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基金報記者 方麗 陸慧婧
在中央匯金加大ETF增持力度的重磅喊話聲中,股票ETF市場迎來又一個重要里程碑時刻。
交易所最新資料顯示,截至2月6日,華夏上證50ETF總規模超過1022億元,由此成為繼華泰柏瑞滬深300ETF之後,國內股票ETF歷史上第二隻規模站上千億的ETF產品。
華夏上證50ETF誕生於2004年年末,是我國首隻股票ETF,也一路見證了國內股票ETF過去20年的發展歷程。自去年10月下旬匯金宣佈增持ETF以來,多隻寬基ETF規模呈幾何級增長,華夏上證50ETF作為全市場重要寬基ETF的代表,今年以來規模大增219.37億元,增幅接近30%。
展望未來,多位業內人士認為股票ETF規模增長的步伐仍將持續,借鑑海外市場發展經驗,在不久的將來,國內市場也有望逐漸步入被動投資超越主動投資的大時代。
華夏上證50ETF規模
正式突破千億大關
2024年是國內股票ETF市場發展的第二十個年頭,在這一值得紀念的年份,股票ETF市場又迎來了第二個千億級產品。
2月6日晚間,上交所披露的最新資料顯示,華夏上證50ETF總規模達到1022.32億元,突破千億大關,由此成為繼華泰柏瑞滬深300ETF之後,第二隻規模站上千億大關的股票ETF。
華夏上證50ETF成立於2004年12月30日,並於2005年2月23日正式上市,是我國首隻股票ETF,也由此開啟了國內股票ETF波瀾壯闊的發展歷程。其本身的規模變遷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股票ETF市場的發展趨勢。過去幾個月,在“國家隊”資金多次出手增持之下,華夏上證50ETF今年以來規模大漲219.37億元,增幅達到27.32%。拉長時間看,過去一年,華夏上證50ETF規模增幅更是逼近80%。
談及兩隻股票ETF規模相繼突破千億背後的驅動因素,格上理財研究員畢夢姌認為,目前A股市場波動較大,單獨投資某一個股的風險較大。而ETF產品有著費率低、風險分散、跟蹤透明等特徵,並且解決了可投資性以及投資容量的問題,受到了投資者的喜愛。滬深300以及上證50高度集中了我國經濟轉型期新經濟和傳統優勢行業的領軍企業,成為了投資者青睞的優質標的。
在晨星(中國)基金研究中心高階分析師黃威看來,滬深300及上證50ETF規模接連突破千億大關,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由於近年來主動權益基金整體表現欠佳,促使投資者轉向低費率、持倉分散及風格穩定的被動指數基金,尤其是兼具交易和配置功能的ETF產品。另一方面,隨著市場震盪下行,A股估值降至歷史低位,長期配置價值凸顯,部分投資者藉助ETF逆向佈局,博取市場反彈修復機會。在當前市場波動較大、投資主線及風格尚未明朗的背景下,作為跟蹤市場主流寬基指數的滬深300ETF和上證50ETF,能夠更好地分散投資風險,因此受到眾多資金的青睞。此外,部分市場穩定資金也透過買入滬深300ETF、上證50ETF等來穩定市場,推動其規模進一步擴張。
“在1月整體市況較弱的背景下,A股市場熱點圍繞著央國企、高股息資產展開。上證50指數央國企含量高、股息率高、估值較低,吸引市場資金關注,且1月表現較為抗跌,也助力規模擴張。”華夏基金數量投資部執行總經理徐猛如此總結華夏上證50ETF近期“吸金”的原因。
被動投資時代來臨
“寬基”ETF近期受寵
國內兩隻“千億級”股票ETF,均誕生於寬基ETF領域,引發市場關注。
Wind資料顯示,截至2024年2月5日,全市場209只寬基ETF規模達到9579.85億元,超過了9500億元大關。這一資料比2022年底增長3879.98億元,增幅達68.07%,顯示出寬基ETF這一年多時間裡強悍的“吸金”能力。
寬基ETF中“大塊頭”頗多。截至2月5日,華泰柏瑞滬深300ETF規模達到1578.87億元,易方達滬深300ETF規模也突破900億元大關。嘉實滬深300ETF、華夏上證科創板50ETF、華夏滬深300ETF、南方中證500ETF等規模均超500億元。
對此,徐猛表示,寬基ETF能夠分散投資風險,避免持倉過度集中在某個特定行業或領域。尤其對於中長期資金和機構投資者來說,配置寬基ETF是一種穩健的投資策略,可以降低投資組合的波動性,獲取市場平均收益。同時,寬基ETF通常具備較高的容量,能夠承載大體量資金的長期佈局需求。在他看來,中長期資金對寬基類ETF底倉配置的需求,或將進一步催化寬基ETF的擴張趨勢。
黃威也認為,一方面,相較於行業主題ETF,寬基ETF的持倉通常更廣泛,且組合風險分散程度更高,有助於降低某一特定行業或主題的大幅波動風險,表現也更加平穩,能夠滿足更廣大投資者的投資需求。另一方面,在當前市場波動較大、投資主線及風格尚未明朗的背景下,寬基ETF能夠更好地分散投資風險,因此也受到更多投資者的青睞。
“一方面是‘國家隊’入市救場,只有寬基ETF的規模能支援這麼大的資金體量,華泰柏瑞滬深300、華夏上證50ETF的第一大持有者也均為中央匯金。另一方面,行業類、主題類ETF 2023年收益表現並未達到預期,白酒、房地產、晶片等行業類ETF全年跌幅較大,行業主題機會並不明朗。”盈米基金研究員李兆霆表示。
格上理財研究員畢夢姌認為,近一年,寬基ETF吸引了較多的資金,主要與全面註冊制改革落地、投資者需求和國有資本流入相關。2023年,國有資本多次買入寬基ETF。寬基指數最大優勢在於其分散風險的優勢,波動相對更小。讓投資者可以免去選股和“黑天鵝”的煩擾,也不用挑選行業主題和賽道。當前市場處在底部區間時,寬基ETF是一種較為簡單高效的投資工具。
股票ETF規模近1.5萬億
未來仍是“星辰大海”
自2004年12月我國第一隻股票ETF產品——上證50ETF誕生以來,20年來中國ETF產品從品種到規模都取得了長足發展。
Wind資料顯示,截至2024年2月5日,國內ETF總規模突破2萬億元大關,股票ETF(不含跨境ETF)規模也逼近1.5萬億元,達到1.48萬億元,20年來規模持續穩健增長。
談及股票ETF未來發展前景,華夏基金數量投資部執行總經理徐猛認為,ETF作為一類交易便利、透明、費率低廉的工具,可幫助投資者解決投資過程中存在的風格漂移、可投資性問題。ETF產品越來越受到市場的關注,已經成為投資者交易、資產配置、財富管理的重要工具。
“今年來看,由於市場處在低位,長期資金流入給寬基ETF,特別是滬深300、上證50ETF帶來較多增量資金;後續若市場企穩反彈,彈性相對大、前期調整較多的成長風格和行業主題類ETF,如科創創業50ETF、晶片ETF或將受到個人和機構投資者更多的關注;此外,跨境ETF中,目前處於低位的香港市場或相對具備一定機會。”徐猛表示。
盈米基金研究員李兆霆也表示,股票ETF發展前景比較光明。除了機構重點關注大市值的寬基指數外,ETF的產品型別與風格也越來越能滿足投資者多元化的需求,同時,境外的QDII ETF基金、紅利高股息ETF以及人工智慧ETF等,也受到了投資者的青睞。“相信等待市場企穩回升時,市場將會有更多資金流入股票ETF。”
更為受到市場關注的是,晨星資料顯示,截至2023年底,美股被動基金規模超越美國主動基金。繼2019年8月美國被動股基規模超過主動股基後,被動化浪潮跨越新的里程碑。未來中國或也將演繹這一過程。
徐猛表示,隨著境內機構投資者佔比持續提升,A股市場有效性提高,主動基金戰勝指數的難度增加;ETF正逐步成為機構和零售投資者資產配置的首選;衍生品市場的快速發展、基金投資顧問的快速發展也加速了ETF的發展,境內ETF市場仍存在很大的發展空間,未來也有可能超越主動基金的規模。全球來看,過去幾年指數化投資非常盛行,是長期發展趨勢。
“對於國內市場而言,隨著市場有效性提升,主動基金獲取超額收益的難度將越來越大,從而逐漸喪失業績優勢,而指數基金憑藉低費率、持倉透明及風格穩定等優勢有望獲得更多資金青睞,不排除未來會出現與美國市場相似的情況。”黃威也表示。
編輯:艦長
稽核:木魚
點選圖片瞭解活動詳情
版權宣告
《中國基金報》對本平臺所刊載的原創內容享有著作權,未經授權禁止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授權轉載合作聯絡人:於先生(電話:0755-82468670)