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季媛媛 見習記者韓利明 蘇州報道隨著創新研發不斷升溫,醫藥行業的競爭也日趨激烈,製藥產業鏈中的分工逐漸專業化、精細化、定製化。CXO憑藉著自身的技術優勢及生產能力協助製藥企業實現從概念到產品、從工藝開發到規模化生產,委託CXO企業已成為創新研發的一種重要路徑。
不過,近日來CXO行業開年不利。先是市場訊息稱,全球CDMO巨頭Lonza(龍沙)將關閉位於中國廣州開發區新知識城的生物技術工廠。在此之前,龍沙還宣佈關閉了位於美國加州的一個工廠,該工廠佔地12萬平方英尺,主要用於生物治療藥物、生物試劑的生產。
隨後1月26日,本土CXO龍頭“藥明系”遭遇“黑天鵝”,A股藥明康德跌停;H股藥明康德跌超16%、藥明生物跌超18%、藥明合聯跌20%。與此同時,CXO板塊整體下挫,、凱萊英、泰格醫藥等公司全線下跌。此次股價下跌被指與美國一項《生物安全法案》草案有關。
從當下現實情況來看,無論是地緣政治還是市場環境,均給CXO產業佈局者帶來了不小的壓力。CXO企業生存環境已然不如過往。那麼,未來,CXO板塊還能實現高速增長嗎?
對此,東曜藥業執行長兼執行董事劉軍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專訪時表示,從當前的市場來看,CXO巨頭高增長趨勢不斷放緩是由於過去CXO的發展勢頭較為強勁,主要由於當時的市場一片空白,跑馬圈地競爭者比較少。但CXO市場早晚要回歸到合理的競爭態勢。這個賽道不太可能只有一家獨大,也不太可能讓一家頭部企業一直獲取高利潤回報。
“隨著市場競爭者越來越多,這一賽道能夠容納的企業最終也會使得整體的利潤空間相對處於均衡狀態,這是一個合理的發展狀態,我們一直在持續增長,而且上升的空間還很大。所以,CXO行業的整體發展趨勢也是朝向合理的健康的方式在走。”
遇見調整期?
過去兩年,儘管全球生物醫藥和醫療器械行業進入調整週期,但CDMO作為價值鏈上游,卻保持了高速增長,成為增長亮點。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釋出的資料顯示,2017年至2021年,全球CDMO市場規模從394億美元增長至632億美元,複合年增長率為12.5%,預計2025年將達到1243億美元,2030年將達到2310億美元。創新藥的研發熱潮,正驅動著醫藥CDMO行業持續高質量發展。
但進入2023年,全球醫藥創新開始進入新的發展週期,特別是在資本市場遇冷、價格戰博弈、全球化“退潮”等諸多挑戰下,繼續維持高速增長的CDMO企業也面臨考驗。
在2023年12月初,就有CXO頭部企業單方面披露,受生物技術融資影響,行業在未來兩年預期個位數增長。由於新冠專案收入快速降低,上述企業評估,整體收入包含新冠已是高基數,在達成行業2倍增速的情況下業務表現或將不及預期。尤其是D端新增專案數減少導致3億美元收入的減少,以及M生產收入遞延帶來1億美元收入降低,而這也是2023年不及預期的主要原因。此外,投資於全球產能以支援未來增長。這些全球基地的產能爬坡導致2023年毛利虧損1億美元。新產能爬坡,以及收入增速放緩均將導致公司利潤下降。
對此,不少業內人士直言:2023年是生物醫藥產業轉型之年。
從資本市場環境也能看出,2023年整個醫藥醫療行業投資步入下行通道。醫藥魔方投融資資料庫顯示,2023年,中國醫療健康領域共發生1797起投融資事件,環比下降16.11%。在融資金額方面,2023年中國醫療健康領域融資金額約1500.2億人民幣,相比於2022年的2578.7億人民幣,環比下降41.82%。
劉軍表示,從目前的大環境來看,無論是Biotech企業還是CDMO企業面臨的挑戰確實比較嚴峻,挑戰也比較多,但是從長遠發展態勢來看,醫藥行業的發展是民生基本需求,從長遠意義來看,對於產業的發展前景,我們依然抱以非常樂觀的態度。
“2021年,由於新冠病毒傳播,導致行業出現了很多過於扎堆佈局相關疫苗、特效藥的企業,有些企業更是靠著這一‘風口’大肆進行業務擴張,當時推動了整個Biotech行業高速發展。但週期性的爆發總會進入調整期,而從高速行駛到路遇阻礙,總會引發佈局者情緒落差。”劉軍說。
劉軍進一步強調,但現在回過頭來看,我覺得這種大起大落的機會以後可能也不多了,或者更準確地講,這種快速掙大錢,趕在風口浪尖上撈一筆機會,應該說難以看到。Biotech企業也好,CXO企業也罷,將會更多地走向精細化、細分化、差異化定位階段。
“對於CXO企業而言,後續也需要增加業務體量,只有把公司業務量進一步擴大,才會推動公司持續穩定發展。”劉軍說道。
尋找增長極
在增加業務體量,提升業務量層面來看,瞄準“黃金賽道”成為制勝點。而從當下的市場需求來看,ADC可謂是醫藥市場“當紅炸子雞”。
2024年開年,三則ADC藥物重磅新聞就在業內引發廣州泛關注:強生公司宣佈收購Ambrx Biopharma加碼ADC管線佈局(國內新碼生物擁有Ambrx公司多款ADC藥物中國大陸市場權益)、百奧賽圖與Radiance Biopharma達成雙抗ADC授權合作、榮昌生物ADC RC88獲美國FDA快速通道資格。
此前1月2日,宜聯生物宣佈與羅氏達成ADC藥物全球合作和許可協議,潛在總交易金額超10億美元;1月1日,恆瑞醫藥公告稱,公司以HER3為靶點的ADC藥物SHR-A2009獲得美國FDA授予快速通道資格。
一邊是ADC的BD交易數量攀升,一邊是海外審批獲重大進展,2024年國產ADC的故事繼續吸引全球醫藥市場的關注。
在劉軍看來,從整個ADC賽道發展情況來看,還是非常樂觀地看待未來ADC的整體發展態勢。事實上,每個賽道通常都有這樣的趨勢,比如早期的CAR-T治療、CGT(細胞基因治療)、mRNA等。但是需要強調的是,ADC現在爆發式的增長也是由於這一賽道已經進入比較成熟的發展階段。經過一定的沉澱,從2018年、2019年不斷有新藥出來,實際上進入了一個比較健康和成熟的發展期。
從最近一兩年的時間內也可以看出,ADC賽道不斷出現大型交易,這也從側面說明,國產ADC佈局企業得到了跨國醫藥公司的認可,ADC也將成為跨國藥企是重點發展的方向之一。從此也可以印證,ADC藥物的研發確確實實進入了比較能夠可持續發展的階段。
近年來,全球已上市ADC藥物銷售總額呈快速增長趨勢,由2012年的1.4億美元增長至2022年的77億美元,並在2023上半年實現49.7億美元的銷售總額,接近2021全年度銷售總額。
中國銀河證券預估,2023年全球ADC藥物銷售總額有望突破百億美元大關,2030年全球和中國的ADC市場規模預計分別實現647億美元和689億人民幣,ADC產品的快速上市放量帶來市場規模持續高速增長,長期投資前景可觀。
“無論是國際還是國內,大家都是把ADC賽道當作重要領域來介入佈局。特別是中國的這些佈局ADC的Biotech企業,他們的一些產品管線專案能夠受到跨國公司的認可,持續關注且重倉加碼整個ADC賽道。”劉軍說。
也是在諸多入局者不斷湧現的當下,不少業內人士擔憂,ADC會複製PD-1的“內卷”格局。對此劉軍認為,ADC的廣闊性和多樣性遠勝於抗體,需要大量的工藝研發投入。基於此,ADC很難像抗體藥物一樣走向同質化的競爭趨勢。
“每一個新的技術進入新的階段,被大家看好的時候,都會產生大家紛紛進入的狀態,這是一個規律。隨著賽道的成熟,也確實會出現一部分競爭者被淘汰出局的現象。但是整體層面來看,ADC不太容易出現像抗體一樣的同質化競爭態勢。”劉軍說。
探尋健康產業模式
從ADC市場現狀來看,所謂“偶聯天下藥”。隨著前沿科學和生物科技的進步,透過對傳統意義上的ADC藥物進行靶點、抗體創新、毒素連線子創新,以及偶聯技術創新,目前已經湧現出了許多新型的偶聯藥物,包括抗體放射型同位素偶聯物(ARC)、抗體-寡核苷酸偶聯物(AOC,包括抗體-siRNA偶聯物)、抗病毒偶聯藥物(AVC)、多肽藥物偶聯物(PDC)等。
現階段,偶聯藥物仍以ADC為主,ADC主要聚焦的適應症是癌症。而前述的ARC、AOC、PDC等新型藥物的出現拓展了XDC的適應症範圍。癌症之外,這類藥物還有望給心血管、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罕見病等患者帶來治療選擇。這也意味著,市場“內卷”之下,選擇合適的賽道競爭也是藥企需要提考慮的重要議題。
智慧芽釋出的《“生物導彈”抗體偶聯藥洞察報告》顯示,從適應症和靶點分佈來看,腫瘤是目前聚焦的核心方向。但重心已從血液瘤轉向實體瘤,HER2仍然是熱門靶點,但新靶點的探索也愈發多樣化。
這也給CDMO企業提供了一定的市場機遇。劉軍指出,Biotech公司應該更多專注在藥物創新領域,對後期的工藝開發以及商業化生產以及合規性符合藥監整整這一系列的全產業鏈上的中後端,這些是CDMO企業更為擅長的。
也是“危中見機”,有不少Biotech企業選擇轉型CXO。但在劉軍看來,此時已經過了較好的機遇。具體而言:
一是不少企業缺乏先天優勢。在早期建立公司的時候,東曜藥業就在工藝開發和商業化生產層面佈局。由於在早期階段東曜藥業的創新研發能力並不強,整個醫藥團隊更加聚焦在CMC開發及商業化上,這讓公司更清晰地以自身情況成功進行轉型到CDMO。
二是部分企業尚未完全經歷CDMO佈局全流程。從臨床申報IND到整個商業化階段,東曜藥業都經歷過,無論是抗體藥物還是ADC類藥物,均配備了國際一線品牌的硬體車間裝置,構建了符合國際標準的質量體系,以及經驗豐富的專家團隊,全流程都圍繞著工藝開發及商業化,比一般的CDMO企業更有優勢。
三是很多想轉型的Biotech企業缺乏資金支援。諸多尚未轉成CDMO的Biotech企業也是受制於資金壓力,CDMO是重資產行業,必須有一定的產能支撐,讓客戶能夠充分的信任將來的商業化生產是滿足客戶的市場需求,包括客戶的專案達到高峰值的時候,要有足夠的產能去持續整個專案的生產情況,在這一點上來講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
“受制於團隊經驗、資金缺乏等因素的影響,後續想要轉型做CDMO的企業將會大幅減少。現在再來進行大規模的資產投入,轉型做CDMO不符合現在整體市場經濟環境和資本市場融資環境。其實,不僅僅是自研產品研發公司轉入CDMO,現在新建的一些CDMO的公司,已經面臨到資金的短缺的困境,擴建產能各方面已經是受到很大的挑戰。”劉軍說,轉型成功的CDMO企業後續也應該更加專注於提高效率,精益求精,以打造產業良性持續的商業化健康發展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