一種什麼前提下才能實現。
這說明,我黨仍然把共產主義作為最高理想。
而共產主義的基本特徵,首先是生產力高度發達。而按照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在生產力高度發達的情況下,必然是公有制而不會是私有制。
所以,從一大到二十大,消滅私有制都是我黨奮鬥的目標,這個沒變。
然而,我們都知道,我們現在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架構就是,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並存。公有制包括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多種經濟成分就包括混合所有制經濟和民營經濟,民營經濟就是私有制的,混合所有制經濟就是指一個經濟體內,既有公有制經濟也有民營經濟。
這說明,私有資本在當下的中國還存在著。
不僅存在,黨的十九大還鮮明的提出了“兩個毫不動搖”:毫不動搖的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援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
非公有制經濟,既包括國內的私人資本,也包括國際的私人資本。
那麼,我們現在為什麼還要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援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呢?
這首先可以從我們耳熟能詳的那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當中尋求答案,這個基本原理就是: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關係對生產力又有反作用。
所謂生產關係,就是在生產勞動過程當中形成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其中最核心的一條就是財產歸誰,也就是生產資料所有制,也就是公有制,還是私有制、還是混合所有制的問題。
馬克思主義的這個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基本原理,決定了生產力和生產關係必須要配套------當然這個配套是大體配套,生產關係最好比生產力略微超前一點,這樣能夠帶動生產力更好的發展。但是超前的太多也不行,因為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而不是生產關係決定生產力,也就是,有什麼級別的生產力,你就應該配相應的生產關係。
馬克思為什麼說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呢?就是因為資本主義把生產力可以搞到很高的水平,但是他那個私有制的生產關係卻很落後,所以它必然滅亡。
這裡要特別注意一點的是,馬克思說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當中的必然性固然包括無產階級的鬥爭。但是,無產階級鬥爭並不是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的最根本原因,最根本原因是資本主義創造了先進發達的生產力,這種生產力必然會拋棄舊的生產關係,也就是資本主義制度。
那麼我們反過來看,我們現在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生產力水平怎麼樣呢?
經過建國70多年的發展,我們的生產力水平相對於我們過去已經有很大幅度的提高了。
但是站在人類歷史的長河的視角,這種生產力水平仍然是很低的。所以,二十大黨章的總綱的第11自然段,第1句話就是:
“我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翻譯成老百姓的話說就是,我們現在已經很厲害了,但是這種厲害放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放在我黨的追求當中,那真的只是滄海一粟。
我們正處於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並將長期處於這個階段。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又是什麼階段呢?
社會主義是共產主義的初級階段。而我們現在又僅僅是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你說現在的階段有多低?
我過去在節目裡面多次說過,我們的追求是星辰大海,從哪裡可以看出我們的追求是星辰大海呢?
其中一個視角是,我們現在有這麼好的發展,我們仍然認為它是共產主義的初級階段的初級階段。------初級階段的平方。
我們都知道,當一個數值小於1的時候,平方之後數字更小。比如我們把初級階段打比方稱打5折,打5折之後再打5折,那就變成25折,也就是0.5的平方等於0.25了。
為什麼我們還認為我們的階段還是這麼低呢?就是因為我們的生產力水平,相對於我們要追求的共產主義階段來說,還是很低很低的。
這個視角有點類似:在富豪眼中,一個億,只是一個小目標。
認識到了我們現在是處於很低很低的生產力水平,那麼我們就能認識到不能給它配備太高的生產關係。
什麼是很高階的生產關係呢?全面的公有制就是屬於很高階的生產關係。
不是我們不想配,而是因為我們的生產力水平還沒有達到給他配這麼高生產關係的程度。
這是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來解釋,當下我們為什麼要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援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
這是從理論層面上來講的。
三
那麼從實踐層面上來講呢?我們看到,建國以後大約30年的時間,我們實行比較全面和徹底的公有制,但是我們的經濟發展速度沒有達到我們的預期。
改革開放以後,我們不斷發展非公有制經濟,整個經濟發展狀況進入了新階段。
當然,改革開放以後經濟的高速發展並不取決於這一條,但是這一條是其中很重要的一條。
說來說去,在現階段,具體來說就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也就是共產主義的初級階段的初級階段,也就是共產主義的初級階段的平方的階段,我們需要非公有制經濟的充分發展。
那麼,這是不是就意味著非公有制經濟就沒有問題了呢?或者說他就可以享受某種特權,可以亂搞呢?
當然不是。
現在網上說“外事不決罵美國,內事不決罵資本”,這句話雖然是調侃性質,而且有點極端,但是它反映了一個社會現實,我們當下社會當中的很多問題都跟資本有關係。前面說了,這裡的資本,預設為是私人資本。
而在私人資本里面,又分國內和國外。按一般的邏輯推理,外國的私人資本可能比中國的私人資本更可怕。
而不管是中國的私人資本還是外國的私人資本,如果他進入了金融領域,一旦讓他的毛病爆發出來,對中國經濟的整體危害又將是最大的。
因為金融是經濟的血脈。
金融就好比是水廠,而經濟就好比是千家萬戶,都要透過自來水管道用這個水。水廠一旦出了問題,千家萬戶都要受罪。
所以,網上關於外國資本100%控股中國銀行保險企業的擔心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我本人也有這種擔心。
然而,我的擔心程度可能比很多網友要輕一點。
四
為什麼呢?
其實,任何事情都有好的一面,都有不好的一面。
比如汽車,他讓我們非常方便。它跑得非常快,坐在裡面也很舒適。但是我們都知道,汽車容易出事故。
那麼怎麼辦呢?
我們不能因為它可能出事故就不用車了。
但我們也不能因為他有很多的好處,就忽視他容易出事故這個毛病。
所以,我們發現駕駛員操控汽車最重要的是兩個東西,一是油門,二是剎車。
我們希望他跑得快,所以要有油門。希望他跑得快的時候就加油門。
我們要控制事故,所以我們有剎車。當出現危險的時候,我們要踩剎車。
如果汽車上沒有剎車,這個汽車就廢了,就不能用了。
我們現在之所以能夠比較地使用汽車,是因為每輛汽車上都有一個靠譜的剎車。
這說明了什麼呢?
這說明,一個可能給我們再帶來風險和災難的東西,如果我們能夠用剎車這樣的東西控制它,那麼我們就可以用它。反之就萬萬不可用它。
外國的金融資本對中國的經濟發展是有好處的,但是它也給我們帶來風險。我們用不用外國的金融資本,多大程度上使用,不取決於它有沒有多少危害,而取決於我們手上有沒有足夠好用的剎車。
歸納起來就是,它要能為我所用,又能被我所控。
那麼現在我們有沒有這個能力和條件控制外國的金融資本呢?
也就是,既讓他為中國經濟做貢獻,當然他自己也會掙錢發財,否則沒人願意來,同時我們又不讓他擾亂我們的經濟秩序,更不能讓它控制我國的經濟,乃至在控制經濟的基礎上,控制我們的社會和政治。
我們有沒有這個能力和條件呢?
這就像軍隊打仗一樣,我不敢說我有100%的把握打贏,但至少從一般意義上分析,感覺底氣比較足。
那麼我們的底氣又在哪裡呢?
五
首先要特別說明一下的是:
外國的金融資本可以100%的控股中國的銀行和保險企業,那是指它可以做到這一點,但它不是說我們現有的銀行和保險企業就要100%的交給外國人。
事實上,我可以非常負責任的告訴朋友們,我們現有的銀行和保險機構,規模稍微大一點的,都不可能100%交給外國人。
請注意,是“不可能”,我說得很絕對。
那麼,這個外國金融資本可以100%的控股的意義是什麼呢?
主要是指,它可以在中國新設立銀行或者保險機構,新設立的銀行或者保險機構,它可能是100%控股。當然這是主要的方面。
但這種100%控股也就是指一個又一個具體的新設的銀行或者保險機構,它100%控股。那麼在整個中國的銀行和保險機構當中,它能控股中國的銀行和保險兩大行業嗎?
請允許我在情緒有點激動的情況下,直截了當的說結果吧,我認為那不可能。
理由是什麼?
理由很簡單:他沒那麼多錢。------答案就是這麼樸素,又是這麼簡單粗暴。
說到這裡你可能有點奇怪,外國的金融資本那麼多錢,還缺這點錢嗎?
那我就要跟你算個賬。
我們拿銀行來說------因為銀行的資產規模是保險的資產規模的大約20倍。
2023年底,中國銀行業的總資產是417萬億人民幣。
我們看看美國2022年底銀行業的總資產是多少?回答是大約22萬億美元,摺合成人民幣大約150萬億元人民幣。
這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美國的銀行資產全部搬到中國,他們自己家的生意一分錢不做了,那麼到中國來以後,也連中國現有的銀行資產的存量的一半都不到。
這個時候簡單算賬,中國佔比大約70%,而美國所有的銀行資產過來也不過是30%不到。
你說,它怎麼控制我們?
再說一個最新的訊息:
根據福布斯新聞1月26日的報道,法國奢侈品巨頭路威銘軒集團董事長兼執行長伯納德.阿爾諾名下的個人資產超過了馬斯克,成為全球首富。
那麼,這個全球首富有多少資產呢?
回答是:2,078億美元。
2,078億美元大約合1.5萬億元人民幣。
你聽這個數,肯定頭大,99%的人,99輩子加在一起都掙不到這麼多錢。
但是,他只等於中國銀行業總資產的0.3%。
重複一遍:0.3%。
這意味著什麼呢?
這意味著,假設這個世界首富突然想100%的控股中國的銀行業,他把他的全部資產都拿來投資中國,結果,中國佔比99.7%,它佔比0.3%。
那你說,他還怎麼控制中國的經濟和金融呢?他控制具體的某一個小銀行或者小保險公司,還差不多。
如果再往深處說,他雖然能夠控制某一個具體的小銀行或者小保險公司,但是中國允許他控制多少個這樣的銀行或者保險公司,那是他說了算的嗎?
開銀行不是擺地攤賣菜,那都還得中國審批。允許他100%控股,不意味著保證讓他100%控股,允許和保證之間的區別很大。
話又說回來,擺個地攤賣菜都還有城管要管,開個銀行是要審批的,中國批多少,難道不會掌控嗎?
即便世界首富把他所有的錢都拿過來,要在中國開銀行,中國會允許他開那麼多家他100%控股的銀行嗎?
所以我要說,
當下我們擴大金融領域的開放,允許外國人100%的控股中國的銀行和保險機構,但是,外國的資本要想在總體上控制中國的銀行和保險機構,
他沒那麼多錢。
------你別看他說起來蠻嚇人,錢蠻多。
而且,即便他有那麼多錢,中國也不可能允許他到達控制中國整個行業的程度。
當然,我這是舉例說明。
舉例的時候說的是極端的情況,比方說美國的銀行業全部不在美國做生意了,全部到中國來。這不大可能。
世界首富也不幹自己的事了,就想到中國來控制中國。這自然是不可能的。
但是,我的舉例也有邏輯上不嚴密的地方,因為我只拿了美國這一個國家來說事,我只拿了世界首富阿爾諾一個人來說事。
所以,我的舉例只能給朋友們一種感覺,或者叫大體的判斷。
我承認不是一種嚴密的論證。
話又說回來,要搞嚴密的論證是很困難的,因為你鬧不清楚世界上有多少人不在自己國家做生意了,非要把錢全部搬到中國來,目的就是為了控制中國的銀行和保險機構。
所以,這事兒從某種意義上說,也只能大概地說說,具體地說說有點問題。
但是有一個兜底的邏輯是,即便你把全世界的錢都拿來,要在中國開銀行,中國不批准不就完了嗎?中國只選擇性地批准幾家不就完了嗎?
還是那句話,我允許你100%控股,只是說你有100%控股的可能,不是說你一申請我就肯定批准或者我保證批准你,那是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中國人最講究這個事兒。那是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的精髓。
六
不過,有了這些數字的支撐,我也並沒有對這個事完全放心。
因為,這隻說了客觀情況。
而任何事情的成敗,還取決於主觀情況。
就好比是一輛好車,有很好的剎車,難道他就一定不出事嗎?
不一定。
如果駕駛員不能很好地使用剎車,以及使用方向盤、變速箱等多種要素來確保安全,那麼好車也可能出事。
反過來,即便是一個安全係數不太高的普通車,只要駕駛員的駕駛水平足夠可以,也可以不出事兒。
所以,中國能不能控制好外國金融資本在100%控股中國銀行和保險機構所帶來的負面效應的問題上,不僅要看中國手上有多少牌,有多大的實力,還要看中國的駕駛和操控水平。
這個駕駛水平就是指,中國的金融監管水平。
然而,要說清楚這個事實在太難了,因為金融監管實在是一個太專業太專業的問題。
一方面,我本人對金融監管也不在行,因為我沒有在這個領域工作,平時學習也很不到位。另一方面,即便我很在行,我要給朋友們解釋的話,必然會帶來很多專業問題,朋友們也未必能夠在短時間內聽得明白。或者說,我未必能夠找到一個通俗易懂的表達方式。
所以,要把這個事說清楚,實在太困難了。
那麼怎麼辦呢?
我的辦法是,拋開那些具體的、複雜的、難以說清楚、也很可能難以聽懂的具體的監管技術,我們直接看結果——一步到位。
就好比,我們看一個駕駛員駕駛一輛車的技術怎麼樣,可是我們又看不懂他的駕駛技術,那我們怎麼辦呢?
我看他十幾年二十幾年來的駕駛結果,比如他違章多少次?出現了多少次事故?
那麼,從結果上來看,中國從來沒有出現過大的金融波動。
我這樣說是有所指的。
因為,本世紀以來的20多年,美國已經兩次出現過大的金融波動。
第1次就是2008年的金融危機,那是美國一手造成的,而且事後的處理很不好。
第2次是去年美國出現了矽谷銀行的爆雷事件,如果不是因為在處理2008年金融危機時積累了一些經驗教訓,去年的矽谷銀行事件很有可能又會引發成一場全球性的金融危機。
而中國在銀行和保險業全面與市場接軌的本世紀以來,從來沒有出現過大的事故。
在上個世紀,我們要麼還沒有實行與市場接軌的金融體制,所以出沒出事沒有可參照性。
要麼剛剛跟市場接軌,在上個世紀90年代末的時候,中國的銀行也曾經經歷了一個非常困難的時期,那個時候以中國商業銀行上市為主要事件,剝離了大量的銀行壞賬,當時又疊加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那一次如果處理不好,可能是一次大的金融風險。但是我們也順利過關了。
這樣說來,中國的金融監管就好比是,一個駕駛員20多年沒有出大的事故。
這就是結果。
七
說完了結果,我們還要看一看風格。
還是以開車為例,我們都知道,不同的人開車的風格是不一樣的。
有的人開車很快,但是坐在車上驚心動魄。而有的人開車很穩,不僅能夠比較快速的到達目的地,而且坐在車上很舒適------通常這樣的駕駛員也不會出事故。
簡而言之,駕駛員開車的風格有兩種,一種是穩,一種是快。
把這個說法用到中國金融監管上來說,中國的風格是穩還是快呢?
回答是:穩。
有哪些事可以看出中國的風格是穩的?
第1個事,外國資本可以100%的控股中國銀行和保險機構這事兒,直到今天才落地。
事實上,這個事早在上個世紀末,中國跟美國等世界上主要國家進行加入WTO談判的時候,就已經是外國人強烈要求我們要做到的。
但是,我們在加入WTO談判的時候,答應了外國人很多很多很多的條件,但唯獨沒有答應這一條。
不僅沒答應這一條,在我們加入了WTO之後,20多年過去了,我們都一直在這一條上認真堅持,直到現在才鬆口。
順便說一句,外國金融資本可以100%的控股中國的銀行和保險機構,這一條是中國加入WTO對世界各國的一個承諾。那時候說,我們先加入,加入之前和剛加入的時候,我們是做不到這一條的,但是最終我們要做到這一條。現在到了要兌現承諾的時候。
20多年了,這個緩慢的操作,說明中國的駕駛風格是穩而不是快。
這是第1個事。
第2個事:我們的人民幣到目前為止並不能自由兌換。
這句話說起來輕飄飄的,很多朋友也認為是天經地義的。但是我不得不要告訴朋友們一個現實是,在世界上的主要經濟體中,中國的貨幣人民幣,是唯一一個目前還不能自由兌換的。
說這個話題我們又千萬不能忘了另外一個事實,中國人朝思暮想要人民幣國際化。
央視新聞12月23日訊息,環球同業銀行金融電訊協會彙編的交易資料顯示,2023年11月,人民幣在國際支付中的份額從10月份的3.6%升至4.6%,創歷史最高記錄。11月份人民幣在全球支付中的佔比超過日元,成為國際支付第四大貨幣。
可以說,人民幣國際化已經如火如荼了,我們已經排行世界第四了。
按照常理,這樣的貨幣,早就應該可以自由兌換了,可是我們沒有。我們也可以說,人民幣的自由兌換明顯落後於人民幣國際化的速度。
這是為什麼呢?
分析起來要說的話很多,但至少說明了我們的風格是非常穩健的。
這是我給朋友們提供的第2個事。
第3個事就是我們對待螞蟻集團的態度。
我們都知道,在2020年10月23日的第2屆中國外灘金融峰會上,馬雲在演講當中批判了代表著全世界對銀行業進行監管的制度體系的巴塞爾協議。
其實,巴塞爾協議的弊端是人所共知的。比如最常見的一點就是,他要求借款人必須有足夠的資產進行擔保,這必然導致一個結果:越是有錢的人越能借到錢,可是他們可能經常不太需要錢。越是沒錢的人,越需要錢,可是他們卻借不到錢。
馬雲的思路就是,想透過對巴塞爾協議的批判,來建立一個新的機制,這個機制要解決的問題很多,其中一個就是透過網路上的大資料等各種手段來判定,一個手上沒多少錢的人,也是一個信譽良好的人,也可以放心地借給他錢。
這個出發點是沒有問題的。
然而我們都知道,當年外灘金融峰會10天之後,2020年11月2日,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保監會、中國證監會、國家外匯管理局對螞蟻集團實際控制人馬雲等人進行了監管約談。第二天。11月3日,螞蟻金服宣佈暫緩上市。
這件事情背後的本質是什麼呢?
本質是,馬雲和螞蟻集團對傳統的銀行監管機制巴塞爾協議的批判是有道理的,但是他提出的解決問題的辦法過於激進。
激進的東西未必是錯的,但是是有風險的。而中國的金融改革、金融創新的步子,寧可慢一點、小一點,也不能搞得太急,而形成新的金融風險。
所以我們發現,螞蟻集團的那些業務並沒有被100%禁止,而是限制了它的槓桿率。
我的理解是,你可以小規模的慢慢試,慢慢試,試他個10年8年,如果失敗了,但也不會對中國經濟造成很大的波動。如果成功了,那就是對中國經濟的貢獻,那個時候再大面積推廣。
所以,2020年的時候螞蟻集團所提出的嘗試的步伐邁得太大,必須予以限制,所以他被約談。
總之,金融創新是必要的,以巴塞爾協議為代表的傳統的金融監管機制的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努力尋求改變和破局也是可以嘗試的,但是,步子不能邁得太大。
可以說馬雲的問題不在於方向錯了——當然他的方向也不一定對。最關鍵的,可以肯定的是,在那個不知道對還是錯的方向上,他的步子太大了。
這是螞蟻集團被約談、螞蟻金服暫緩上市的原因的準確表述。
這背後體現了中國金融監管的一個什麼思路呢?那就是:穩。
我能夠給朋友們提供的第3個關於中國金融監管的穩的例子,就是當下的股市。
中國股市老是起不來,為什麼呢?
因為中國對股市是求穩。求穩的渠道很多,其中一個很重要的方式就是控制槓桿率。
如果你不太清晰槓桿率在股市當中的作用,我們可以回憶一下2014年到2015年的那一次股市風險,很多人的槓桿率達到了100倍甚至更高。比如他自己只有1萬塊錢,然後他找朋友借9萬塊錢,合在一起是10萬塊錢,然後又在股市上用10萬塊錢借來90萬塊錢,總共100萬,去炒股。
那麼他的本金只有1萬塊錢,他炒股的規模是100萬,這個時候股市只要下跌1%,他就破產了。
所以,那個時候有人跳樓。
那一次中國股市風險之後,中國對股市就是求穩,限制各種大膽的炒作,同時也嚴格限制本來應該流入實體經濟的資金流入股市(當然也防止流入房市)。
所以中國的股市總是漲不起來。
面對中國股市漲不起來的現實,你可以發牢騷。但是我們反過來理解,那是因為中國求穩。
中國在股市上監管的穩健風格,已經到達了令股民很不滿意的程度。
順便說一句:
如果中國的股市在高位,哪一天突然中美關係破裂,甚至在東南方向出現戰事,那麼股市在高位就會斷崖式的下跌,那麼整個社會就會急劇恐慌,經濟也會受到嚴重的干擾。但如果股市本來就在低位,已經跌無可跌了,那還有什麼恐慌?還有什麼風險呢?
把同樣的邏輯用到美國身上,美國的股市一直處於高位,一旦出現類似的地緣政治風險,它的股市跌個1/3,很多人就會破產,他的戰爭動員能力就大打折扣。
所以,中國的股市老是起不來,讓很多股民賺不到錢,甚至是虧了錢,我們可以發牢騷,我們也可以進行各種討論,但是我們要運用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思維來考慮問題,這種做法在不好的同時,也有好的一面,看你在看待它時如何取捨。
而我今天也不想直接了當地評判國家對待股市的這個態度是好還是壞,我只是想說,我們國家在金融監管領域是求穩。
好了,我們仍然回到銀行和保險上來。
作為普通大眾,對於銀行和保險機構的監管的專業問題很難弄明白,正如一群不會開車的人,怎麼去評判一個駕駛員能不能應對未來可能比較惡劣的道路交通狀況的時候,我們不看他具體怎麼開車的(因為我們不大懂),我們就看他多年以來他的駕駛風格是偏穩還是偏快。
而現在,一個多年以來沒有出現過交通事故,同時我們都知道開車風格偏穩的駕駛員,終於決定說,雖然前面有條路有不明風險,但是他決定走一趟。
這個時候,我們都很擔心前面的路有風險,但我覺得我們可以相信一下這個駕駛員。
八
小小地歸納一下外國金融資本100%控股中國的銀行和保險機構這事兒:
我們要清晰的是:不是說我們現有的銀行和保險機構未來都要100%交給外國人,而只是說新增的銀行和保險機構有可能有一部分是100%被外國資本控股。另外有一些老的機構可能會進行一些改變。
總之,只是有一部分,而且可以很確定的說是很小的一部分,在企業內部被外國100%控股,而不是說整個行業。
但由於中國現有的存量已經足夠大,未來能冒出多少被外資100%控股的銀行和保險機構呢?從數字上看他翻不起大浪。
前面已經說了,全球首富把所有的錢都拿來在中國投資銀行,它在整個中國銀行業規模裡面的佔比只有0.3%。整個美國的銀行不在美國做生意了,全部搬到中國來,也只有30%的佔比。——儘管他可能在某一個具體的銀行裡,是100%的控股。
更何況,他把錢都拿來,他想控股,讓不讓他控股,還要我審批簽字呢。
也就是說,我們有足夠的實力來應對未來的風險。
同時,回顧本世紀以來中國金融監管的成績,我們從來沒有出現過大的失誤。參照物美國,已經出現了兩次。
再深入分析一下,我們發現中國的這個駕駛員歷來的風格就是穩,而不是快。
那麼我們的心是不是可以稍微放到肚子裡去呢?
九
我這樣說,有的朋友可能一定程度能夠接受我的觀點,不過有一個疑問:
雖然我們大機率可以控制住風險,但是最保險的做法是不去面對這些風險。
網路上曾經有一個段子:
一個老闆要招一個駕駛員,面試了很多人,對每一個人都問這樣一個問題:
你高速開著一輛車往前走,前面是一個懸崖,你會怎麼操作?
很多面試者都用自己高超的駕駛技巧來提供了眾多非常玄幻的答案,然而這個老闆對這些人都不滿意。
而有一個人的回答是:前面是懸崖,我就老早的把車停下來。
這種又簡單又笨的辦法,立刻得到了這個老闆的贊同,於是他就被錄用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
面對前面的風險,最好的辦法就是不去碰它,那就萬無一失了。
簡單地說,不開車肯定不會出事故。既然前面有風險,我為什麼還要去開這輛車往前衝呢?
把這個邏輯移植過來,面對中國允許外國資本100%控制中國銀行和保險機構的股份,我們何必要去冒這個險呢?
這是很多人心中的疑問。
對,如果我們可以不碰這個風險,那是上上之策。畢竟,我前面說了那麼多,也不能保證萬無一失啊。
那麼我們能不能不碰呢?
很遺憾,不能。
為什麼不能呢?
這事說起來有點專業,我自己也沒有完全琢磨透,我只知道,從學校讀書的時候,到我後來自學的很多說法上,都說到了一點,中國的經濟要融入全球,金融不融入是不可能的。
這是那些金融經濟學家告訴我們的。
當然你可能會說,專家們說的話也不一定靠譜。對,我對專家們的話也不全信。
但我知道一個很具體的東西,讓我對專家們的話不再懷疑。
這個具體的東西就是人民幣國際化。
所有愛國的中國人都朝思暮想,人民幣早一點國際化。
那麼怎麼樣才能夠人民幣國際化呢?
網上有非常廣泛的討論,我就不重複了,我今天說一個不起眼的事情。
所謂人民幣國際化,就是要讓全世界的人都用人民幣。
那麼,別的國家的人用我們的人民幣,我們是不是要給他提供使用人民幣的服務啊?比方他存人民幣、取人民幣、用人民幣轉賬等等等等。
那我們的銀行是不是要開到那些國家去啊?
我們的銀行開到別的國家去,是我們100%的控股?還是跟別人合夥呢?合夥的時候是我們佔大頭?還是別人佔大頭呢?
毫無疑問,最好是我們100%控股。如果必須跟別人合夥,那麼最好是我們佔大頭。
可是,你到別的國家去開銀行,要為世界人民使用人民幣提供服務,你要100%控股,或者至少超過50%控股,那人家就反過來問你一句:我要到你中國開一家銀行,我也要100%控股,或者超過50%的控股,你答不答應?
如果我們不答應,那請問你怎麼奢望別人答應你呢?
如果我們不答應別人,別人也不答應我們,那麼我們在我們的銀行在外國開設分行,想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服務就搞不成了,或者是要由別人控股。
你覺得這事你還能放心嗎?
我們想人民幣國際化,可是在世界各地為人民幣提供各種服務的銀行機構,都是外國的銀行控股,而不是中國的銀行控股,那你知道他們會生出多少么蛾子出來?
我想說,為什麼中國的金融要對外開放,為什麼中國要允許外資100%控股設在中國的銀行和保險機構,這是一個非常專業非常宏大的話題,要說清楚這個我覺得寫一本書一點問題都沒有。而且如果沒有足夠的表達能力,如果寫書是全部用一些專業術語來說話,即便寫了一本書,受眾看了之後還是不懂。——寫了等於沒寫。
所以,我今天能夠奉獻給朋友們的是,切開一個很小很小的口子,比如中國的銀行要到外國去開分支機構,為人民幣國際化搞服務。
我只能做到這樣了。
因為時間問題,我不可能全面展開說明為什麼中國的金融必須全面的對外國開放。
因為表達能力問題,我也無法找到一個通俗易懂的方式,能讓朋友們非常清晰地瞭解到為什麼中國金融必須全面開放。
——當然我們所說的全面開放,不是把我們的金融全面交給別人,委身於人,以身相許。
因為學習不夠的問題,我對於這個事情的理解也不是很透徹。
所以,我只能舉例說明。
剩下的,只能靠朋友們自己腦補了。
十
有的朋友可能會說,你說了這半天,我心裡還是不踏實啊。
我非常理解,其實我心裡也有點不踏實。
可是,我們對世界上的很多問題,如果鑽牛角尖的話,哪一件事情能讓我們徹底地踏實呢?
比如,你今天出門坐在一個人開的車上,你能保證這個人100%不出事故嗎?你今天的這趟出行就100%安全嗎?你只要帶著懷疑的心態坐在車上,你永遠都不可能100%踏實。
那麼怎麼辦?
我給出的回答是;大體想一下,然後,最重要的是,相信這個駕駛員。
在外國金融資本可以100%控股設立在中國的銀行和保險機構的股份的問題上,我相信中國的駕駛員的水平。
畢竟,那麼多險灘,那麼多的風浪,我們都過來了。
我清楚地記得,2001年我們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時候,我的心裡是多麼的忐忑。
因為,國際上對我們開放市場的同時,我們也對國際開放市場,美國、歐洲那些先進的製造業生產出來的商品將會像潮水一樣湧入中國市場,會不會對中國的民族企業形成毀滅性的打擊?
結果,我們不僅贏了,而且大獲全勝。以至於美國人現在非常後悔當初同意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了。
這一切,都是因為中國有一個很好的駕駛員。------當然,坐在車上的乘客個個也都是好樣的。
在思考所有的問題的時候,如果你不能達到100%的踏實,最後那點踏實只能來源於類似這樣的抽象的自信。如果你沒有這些抽象自信,那麼這種心理的不踏實的感覺是沒有辦法徹底消除的。
由此可見,駕駛員是多麼的重要。
如果駕駛員不靠譜,乘客即便操碎了心也是白搭
不知道朋友們心中有沒有這種抽象自信,反正我心中有。
這就是我今天特別要說的掏心窩子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