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實踐中,很多散戶投資者挖空心思想賺錢,然而卻屢屢走入歧途,被大盤所累,被技術分析所累,被基本面所累,被市場上各類股評諮詢所累,十幾年下來,真正能賺到錢的,少之又少。而反觀那些動輒投入上億資金的莊家們,如果沒有什麼意外,則一夜之間可以賺得盆滿缽滿。不可否認,在股市博弈中,最終的勝利者往往是莊家,絕大多數散戶都成為被巨鯨吞噬的小魚,只有極少數股市高手才能成功戰勝莊家,獲得豐厚利潤。因此,作為資金量很小的散戶投資者,要想使自己的財富快速飆升,最冒險也最省事的就是敢於跟莊,善於抓住龍頭股。散戶只要充分利用自己“船小好調頭”的優勢,看準時機,果斷出擊,同樣也能擊中對手的要害,甚至戰勝莊家。
在一場股市搏鬥中,不僅散戶,莊家同樣也會犯錯!所以,誰先發現對方的錯誤,並勇於搏鬥,就能最大限度地增加勝算,獲取利潤。然而,無論是在資金方面還是在資訊方面,莊家都佔據著獨特的優勢,散戶投資者若想成功獵莊,並非易事。
第一種:藉助題材炒作的背後
所謂炒作題材,說穿了就是以炒作一隻股票為藉口,用來激發市場人氣。有些題材具有實質性的內容,有些題材則純粹是“空穴來風”,甚至是刻意散佈的謠言,但股市往往離不開炒作。
在題材炒作中,由於有了莊家內幕交易者的存在,有作用的資訊內容都可以被事先掌握瞭解,甚至配合莊家的行動節奏安排其披露的時間,所有的資訊內容及其披露在股市上的影響都可以總結為炒作題材。莊家掌握資訊披露的內容,並預測到資訊內容對市場投資者可能引致的買賣決策,以及對股價的影響,來決定自己的買賣策略。甚至可以極端地說,題材就是莊家炒作一隻股票的藉口,用來打壓或者激發市場購買預期。
莊家會充分利用資訊戰的優勢,為手中的股票編織一個美好的未來,這可以讓散戶心甘情願地掏空口袋中的鈔票。把個股未來講得越好,市場就會相信你有越好的成長性。這樣投資者就會跟進,股價就會上漲。所以在很大程度上,成長性是編出來的。
而分析題材的最好方法是拿題材來與盤面情況對比,看盤面走勢是否支援該題材的發掘。對於真正炒股高手來說,根本不需要整天去打聽什麼訊息,一切都在盤上清楚地反映出來。因為這裡有一個觀點,即:某個題材到底能給盤面造成多大的影響,那不決定於題材的情況,而決定於盤面當時的處境。
盤面的反應就是供求關係的變化,盤面的狀態就是指目前供求關係的狀態。比如說,一根火柴可以燃一場森林大火嗎?不一定。那不決定於這根火柴,決定於當時森林的狀態。只要懂得了題材與市場的這種關係,你就可以置身事外來分析市場的反應。反過來,透過市場對題材的反應,你也就可以看出目前市場所處的狀態。一個對壞訊息沒有什麼反應的市場,毫無疑問是一個強勢市場,一個對莊家鼓吹的種種好題材沒有什麼反應的市場,則一定是個弱勢市場。在“牛市”中,即使莊家不去鼓吹,也會有投資者自己去挖掘炒作題材。從這個角度上來說,題材只是藉口,市場狀態才是真正的關鍵。
第二種:公告中的種種貓膩
對於證券市場上的投資者來說,時間就是金錢,及時的資訊披露,有助於投資者作出正確的投資判斷。可有的上市公司未按規定及時披露資訊,利好利空總是“遲來的愛”。這也導致經常可見不及時的資訊披露,為內幕人員利用時間差進行內幕交易、牟取暴利或及時避險提供了條件。上市公司披露的資訊與其股票的市場價格是息息相關的,資訊往往起到價格訊號的作用。資訊披露不及時,這對於普通的中小投資者而言,無疑是極不公平、不公正的。
遲來的公告殺傷力往往很大,投資者有時候見到上市公司的公告香味誘人,如同一個好吃又好看的“餡餅”,但一旦一口吞下去,很快發現餡餅已變成了陷阱,股價稍一折騰之後便一去不回頭,莊家趁公告掀起的搶購風且戰且退(邊拉邊出)。
訊息有市場傳聞和正式公佈的公告等多種形式,但不管是什麼形式,只要能對股價波動產生影響,莊家就會借題發揮。例如,莊家為了能夠儘快完成建倉,人為散佈不利訊息,進而運用含糊其辭的公告最終動搖投資者的持股信心。又如,待到股價漲幅驚人後,以前一直不予承認的利好傳聞卻最終兌現,但股價卻是見利好出現滯漲,最終落得個暴跌。
這個時候,就要求我們分清形勢、甄別真假,分析莊股所處的階段,莊家是否已經介入其中,莊家持倉成本大概價位是多少等,將技術面與訊息面結合起來分析,就能得出莊家的真正意圖是什麼。如,上市公司出公告闢謠:“無應披露未披露資訊,年內沒有整體上市安排,也尚未制定重大資產重組方案……請投資者注意風險……”這個時候如果股價處在相對低位,莊家則有可能是因為吸籌時股價上漲過快,為了在更低位吃飽而打擊持股者的信心;如果處在莊股拉昇階段,有可能是莊家為了快速洗盤,為了殺出幾根難看的大陰線,而使出的訊息面配合慣用招數。所以分清莊股所處的階段是莊家的建倉期、拉昇期還是出貨期很重要,如無法分辨的,則可以依據股價所處的價位,是在相對高位還是相對低位。
第三種:年報中盈與虧的真實面
在讀年報時,對上市公司會計資料和業務資料,不能只看淨利潤、每股收益,更不能僅以此作為投資的重要參考依據。詳細瞭解上市公司的利潤構成很重要。如果一家公司的利潤構成中,主營業務所佔比例較低,而投資收益和其他一次性收益佔的比重很大,同時,每股現金流量金額又與每股收益相比差距很大,那麼,這樣的公司業績增長持續性就難以保證,而且現金流不足,應收款過高,也容易出現問題。以下便是年報中的常見陷阱:
(1)銷售利潤率陷阱。如果報告期內的銷售利潤率變動較大,則表明公司有可能少計或多計費用,從而導致賬面利潤增加或減少。
(2)應收款專案陷阱。如有些公司將給銷售網的回扣費用計入應收款科目,使利潤虛增。
(3)壞賬準備陷阱。有些應收賬款由於多種原因,長期無法收回;賬齡越長,風險越大。
(4)折舊陷阱。有的在建工程完工後不轉成固定資產,公司也就擴音折舊,有的不按重置後的固定資產提取折舊,有的甚至降低折舊率,這些都會虛增公司的利潤。
(5)退稅收入。有的退稅收入不是按規定計入資本公積,而是計入盈利;有的是將退稅期後推,這都會導致當期利潤失實。
同時,高比例的分配方案似乎很容易成為莊股的炒作和出貨題材,投資者應保持謹慎。有的公司在財務狀況艱難的情況下也推出了大比例的送配方案,這就要小心提防了。比如某隻股票推出10轉增7派2.5元,仔細看年報,它的淨利潤中有5 000餘萬元來自於拆遷收益,如果扣除這部分收益,它的業績還要差於往年的業績。
從歷史上送轉股的市場表現來看,那些勉為其難推出送轉方案的股票,大多是莊家為了完成一輪炒作,其中“餡餅”與“陷阱”同在,投資者可結合股票的技術面綜合分析後分別對待。
對於短時間內快速瀏覽年報的投資者,可以主要看資產負債率和主營業務收入兩項指標。這兩項指標比較真實地反映了上市公司的業績以及經營的基本情況。看上市公司業績,要擠掉其中的水分,切忌被投資、重組等帶來的暫時收益所矇蔽。
最後,個人投資者相對於機構投資者最大的優勢就是“對資金的絕對控制權”。個人投資者可以絕對控制投資的資金量、倉位和投資期限。但是很多個人投資者放棄了這個最大的優勢,將短期資金投入股市,聽訊息買賣,追漲殺跌。這種情況下個人投資者必然會被各種“不可避免的回撤”所困擾。
如果個人投資者能夠看清股價幻象,牢牢把握“對資金的絕對控制權”,將關注集中在公司長期經營業績和市場整體情緒上,那麼“不可避免的回撤”將不再是一種困擾,“可能可以避免的回撤”也可能被預防。“不可避免的回撤”發生後,可以不動,可以伺機加倉。“可能可以避免的回撤”應事先儘量預見和防範,或者儘快做出反應,可以減倉、清倉,為股票持倉增加保險。
機構投資者並沒有對資金的絕對控制權,開放式、定期開放式基金還面臨部分客戶在市場恐慌時期的贖回壓力,所以困難會更大一些。機構投資者既需要自己正確面對回撤,還需要幫助客戶正確面對回撤。如果股票不是每天報價,而是每半年或者一年才交易一次,絕大多數個人投資者買入和賣出時會更審慎,投資成績也會更好。
一部分機構投資者為了滿足客戶的需求,將控制“回撤”作為頭等大事。如果淨值能線性增長當然是好事,但這是不可能的。一些機構投資者用“止損”手段控制“回撤”,顯然解決不了問題。如果淨值每下跌10%就清空所有倉位“止損”,運氣差的話連續“止損”幾次淨值就歸零了,有時候很好的加倉機會反而變成了永久性損失。用複雜的“對沖”工具消除“回撤”的同時,也可能同時消除了本應獲得的收益,增加了機會成本。當然,如果只做打新和套利的策略,沒有回撤,但收益卻遠不如股票。為了追求更高的長期投資收益,必須不能把波動和回撤簡單當作風險
“回撤”並不可怕,甚至可能是我們的好朋友。要看淡“不可避免的回撤”,防範“可能可以避免的回撤”,利用“可能帶來更好買入機會的回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